管理
- Postgres逻辑复制详解
- PG中的本地化排序规则
- PG复制标识详解(Replica Identity)
- PG慢查询诊断方法论
- PgSQL在线修改列类型
- 黄金监控指标
- 数据库集群管理概念与实体命名规范
- PostgreSQL的KPI
- 在线修改PG字段类型
- PostgreSQL标准复制方案
- PgSQL备份方案
- PgSQL报警方案
- 关系膨胀:监控与处理
- PipelineDB快速上手
- TimescaleDB快速上手
- 监控PG中的表大小
- PgAdmin安装配置
- Bash与psql小技巧
- PostgreSQL例行维护
- PgSQL备份恢复概览
- PgBackRest2中文文档
- Pgbouncer快速上手
- 空中换引擎 —— PostgreSQL不停机迁移数据
- PgSQL日志方案
- 使用FIO测试磁盘性能
- 使用sysbench测试PostgreSQL性能
- 找出没用过的索引
- 批量配置SSH免密登录
- PgSQL协议分析:网络抓包
- file_fdw妙用无穷——从数据库读取系统信息
- Unix命令 iostat
- Unix命令: free
- Unix命令: top
- Unix命令: vmstat
- 编译安装PostGIS
- PostgreSQL MongoFDW安装部署
- PgSQL: WAL与检查点
Postgres逻辑复制详解
逻辑复制
逻辑复制(Logical Replication),是一种根据数据对象的 复制标识(Replica Identity)(通常是主键)复制数据对象及其变化的方法。
逻辑复制 这个术语与 物理复制相对应,物理复制使用精确的块地址与逐字节复制,而逻辑复制则允许对复制过程进行精细的控制。
逻辑复制基于 发布(Publication) 与 订阅(Subscription)模型:
- 一个 发布者(Publisher) 上可以有多个发布,一个 订阅者(Subscriber) 上可以有多个 订阅 。
- 一个发布可被多个订阅者订阅,一个订阅只能订阅一个发布者,但可订阅同发布者上的多个不同发布。
针对一张表的逻辑复制通常是这样的:订阅者获取发布者数据库上的一个快照,并拷贝表中的存量数据。一旦完成数据拷贝,发布者上的变更(增删改清)就会实时发送到订阅者上。订阅者会按照相同的顺序应用这些变更,因此可以保证逻辑复制的事务一致性。这种方式有时候又称为 事务性复制(transactional replication)。
逻辑复制的典型用途是:
- 迁移,跨PostgreSQL大版本,跨操作系统平台进行复制。
- CDC,收集数据库(或数据库的一个子集)中的增量变更,在订阅者上为增量变更触发触发器执行定制逻辑。
- 分拆,将多个数据库集成为一个,或者将一个数据库拆分为多个,进行精细的分拆集成与访问控制。
逻辑订阅者的行为就是一个普通的PostgreSQL实例(主库),逻辑订阅者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发布,拥有自己的订阅者。
如果逻辑订阅者只读,那么不会有冲突。如果会写入逻辑订阅者的订阅集,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冲突。
发布(Publication)
一个 发布(Publication) 可以在物理复制主库 上定义。创建发布的节点被称为 发布者(Publisher) 。
一个 发布 是 由一组表构成的变更集合。也可以被视作一个 变更集(change set) 或 复制集(Replication Set) 。每个发布都只能在一个 数据库(Database) 中存在。
发布不同于模式(Schema),不会影响表的访问方式。(表纳不纳入发布,自身访问不受影响)
发布目前只能包含表(即:索引,序列号,物化视图这些不会被发布),每个表可以添加到多个发布中。
除非针对ALL TABLES
创建发布,否则发布中的对象(表)只能(通过ALTER PUBLICATION ADD TABLE
)被显式添加。
发布可以筛选所需的变更类型:包括INSERT
、UPDATE
、DELETE
和TRUNCATE
的任意组合,类似触发器事件,默认所有变更都会被发布。
复制标识
一个被纳入发布中的表,必须带有 复制标识(Replica Identity),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订阅者一侧定位到需要更新的行,完成UPDATE
与DELETE
操作的复制。
默认情况下,主键 (Primary Key)是表的复制标识,非空列上的唯一索引 (UNIQUE NOT NULL)也可以用作复制标识。
如果没有任何复制标识,可以将复制标识设置为FULL
,也就是把整个行当作复制标识。(一种有趣的情况,表中存在多条完全相同的记录,也可以被正确处理,见后续案例)使用FULL
模式的复制标识效率很低(因为每一行修改都需要在订阅者上执行全表扫描,很容易把订阅者拖垮),所以这种配置只能是保底方案。使用FULL
模式的复制标识还有一个限制,订阅端的表上的复制身份所包含的列,要么与发布者一致,要么比发布者更少。
INSERT
操作总是可以无视 复制标识 直接进行(因为插入一条新记录,在订阅者上并不需要定位任何现有记录;而删除和更新则需要通过复制标识 定位到需要操作的记录)。如果一个没有 复制标识 的表被加入到带有UPDATE
和DELETE
的发布中,后续的UPDATE
和DELETE
会导致发布者上报错。
表的复制标识模式可以查阅pg_class.relreplident
获取,可以通过ALTER TABLE
进行修改。
ALTER TABLE tbl REPLICA IDENTITY
{ DEFAULT | USING INDEX index_name | FULL | NOTHING };
尽管各种排列组合都是可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只有三种可行的情况。
- 表上有主键,使用默认的
default
复制标识 - 表上没有主键,但是有非空唯一索引,显式配置
index
复制标识 - 表上既没有主键,也没有非空唯一索引,显式配置
full
复制标识(运行效率非常低,仅能作为兜底方案) - 其他所有情况,都无法正常完成逻辑复制功能。输出的信息不足,可能会报错,也可能不会。
- 特别需要注意:如果
nothing
复制标识的表纳入到逻辑复制中,对其进行删改会导致发布端报错!
复制身份模式\表上的约束 | 主键(p) | 非空唯一索引(u) | 两者皆无(n) |
---|---|---|---|
default | 有效 | x | x |
index | x | 有效 | x |
full | 低效 | 低效 | 低效 |
nothing | xxxx | xxxx | xxxx |
管理发布
CREATE PUBLICATION
用于创建发布,DROP PUBLICATION
用于移除发布,ALTER PUBLICATION
用于修改发布。
发布创建之后,可以通过ALTER PUBLICATION
动态地向发布中添加或移除表,这些操作都是事务性的。
CREATE PUBLICATION name
[ FOR TABLE [ ONLY ] table_name [ * ] [, ...]
| FOR ALL TABLES ]
[ WITH ( publication_parameter [= value] [, ... ] ) ]
ALTER PUBLICATION name ADD TABLE [ ONLY ] table_name [ * ] [, ...]
ALTER PUBLICATION name SET TABLE [ ONLY ] table_name [ * ] [, ...]
ALTER PUBLICATION name DROP TABLE [ ONLY ] table_name [ * ] [, ...]
ALTER PUBLICATION name SET ( publication_parameter [= value] [, ... ] )
ALTER PUBLICATION name OWNER TO { new_owner | CURRENT_USER | SESSION_USER }
ALTER PUBLICATION name RENAME TO new_name
DROP PUBLICATION [ IF EXISTS ] name [, ...];
publication_parameter
主要包括两个选项:
publish
:定义要发布的变更操作类型,逗号分隔的字符串,默认为insert, update, delete, truncate
。publish_via_partition_root
:13后的新选项,如果为真,分区表将使用根分区的复制标识进行逻辑复制。
查询发布
发布可以使用psql元命令\dRp
查询。
# \dRp
Owner | All tables | Inserts | Updates | Deletes | Truncates | Via root
----------+------------+---------+---------+---------+-----------+----------
postgres | t | t | t | t | t | f
pg_publication
发布定义表
``pg_publication` 包含了发布的原始定义,每一条记录对应一个发布。
# table pg_publication;
oid | 20453
pubname | pg_meta_pub
pubowner | 10
puballtables | t
pubinsert | t
pubupdate | t
pubdelete | t
pubtruncate | t
pubviaroot | f
puballtables
:是否包含所有的表pubinsert|update|delete|truncate
是否发布这些操作pubviaroot
:如果设置了该选项,任何分区表(叶表)都会使用最顶层的(被)分区表的复制身份。所以可以把整个分区表当成一个表,而不是一系列表进行发布。
pg_publication_tables
发布内容表
pg_publication_tables
是由pg_publication
,pg_class
和pg_namespace
拼合而成的视图,记录了发布中包含的表信息。
postgres@meta:5432/meta=# table pg_publication_tables;
pubname | schemaname | tablename
-------------+------------+-----------------
pg_meta_pub | public | spatial_ref_sys
pg_meta_pub | public | t_normal
pg_meta_pub | public | t_unique
pg_meta_pub | public | t_tricky
使用pg_get_publication_tables
可以根据订阅的名字获取订阅表的OID
SELECT * FROM pg_get_publication_tables('pg_meta_pub');
SELECT p.pubname,
n.nspname AS schemaname,
c.relname AS tablename
FROM pg_publication p,
LATERAL pg_get_publication_tables(p.pubname::text) gpt(relid),
pg_class c
JOIN pg_namespace n ON n.oid = c.relnamespace
WHERE c.oid = gpt.relid;
同时,pg_publication_rel
也提供类似的信息,但采用的是多对多的OID对应视角,包含的是原始数据。
oid | prpubid | prrelid
-------+---------+---------
20414 | 20413 | 20397
20415 | 20413 | 20400
20416 | 20413 | 20391
20417 | 20413 | 20394
这两者的区别特别需要注意:当针对ALL TABLES
发布时,pg_publication_rel
中不会有具体表的OID,但是在pg_publication_tables
中可以查询到实际纳入逻辑复制的表列表。所以通常应当以pg_publication_tables
为准。
创建订阅时,数据库会先修改pg_publication
目录,然后将发布表的信息填入pg_publication_rel
。
订阅
订阅(Subscription) 是逻辑复制的下游。定义订阅的节点被称为 订阅者(Subscriber) 。
订阅定义了:如何连接到另一个数据库,以及需要订阅目标发布者上的哪些发布。
逻辑订阅者的行为与一个普通的PostgreSQL实例(主库)无异,逻辑订阅者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发布,拥有自己的订阅者。
每个订阅者,都会通过一个 复制槽(Replication) 来接收变更,在初始数据复制阶段,可能会需要更多的临时复制槽。
逻辑复制订阅可以作为同步复制的备库,备库的名字默认就是订阅的名字,也可以通过在连接信息中设置application_name
来使用别的名字。
只有超级用户才可以用pg_dump
转储订阅的定义,因为只有超级用户才可以访问pg_subscription
视图,普通用户尝试转储时会跳过并打印警告信息。
逻辑复制不会复制DDL变更,因此发布集中的表必须已经存在于订阅端上。只有普通表上的变更会被复制,视图、物化视图、序列号,索引这些都不会被复制。
发布与订阅端的表是通过完整限定名(如public.table
)进行匹配的,不支持把变更复制到一个名称不同的表上。
发布与订阅端的表的列也是通过名称匹配的。列的顺序无关紧要,数据类型也不一定非得一致,只要两个列的文本表示兼容即可,即数据的文本表示可以转换为目标列的类型。订阅端的表可以包含有发布端没有的列,这些新列都会使用默认值填充。
管理订阅
CREATE SUBSCRIPTION
用于创建订阅,DROP SUBSCRIPTION
用于移除订阅,ALTER SUBSCRIPTION
用于修改订阅。
订阅创建之后,可以通过ALTER SUBSCRIPTION
随时暂停与恢复订阅。
移除并重建订阅会导致同步信息丢失,这意味着相关数据需要重新进行同步。
CREATE SUBSCRIPTION subscription_name
CONNECTION 'conninfo'
PUBLICATION publication_name [, ...]
[ WITH ( subscription_parameter [= value] [, ... ] ) ]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CONNECTION 'conninfo'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SET PUBLICATION publication_name [, ...] [ WITH ( set_publication_option [= value] [, ... ] ) ]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REFRESH PUBLICATION [ WITH ( refresh_option [= value] [, ... ] ) ]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ENABLE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DISABLE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SET ( subscription_parameter [= value] [, ... ] )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OWNER TO { new_owner | CURRENT_USER | SESSION_USER }
ALTER SUBSCRIPTION name RENAME TO new_name
DROP SUBSCRIPTION [ IF EXISTS ] name;
subscription_parameter
定义了订阅的一些选项,包括:
copy_data(bool)
:复制开始后,是否拷贝数据,默认为真create_slot(bool)
:是否在发布者上创建复制槽,默认为真enabled(bool)
:是否启用该订阅,默认为真connect(bool)
:是否尝试连接到发布者,默认为真,置为假会把上面几个选项强制设置为假。synchronous_commit(bool)
:是否启用同步提交,向主库上报自己的进度信息。slot_name
:订阅所关联的复制槽名称,设置为空会取消订阅与复制槽的关联。
管理复制槽
每个活跃的订阅都会通过复制槽 从远程发布者接受变更。
通常这个远端的复制槽是自动管理的,在CREATE SUBSCRIPTION
时自动创建,在DROP SUBSCRIPTION
时自动删除。
在特定场景下,可能需要分别操作订阅与底层的复制槽:
-
创建订阅时,所需的复制槽已经存在。则可以通过
create_slot = false
关联已有复制槽。 -
创建订阅时,远端不可达或状态不明朗,则可以通过
connect = false
不访问远程主机,pg_dump
就是这么做的。这种情况下,您必须在远端手工创建复制槽后,才能在本地启用该订阅。 -
移除订阅时,需要保留复制槽。这种情况通常是订阅者要搬到另一台机器上去,希望在那里重新开始订阅。这种情况下需要先通过
ALTER SUBSCRIPTION
解除订阅与复制槽点关联 -
移除订阅时,远端不可达。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删除订阅之前使用
ALTER SUBSCRIPTION
解除复制槽与订阅的关联。如果远端实例不再使用那么没事,然而如果远端实例只是暂时不可达,那就应该手动删除其上的复制槽;否则它将继续保留WAL,并可能导致磁盘撑爆。
订阅查询
订阅可以使用psql元命令\dRs
查询。
# \dRs
Name | Owner | Enabled | Publication
--------------+----------+---------+----------------
pg_bench_sub | postgres | t | {pg_bench_pub}
pg_subscription
订阅定义表
每一个逻辑订阅都会有一条记录,注意这个视图是跨数据库集簇范畴的,每个数据库中都可以看到整个集簇中的订阅信息。
只有超级用户才可以访问此视图,因为里面包含有明文密码(连接信息)。
oid | 20421
subdbid | 19356
subname | pg_test_sub
subowner | 10
subenabled | t
subconninfo | host=10.10.10.10 user=replicator password=DBUser.Replicator dbname=meta
subslotname | pg_test_sub
subsynccommit | off
subpublications | {pg_meta_pub}
subenabled
:订阅是否启用subconninfo
:因为包含敏感信息,会针对普通用户进行隐藏。subslotname
:订阅使用的复制槽名称,也会被用作逻辑复制的源名称(Origin Name),用于除重。subpublications
:订阅的发布名称列表。- 其他状态信息:是否启用同步提交等等。
pg_subscription_rel
订阅内容表
pg_subscription_rel
记录了每张处于订阅中的表的相关信息,包括状态与进度。
srrelid
订阅中关系的OIDsrsubstate
,订阅中关系的状态:i
初始化中,d
拷贝数据中,s
同步已完成,r
正常复制中。srsublsn
,当处于i|d
状态时为空,当处于s|r
状态时,远端的LSN位置。
创建订阅时
当一个新的订阅创建时,会依次执行以下操作:
- 将发布的信息存入
pg_subscription
目录中,包括连接信息,复制槽,发布名称,一些配置选项等。 - 连接至发布者,检查复制权限,(注意这里不会检查对应发布是否存在),
- 创建逻辑复制槽:
pg_create_logical_replication_slot(name, 'pgoutput')
- 将复制集中的表注册到订阅端的
pg_subscription_rel
目录中。 - 执行初始快照同步,注意订阅测表中的原有数据不会被删除。
复制冲突
逻辑复制的行为类似于正常的DML操作,即使数据在用户节点上的本地发生了变化,数据也会被更新。如果复制来的数据违反了任何约束,复制就会停止,这种现象被称为 冲突(Conflict) 。
当复制UPDATE
或DELETE
操作时,缺失数据(即要更新/删除的数据已经不存在)不会产生冲突,此类操作直接跳过。
冲突会导致错误,并中止逻辑复制,逻辑复制管理进程会以5秒为间隔不断重试。冲突不会阻塞订阅端对复制集中表上的SQL。关于冲突的细节可以在用户的服务器日志中找到,冲突必须由用户手动解决。
日志中可能出现的冲突
冲突模式 | 复制进程 | 输出日志 |
---|---|---|
缺少UPDATE/DELETE对象 | 继续 | 不输出 |
表/行锁等待 | 等待 | 不输出 |
违背主键/唯一/Check约束 | 中止 | 输出 |
目标表不存在/目标列不存在 | 中止 | 输出 |
无法将数据转换为目标列类型 | 中止 | 输出 |
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是改变订阅侧的数据,使其不与进入的变更相冲突,或者跳过与现有数据冲突的事务。
使用订阅对应的node_name
与LSN位置调用函数pg_replication_origin_advance()
可以跳过事务,pg_replication_origin_status
系统视图中可以看到当前ORIGIN的位置。
局限性
逻辑复制目前有以下限制,或者说功能缺失。这些问题可能会在未来的版本中解决。
数据库模式和DDL命令不会被复制。存量模式可以通过pg_dump --schema-only
手动复制,增量模式变更需要手动保持同步(发布订阅两边的模式不需要绝对相同不需要两边的模式绝对相同)。逻辑复制对于对在线DDL变更仍然可靠:在发布数据库中执行DDL变更后,复制的数据到达订阅者但因为表模式不匹配而导致复制出错停止,订阅者的模式更新后复制会继续。在许多情况下,先在订阅者上执行变更可以避免中间的错误。
序列号数据不会被复制。序列号所服务的标识列与SERIAL
类型里面的数据作为表的一部分当然会被复制,但序列号本身仍会在订阅者上保持为初始值。如果订阅者被当成只读库使用,那么通常没事。然而如果打算进行某种形式的切换或Failover到订阅者数据库,那么需要将序列号更新为最新的值,要么通过从发布者复制当前数据(也许可以使用pg_dump -t *seq*
),要么从表本身的数据内容确定一个足够高的值(例如max(id)+1000000
)。否则如果在新库执行获取序列号作为身份的操作时,很可能会产生冲突。
逻辑复制支持复制TRUNCATE
命令,但是在TRUNCATE
由外键关联的一组表时需要特别小心。当执行TRUNCATE
操作时,发布者上与之关联的一组表(通过显式列举或级连关联)都会被TRUNCATE
,但是在订阅者上,不在订阅集中的表不会被TRUNCATE
。这样的操作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因为逻辑复制不应该影响到复制集之外的表。但如果有一些不在订阅集中的表通过外键引用订阅集中被TRUNCATE
的表,那么TRUNCATE
操作就会失败。
大对象不会被复制
只有表能被复制(包括分区表),尝试复制其他类型的表会导致错误(视图,物化视图,外部表,Unlogged表)。具体来说,只有在pg_class.relkind = 'r'
的表才可以参与逻辑复制。
复制分区表时默认按子表进行复制。默认情况下,变更是按照分区表的叶子分区触发的,这意味着发布上的每一个分区子表都需要在订阅上存在(当然,订阅者上的这个分区子表不一定是一个分区子表,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分区母表,或者一个普通表)。发布可以声明要不要使用分区根表上的复制标识取代分区叶表上的复制标识,这是PG13提供的新功能,可以在创建发布时通过publish_via_partition_root
选项指定。
触发器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行级触发器会触发,但UPDATE OF cols
类型的触发器不触发。而语句级触发器只会在初始数据拷贝时触发。
日志行为不同。即使设置log_statement = 'all'
,日志中也不会记录由复制产生的SQL语句。
双向复制需要极其小心:互为发布与订阅是可行的,只要两遍的表集合不相交即可。但一旦出现表的交集,就会出现WAL无限循环。
同一实例内的复制:同一个实例内的逻辑复制需要特别小心,必须手工创建逻辑复制槽,并在创建订阅时使用已有的逻辑复制槽,否则会卡死。
只能在主库上进行:目前不支持从物理复制的从库上进行逻辑解码,也无法在从库上创建复制槽,所以从库无法作为发布者。但这个问题可能会在未来解决。
架构
逻辑复制始于获取发布者数据库上的快照,基于此快照拷贝表上的存量数据。一旦拷贝完成,发布者上的变更(增删改等)就会实时发送到订阅者上。
逻辑复制采用与物理复制类似的架构,是通过一个walsender
和apply
进程实现的。发布端端walsender
进程会加载逻辑解码插件(pgoutput
),并开始逻辑解码WAL日志。逻辑解码插件(Logical Decoding Plugin) 会读取WAL中的变更,按照发布的定义筛选变更,将变更转变为特定的形式,以逻辑复制协议传输出去。数据会按照流复制协议传输至订阅者一侧的apply
进程,该进程会在接收到变更时,将变更映射至本地表上,然后按照事务顺序重新应用这些变更。
初始快照
订阅侧的表在初始化与拷贝数据期间,会由一种特殊的apply
进程负责。这个进程会创建它自己的临时复制槽,并拷贝表中的存量数据。
一旦数据拷贝完成,这张表会进入到同步模式(pg_subscription_rel.srsubstate = 's'
),同步模式确保了 主apply进程 可以使用标准的逻辑复制方式应用拷贝数据期间发生的变更。一旦完成同步,表复制的控制权会转交回 主apply进程,恢复正常的复制模式。
进程结构
逻辑复制的发布端会针对来自订阅端端每一条连接,创建一个对应的 walsender
进程,发送解码的WAL日志。在订阅测,则会
复制槽
当创建订阅时,
一条逻辑复制
逻辑解码
同步提交
逻辑复制的同步提交是通过Backend与Walsender之间的SIGUSR1通信完成的。
临时数据
逻辑解码的临时数据会落盘为本地日志快照。当walsender接收到walwriter发送的SIGUSR1
信号时,就会读取WAL日志并生成相应的逻辑解码快照。当传输结束时会删除这些快照。
文件地址为:$PGDATA/pg_logical/snapshots/{LSN Upper}-{LSN Lower}.snap
监控
逻辑复制采用与物理流复制类似的架构,所以监控一个逻辑复制的发布者节点与监控一个物理复制主库差别不大。
订阅者的监控信息可以通过pg_stat_subscription
视图获取。
pg_stat_subscription
订阅统计表
每个活跃订阅都会在这个视图中有至少一条 记录,即Main Worker(负责应用逻辑日志)。
Main Worker的relid = NULL
,如果有负责初始数据拷贝的进程,也会在这里有一行记录,relid
为负责拷贝数据的表。
subid | 20421
subname | pg_test_sub
pid | 5261
relid | NULL
received_lsn | 0/2A4F6B8
last_msg_send_time | 2021-02-22 17:05:06.578574+08
last_msg_receipt_time | 2021-02-22 17:05:06.583326+08
latest_end_lsn | 0/2A4F6B8
latest_end_time | 2021-02-22 17:05:06.578574+08
received_lsn
:最近收到的日志位置。lastest_end_lsn
:最后向walsender回报的LSN位置,即主库上的confirmed_flush_lsn
。不过这个值更新不太勤快,
通常情况下一个活跃的订阅会有一个apply进程在运行,被禁用的订阅或崩溃的订阅则在此视图中没有记录。在初始同步期间,被同步的表会有额外的工作进程记录。
pg_replication_slot
复制槽
postgres@meta:5432/meta=# table pg_replication_slots ;
-[ RECORD 1 ]-------+------------
slot_name | pg_test_sub
plugin | pgoutput
slot_type | logical
datoid | 19355
database | meta
temporary | f
active | t
active_pid | 89367
xmin | NULL
catalog_xmin | 1524
restart_lsn | 0/2A08D40
confirmed_flush_lsn | 0/2A097F8
wal_status | reserved
safe_wal_size | NULL
复制槽视图中同时包含了逻辑复制槽与物理复制槽。逻辑复制槽点主要特点是:
plugin
字段不为空,标识了使用的逻辑解码插件,逻辑复制默认使用pgoutput
插件。slot_type = logical
,物理复制的槽类型为physical
。datoid
与database
字段不为空,因为物理复制与集簇关联,而逻辑复制与数据库关联。
逻辑订阅者也会作为一个标准的 复制从库 ,出现于 pg_stat_replication
视图中。
pg_replication_origin
复制源
复制源
table pg_replication_origin_status;
-[ RECORD 1 ]-----------
local_id | 1
external_id | pg_19378
remote_lsn | 0/0
local_lsn | 0/6BB53640
local_id
:复制源在本地的ID,2字节高效表示。external_id
:复制源的ID,可以跨节点引用。remote_lsn
:源端最近的提交位点。local_lsn
:本地已经持久化提交记录的LSN
检测复制冲突
最稳妥的检测方法总是从发布与订阅两侧的日志中检测。当出现复制冲突时,发布测上可以看见复制连接中断
LOG: terminating walsender process due to replication timeout
LOG: starting logical decoding for slot "pg_test_sub"
DETAIL: streaming transactions committing after 0/xxxxx, reading WAL from 0/xxxx
而订阅端则可以看到复制冲突的具体原因,例如:
logical replication worker PID 4585 exited with exit code 1
ERROR: duplicate key value violates unique constraint "pgbench_tellers_pkey","Key (tid)=(9) already exists.",,,,"COPY pgbench_tellers, line 31",,,,"","logical replication worker"
此外,一些监控指标也可以反映逻辑复制的状态:
例如:pg_replication_slots.confirmed_flush_lsn
长期落后于pg_cureent_wal_lsn
。或者pg_stat_replication.flush_ag/write_lag
有显著增长。
安全
参与订阅的表,其Ownership与Trigger权限必须控制在超级用户所信任的角色手中(否则修改这些表可能导致逻辑复制中断)。
在发布节点上,如果不受信任的用户具有建表权限,那么创建发布时应当显式指定表名而非通配ALL TABLES
。也就是说,只有当超级用户信任所有 可以在发布或订阅侧具有建表(非临时表)权限的用户时,才可以使用FOR ALL TABLES
。
用于复制连接的用户必须具有REPLICATION
权限(或者为SUPERUSER)。如果该角色缺少SUPERUSER
与BYPASSRLS
,发布者上的行安全策略可能会被执行。如果表的属主在复制启动之后设置了行级安全策略,这个配置可能会导致复制直接中断,而不是策略生效。该用户必须拥有LOGIN权限,而且HBA规则允许其访问。
为了能够复制初始表数据,用于复制连接的角色必须在已发布的表上拥有SELECT
权限(或者属于超级用户)。
创建发布,需要在数据库中的CREATE
权限,创建一个FOR ALL TABLES
的发布,需要超级用户权限。
将表加入到发布中,用户需要具有表的属主权限。
创建订阅需要超级用户权限,因为订阅的apply进程在本地数据库中以超级用户的权限运行。
权限只会在建立复制连接时检查,不会在发布端读取每条变更记录时重复检查,也不会在订阅端应用每条记录时检查。
配置选项
逻辑复制需要一些配置选项才能正常工作。
在发布者一侧,wal_level
必须设置为logical
,max_replication_slots
最少需要设为 订阅的数量+用于表数据同步的数量。max_wal_senders
最少需要设置为max_replication_slots
+ 为物理复制保留的数量,
在订阅者一侧,也需要设置max_replication_slots
,max_replication_slots
,最少需要设为订阅数。
max_logical_replication_workers
最少需要配置为订阅的数量,再加上一些用于数据同步的工作进程数。
此外,max_worker_processes
需要相应调整,至少应当为max_logical_replication_worker
+ 1。注意一些扩展插件和并行查询也会从工作进程的池子中获取连接使用。
配置参数样例
64核机器,1~2个发布与订阅,最多6个同步工作进程,最多8个物理从库的场景,一种样例配置如下所示:
首先决定Slot数量,2个订阅,6个同步工作进程,8个物理从库,所以配置为16。Sender = Slot + Physical Replica = 24。
同步工作进程限制为6,2个订阅,所以逻辑复制的总工作进程设置为8。
wal_level: logical # logical
max_worker_processes: 64 # default 8 -> 64, set to CPU CORE 64
max_parallel_workers: 32 # default 8 -> 32, limit by max_worker_processes
max_parallel_maintenance_workers: 16 # default 2 -> 16, limit by parallel worker
max_parallel_workers_per_gather: 0 # default 2 -> 0, disable parallel query on OLTP instance
# max_parallel_workers_per_gather: 16 # default 2 -> 16, enable parallel query on OLAP instance
max_wal_senders: 24 # 10 -> 24
max_replication_slots: 16 # 10 -> 16
max_logical_replication_workers: 8 # 4 -> 8, 6 sync worker + 1~2 apply worker
max_sync_workers_per_subscription: 6 # 2 -> 6, 6 sync worker
快速配置
首先设置发布侧的配置选项 wal_level = logical
,该参数需要重启方可生效,其他参数的默认值都不影响使用。
然后创建复制用户,添加pg_hba.conf
配置项,允许外部访问,一种典型配置是:
CREATE USER replicator REPLICATION BYPASSRLS PASSWORD 'DBUser.Replicator';
注意,逻辑复制的用户需要具有SELECT
权限,在Pigsty中replicator
已经被授予了dbrole_readonly
角色。
host all replicator 0.0.0.0/0 md5
host replicator replicator 0.0.0.0/0 md5
然后在发布侧的数据库中执行:
CREATE PUBLICATION mypub FOR TABLE <tablename>;
然后在订阅测数据库中执行:
CREATE SUBSCRIPTION mysub CONNECTION 'dbname=<pub_db> host=<pub_host> user=replicator' PUBLICATION mypub;
以上配置即会开始复制,首先复制表的初始数据,然后开始同步增量变更。
沙箱样例
以Pigsty标准4节点两集群沙箱为例,有两套数据库集群pg-meta
与pg-test
。现在将pg-meta-1
作为发布者,pg-test-1
作为订阅者。
PGSRC='postgres://dbuser_admin@meta-1/meta' # 发布者
PGDST='postgres://dbuser_admin@node-1/test' # 订阅者
pgbench -is100 ${PGSRC} # 在发布端初始化Pgbench
pg_dump -Oscx -t pgbench* -s ${PGSRC} | psql ${PGDST} # 在订阅端同步表结构
# 在发布者上创建**发布**,将默认的`pgbench`相关表加入到发布集中。
psql ${PGSRC} -AXwt <<-'EOF'
CREATE PUBLICATION "pg_meta_pub" FOR TABLE
pgbench_accounts,pgbench_branches,pgbench_history,pgbench_tellers;
EOF
# 在订阅者上创建**订阅**,订阅发布者上的发布。
psql ${PGDST} <<-'EOF'
CREATE SUBSCRIPTION pg_test_sub
CONNECTION 'host=10.10.10.10 dbname=meta user=replicator'
PUBLICATION pg_meta_pub;
EOF
复制流程
逻辑复制的订阅创建后,如果一切正常,逻辑复制会自动开始,针对每张订阅中的表执行复制状态机逻辑。
如下图所示。
当所有的表都完成复制,进入r
(ready)状态时,逻辑复制的存量同步阶段便完成了,发布端与订阅端整体进入同步状态。
因此从逻辑上讲,存在两种状态机:表级复制小状态机与全局复制大状态机。每一个Sync Worker负责一张表上的小状态机,而一个Apply Worker负责一条逻辑复制的大状态机。
逻辑复制状态机
逻辑复制有两种Worker:Sync与Apply。Sync
因此,逻辑复制在逻辑上分为两个部分:每张表独自进行复制,当复制进度追赶至最新位置时,由
当创建或刷新订阅时,表会被加入到 订阅集 中,每一张订阅集中的表都会在pg_subscription_rel
视图中有一条对应纪录,展示这张表当前的复制状态。刚加入订阅集的表初始状态为i
,即initialize
,初始状态。
如果订阅的copy_data
选项为真(默认情况),且工作进程池中有空闲的Worker,PostgreSQL会为这张表分配一个同步工作进程,同步这张表上的存量数据,此时表的状态进入d
,即拷贝数据中。对表做数据同步类似于对数据库集群进行basebackup
,Sync Worker会在发布端创建临时的复制槽,获取表上的快照并通过COPY完成基础数据同步。
当表上的基础数据拷贝完成后,表会进入sync
模式,即数据同步,同步进程会追赶同步过程中发生的增量变更。当追赶完成时,同步进程会将这张表标记为r
(ready)状态,转交逻辑复制主Apply进程管理变更,表示这张表已经处于正常复制中。
2.4 等待逻辑复制同步
创建订阅后,首先必须监控 发布端与订阅端两侧的数据库日志,确保没有错误产生。
2.4.1 逻辑复制状态机
2.4.2 同步进度跟踪
数据同步(d
)阶段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取决于网卡,网络,磁盘,表的大小与分布,逻辑复制的同步worker数量等因素。
作为参考,1TB的数据库,20张表,包含有250GB的大表,双万兆网卡,在6个数据同步worker的负责下大约需要6~8小时完成复制。
在数据同步过程中,每个表同步任务都会源端库上创建临时的复制槽。请确保逻辑复制初始同步期间不要给源端主库施加过大的不必要写入压力,以免WAL撑爆磁盘。
发布侧的 pg_stat_replication
,pg_replication_slots
,订阅端的pg_stat_subscription
,pg_subscription_rel
提供了逻辑复制状态的相关信息,需要关注。
psql ${PGDST} -Xxw <<-'EOF'
SELECT subname, json_object_agg(srsubstate, cnt) FROM
pg_subscription s JOIN
(SELECT srsubid, srsubstate, count(*) AS cnt FROM pg_subscription_rel
GROUP BY srsubid, srsubstate) sr
ON s.oid = sr.srsubid GROUP BY subname;
EOF
可以使用以下SQL确认订阅中表的状态,如果所有表的状态都显示为r
,则表示逻辑复制已经成功建立,订阅端可以用于切换。
subname | json_object_agg
-------------+-----------------
pg_test_sub | { "r" : 5 }
当然,最好的方式始终是通过监控系统来跟踪复制状态。
沙箱样例
以Pigsty标准4节点两集群沙箱为例,有两套数据库集群pg-meta
与pg-test
。现在将pg-meta-1
作为发布者,pg-test-1
作为订阅者。
通常逻辑复制的前提是,发布者上设置有wal_level = logical
,并且有一个可以正常访问,具有正确权限的复制用户。
Pigsty的默认配置已经符合要求,且带有满足条件的复制用户replicator
,以下命令均从元节点以postgres
用户发起,数据库用户dbuser_admin
,带有SUPERUSER
权限。
PGSRC='postgres://dbuser_admin@meta-1/meta' # 发布者
PGDST='postgres://dbuser_admin@node-1/test' # 订阅者
准备逻辑复制
使用pgbench
工具,在pg-meta
集群的meta
数据库中初始化表结构。
pgbench -is100 ${PGSRC}
使用pg_dump
与psql
同步 pgbench*
相关表的定义。
pg_dump -Oscx -t pgbench* -s ${PGSRC} | psql ${PGDST}
创建发布订阅
在发布者上创建发布,将默认的pgbench
相关表加入到发布集中。
psql ${PGSRC} -AXwt <<-'EOF'
CREATE PUBLICATION "pg_meta_pub" FOR TABLE
pgbench_accounts,pgbench_branches,pgbench_history,pgbench_tellers;
EOF
在订阅者上创建订阅,订阅发布者上的发布。
psql ${PGDST} <<-'EOF'
CREATE SUBSCRIPTION pg_test_sub
CONNECTION 'host=10.10.10.10 dbname=meta user=replicator'
PUBLICATION pg_meta_pub;
EOF
观察复制状态
当pg_subscription_rel.srsubstate
全部变为r
(准备就绪)状态后,逻辑复制就建立起来了。
$ psql ${PGDST} -c 'TABLE pg_subscription_rel;'
srsubid | srrelid | srsubstate | srsublsn
---------+---------+------------+------------
20451 | 20433 | d | NULL
20451 | 20442 | r | 0/4ECCDB78
20451 | 20436 | r | 0/4ECCDB78
20451 | 20439 | r | 0/4ECCDBB0
校验复制数据
可以简单地比较发布与订阅端两侧的表记录条数,与复制标识列的最大最小值来校验数据是否完整地复制。
function compare_relation(){
local relname=$1
local identity=${2-'id'}
psql ${3-${PGPUB}} -AXtwc "SELECT count(*) AS cnt, max($identity) AS max, min($identity) AS min FROM ${relname};"
psql ${4-${PGSUB}} -AXtwc "SELECT count(*) AS cnt, max($identity) AS max, min($identity) AS min FROM ${relname};"
}
compare_relation pgbench_accounts aid
compare_relation pgbench_branches bid
compare_relation pgbench_history tid
compare_relation pgbench_tellers tid
更近一步的验证可以通过在发布者上手工创建一条记录,再从订阅者上读取出来。
$ psql ${PGPUB} -AXtwc 'INSERT INTO pgbench_accounts(aid,bid,abalance) VALUES (99999999,1,0);'
INSERT 0 1
$ psql ${PGSUB} -AXtwc 'SELECT * FROM pgbench_accounts WHERE aid = 99999999;'
99999999|1|0|
现在已经拥有一个正常工作的逻辑复制了。下面让我们来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掌握逻辑复制的使用与管理,探索可能遇到的各种离奇问题。
逻辑复制实验
将表加入已有发布
CREATE TABLE t_normal(id BIGSERIAL PRIMARY KEY,v TIMESTAMP); -- 常规表,带有主键
ALTER PUBLICATION pg_meta_pub ADD TABLE t_normal; -- 将新创建的表加入到发布中
如果这张表在订阅端已经存在,那么即可进入正常的逻辑复制流程:i -> d -> s -> r
。
如果向发布加入一张订阅端不存在的表?那么新订阅将会无法创建。已有订阅无法刷新,但可以保持原有复制继续进行。
如果订阅还不存在,那么创建的时候会报错无法进行:在订阅端找不到这张表。如果订阅已经存在,无法执行刷新命令:
ALTER SUBSCRIPTION pg_test_sub REFRESH PUBLICATION;
如果新加入的表没有任何写入,已有的复制关系不会发生变化,一旦新加入的表发生变更,会立即产生复制冲突。
将表从发布中移除
ALTER PUBLICATION pg_meta_pub ADD TABLE t_normal;
从发布移除后,订阅端不会有影响。效果上就是这张表的变更似乎消失了。执行订阅刷新后,这张表会从订阅集中被移除。
另一种情况是重命名发布/订阅中的表,在发布端执行表重命名时,发布端的发布集会立刻随之更新。尽管订阅集中的表名不会立刻更新,但只要重命名后的表发生任何变更,而订阅端没有对应的表,那么会立刻出现复制冲突。
同理,在订阅端重命名表时,订阅的关系集也会刷新,但因为发布端的表没有对应物了。如果这张表没有变更,那么一切照旧,一旦发生变更,立刻出现复制冲突。
直接在发布端DROP
此表,会顺带将该表从发布中移除,不会有报错或影响。但直接在订阅端DROP
表则可能出现问题,DROP TABLE
时该表也会从订阅集中被移除。如果发布端此时这张表上仍有变更产生,则会导致复制冲突。
所以,删表应当先在发布端进行,再在订阅端进行。
两端列定义不一致
发布与订阅端的表的列通过名称匹配,列的顺序无关紧要。
订阅端表的列更多,通常不会有什么影响。多出来的列会被填充为默认值(通常是NULL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为多出来的列添加NOT NULL
约束,那么一定要配置一个默认值,否则变更发生时违反约束会导致复制冲突。
订阅端如果列要比发布端更少,会产生复制冲突。在发布端添加一个新列并不会立刻导致复制冲突,随后的第一条变更将导致复制冲突。
所以在执行加列DDL变更时,可以先在订阅者上先执行,然后在发布端进行。
列的数据类型不需要完全一致,只要两个列的文本表示兼容即可,即数据的文本表示可以转换为目标列的类型。
这意味着任何类型都能转换成TEXT类型,BIGINT
只要不出错,也可以转换成INT
,不过一旦溢出,还是会出现复制冲突。
复制身份与索引的正确配置
表上的复制标识配置,与表上有没有索引是两件独立的事。尽管各种排列组合都是可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只有三种可行的情况,其他情况都无法正常完成逻辑复制的功能(如果不报错,通常也是侥幸)
- 表上有主键,使用默认的
default
复制标识,不需要额外配置。 - 表上没有主键,但是有非空唯一索引,显式配置
index
复制标识。 - 表上既没有主键也没有非空唯一索引,显式配置
full
复制标识(运行效率低,仅作为兜底方案)
复制身份模式\表上的约束 | 主键(p) | 非空唯一索引(u) | 两者皆无(n) |
---|---|---|---|
default | 有效 | x | x |
index | x | 有效 | x |
full | 低效 | 低效 | 低效 |
nothing | x | x | x |
在所有情况下,
INSERT
都可以被正常复制。x
代表DELETE|UPDATE
所需关键信息缺失无法正常完成。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事前修复,为所有的表指定主键,以下查询可以用于找出缺失主键或非空唯一索引的表:
SELECT quote_ident(nspname) || '.' || quote_ident(relname) AS name, con.ri AS keys,
CASE relreplident WHEN 'd' THEN 'default' WHEN 'n' THEN 'nothing' WHEN 'f' THEN 'full' WHEN 'i' THEN 'index' END AS replica_identity
FROM pg_class c JOIN pg_namespace n ON c.relnamespace = n.oid, LATERAL (SELECT array_agg(contype) AS ri FROM pg_constraint WHERE conrelid = c.oid) con
WHERE relkind = 'r' AND nspname NOT IN ('pg_catalog', 'information_schema', 'monitor', 'repack', 'pg_toast')
ORDER BY 2,3;
注意,复制身份为nothing
的表可以加入到发布中,但在发布者上对其执行UPDATE|DELETE
会直接导致报错。
其他问题
Q:逻辑复制准备工作
Q:什么样的表可以逻辑复制?
Q:监控逻辑复制状态
Q:将新表加入发布
Q:没有主键的表加入发布?
Q:没有复制身份的表如何处理?
Q:ALTER PUB的生效方式
Q:在同一对 发布者-订阅者 上如果存在多对订阅,且发布包含的表重叠?
Q:订阅者和发布者的表定义有什么限制?
Q:pg_dump是如何处理订阅的
Q:什么情况下需要手工管理订阅复制槽?
PG中的本地化排序规则
为什么Pigsty在初始化Postgres数据库时默认指定了locale=C
与encoding=UTF8
答案其实很简单,除非真的明确知道自己会用到LOCALE相关功能,否则就根本不应该配置C.UTF8
之外的任何字符编码与本地化排序规则选项。特别是`
关于字符编码的部分,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里表过不提。今天专门说一下LOCALE(本地化)的配置问题。
如果说服务端字符编码配置因为某些原因配置为UTF8
之外的值也许还情有可原,那么LOCALE
配置为C
之外的任何选就是无可救药了。因为对于PostgreSQL来说,LOCALE不仅仅是控制日期和钱怎么显示这一类无伤大雅的东西,而是会影响到某些关键功能的使用。
错误的LOCALE配置可能导致几倍到十几倍的性能损失,还会导致LIKE
查询无法在普通索引上使用。而设置LOCALE=C
一点也不会影响真正需要本地化规则的使用场景。所以官方文档给出的指导是:“如果你真正需要LOCALE,才去使用它”。
不幸的是,在PostgreSQLlocale
与encoding
的默认配置取决于操作系统的配置,因此C.UTF8
可能并不是默认的配置,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误用LOCALE而不自知,白白折损了大量性能,也导致了某些数据库特性无法正常使用。
太长;不看
- 强制使用
UTF8
字符编码,强制数据库使用C
的本地化规则。 - 使用非C本地化规则,可能导致涉及字符串比较的操作开销增大几倍到几十倍,对性能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 使用非C本地化规则,会导致
LIKE
查询无法使用普通索引,容易踩坑雪崩。 - 使用非C本地化规则的实例,可以通过
text_ops COLLATE "C"
或text_pattern_ops
建立索引,支持LIKE
查询。
LOCALE是什么
我们经常能在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中看到 LOCALE
(区域) 的相关配置,但LOCALE到底是什么呢?
LOCALE支持指的是应用遵守文化偏好的问题,包括字母表、排序、数字格式等。LOCALE由很多规则与定义组成,包括:
LC_COLLATE |
字符串排序顺序 |
---|---|
LC_CTYPE |
字符分类(什么是一个字符?它的大写形式是否等效?) |
LC_MESSAGES |
消息使用的语言Language of messages |
LC_MONETARY |
货币数量使用的格式 |
LC_NUMERIC |
数字的格式 |
LC_TIME |
日期和时间的格式 |
…… | 其他…… |
一个LOCALE就是一组规则,LOCALE通常会用语言代码 + 国家代码的方式来命名。例如中国大陆使用的LOCALE zh_CN
就分为两个部分:zh
是 语言代码,CN
是国家代码。现实世界中,一种语言可能有多个国家在用,一个国家内也可能存在多种语言。还是以中文和中国为例:
中国(COUNTRY=CN
)相关的语言LOCALE
有:
zh
:汉语:zh_CN
bo
:藏语:bo_CN
ug
:维语:ug_CN
讲中文(LANG=zh
)的国家或地区相关的LOCAL
有:
CN
中国:zh_CN
HK
香港:zh_HK
MO
澳门:zh_MO
TW
台湾:zh_TW
SG
新加坡:zh_SG
LOCALE的例子
我们可以参考一个典型的Locale定义文件:Glibc提供的 zh_CN
这里截取一小部分展示,看上去好像都是些鸡零狗碎的格式定义,月份星期怎么叫啊,钱和小数点怎么显示啊之类的东西。
但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叫做LC_COLLATE
,即排序方式(Collation),会对数据库行为有显著影响。
LC_CTYPE
copy "i18n"
translit_start
include "translit_combining";""
translit_end
class "hanzi"; /
<U4E00>..<U9FA5>;/
<UF92C>;<UF979>;<UF995>;<UF9E7>;<UF9F1>;<UFA0C>;<UFA0D>;<UFA0E>;/
<UFA0F>;<UFA11>;<UFA13>;<UFA14>;<UFA18>;<UFA1F>;<UFA20>;<UFA21>;/
<UFA23>;<UFA24>;<UFA27>;<UFA28>;<UFA29>
END LC_CTYPE
LC_COLLATE
copy "iso14651_t1_pinyin"
END LC_COLLATE
LC_TIME
%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mon "<U4E00><U6708>";/
"<U4E8C><U6708>";/
"<U4E09><U6708>";/
"<U56DB><U6708>";/
...
%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day "<U661F><U671F><U65E5>";/
"<U661F><U671F><U4E00>";/
"<U661F><U671F><U4E8C>";/
...
week 7;19971130;1
first_weekday 2
% %Y年%m月%d日 %A %H时%M分%S秒
d_t_fmt "%Y<U5E74>%m<U6708>%d<U65E5> %A %H<U65F6>%M<U5206>%S<U79D2>"
% %Y年%m月%d日
d_fmt "%Y<U5E74>%m<U6708>%d<U65E5>"
% %H时%M分%S秒
t_fmt "%H<U65F6>%M<U5206>%S<U79D2>"
% 上午, 下午
am_pm "<U4E0A><U5348>";"<U4E0B><U5348>"
% %p %I时%M分%S秒
t_fmt_ampm "%p %I<U65F6>%M<U5206>%S<U79D2>"
% %Y年 %m月 %d日 %A %H:%M:%S %Z
date_fmt "%Y<U5E74> %m<U6708> %d<U65E5> %A %H:%M:%S %Z"
END LC_TIME
LC_NUMERIC
decimal_point "."
thousands_sep ","
grouping 3
END LC_NUMERIC
LC_MONETARY
% ¥
currency_symbol "<UFFE5>"
int_curr_symbol "CNY "
比如zh_CN
提供的LC_COLLATE
使用了iso14651_t1_pinyin
排序规则,这是一个基于拼音的排序规则。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LOCALE中的COLLATION如何影响Postgres的行为。
排序规则一例
创建一张包含7个汉字的表,然后执行排序操作。
CREATE TABLE some_chinese(
name TEXT PRIMARY KEY
);
INSERT INTO some_chinese VALUES
('阿'),('波'),('磁'),('得'),('饿'),('佛'),('割');
SELECT * FROM some_chinese ORDER BY name;
执行以下SQL,按照默认的C
排序规则对表中的记录排序。可以看到,这里实际上是按照字符的ascii|unicode
码位 进行排序的。
vonng=# SELECT name, ascii(name) FROM some_chinese ORDER BY name COLLATE "C";
name | ascii
------+-------
佛 | 20315
割 | 21106
得 | 24471
波 | 27874
磁 | 30913
阿 | 38463
饿 | 39295
但这样基于码位的排序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例如新华字典在收录汉字时,就不会使用这种排序方式。而是采用zh_CN
所使用的 拼音排序 规则,按照拼音比大小。如下所示:
SELECT * FROM some_chinese ORDER BY name COLLATE "zh_CN";
name
------
阿
波
磁
得
饿
佛
割
可以看到,按照zh_CN
排序规则排序得到的结果,就是拼音顺序abcdefg
,而不再是不知所云的Unicode码位排序。
当然这个查询结果取决于zh_CN
排序规则的具体定义,像这样的排序规则并不是数据库本身定义的,数据库本身提供的排序规则就是C
(或者其别名POSIX
)。COLLATION的来源,通常要么是操作系统,要么是glibc
,要么是第三方的本地化库(例如icu
),所以可能因为不同的实质定义出现不同的效果。
但代价是什么?
PostgreSQL中使用非C
或非POSIX
LOCALE的最大负面影响是:
特定排序规则对涉及字符串大小比较的操作有巨大的性能影响,同时它还会导致无法在LIKE
查询子句中使用普通索引。
另外,C LOCALE是由数据库本身确保在任何操作系统与平台上使用的,而其他的LOCALE则不然,所以使用非C Locale的可移植性更差。
性能损失
接下来让我们考虑一个使用LOCALE排序规则的例子, 我们有Apple Store 150万款应用的名称,现在希望按照不同的区域规则进行排序。
-- 创建一张应用名称表,里面有中文也有英文。
CREATE TABLE app(
name TEXT PRIMARY KEY
);
COPY app FROM '/tmp/app.csv';
-- 查看表上的统计信息
SELECT
correlation , -- 相关系数 0.03542578 基本随机分布
avg_width , -- 平均长度25字节
n_distinct -- -1,意味着1508076个记录没有重复
FROM pg_stats WHERE tablename = 'app';
-- 使用不同的排序规则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SELECT * FROM app;
SELECT * FROM app order by name;
SELECT * FROM app order by name COLLATE "C";
SELECT * FROM app order by name COLLATE "en_US";
SELECT * FROM app order by name COLLATE "zh_CN";
相当令人震惊的结果,使用C
和zh_CN
的结果能相差十倍之多:
序号 | 场景 | 耗时(ms) | 说明 |
---|---|---|---|
1 | 不排序 | 180 | 使用索引 |
2 | order by name |
969 | 使用索引 |
3 | order by name COLLATE "C" |
1430 | 顺序扫描,外部排序 |
4 | order by name COLLATE "en_US" |
10463 | 顺序扫描,外部排序 |
5 | order by name COLLATE "zh_CN" |
14852 | 顺序扫描,外部排序 |
下面是实验5对应的详细执行计划,即使配置了足够大的内存,依然会溢出到磁盘执行外部排序。尽管如此,显式指定LOCALE
的实验都出现了此情况,因此可以横向对比出C与zh_CN
的性能差距来。
另一个更有对比性的例子是比大小。
这里,表中的所有的字符串都会和World
比一下大小,相当于在表上进行150万次特定规则比大小,而且也不涉及到磁盘IO。
SELECT count(*) FROM app WHERE name > 'World';
SELECT count(*) FROM app WHERE name > 'World' COLLATE "C";
SELECT count(*) FROM app WHERE name > 'World' COLLATE "en_US";
SELECT count(*) FROM app WHERE name > 'World' COLLATE "zh_CN";
尽管如此,比起C LOCALE
来,zh_CN
还是费了接近3倍的时长。
序号 | 场景 | 耗时(ms) |
---|---|---|
1 | 默认 | 120 |
2 | C | 145 |
3 | en_US | 351 |
4 | zh_CN | 441 |
如果说排序可能是O(n2)次比较操作有10倍损耗 ,那么这里的O(n)次比较3倍开销也基本能对应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粗略结论:
比起C
Locale来,使用zh_CN
或其他Locale可能导致几倍的额外性能开销。
除此之外,错误的Locale不仅仅会带来性能损失,还会导致功能损失。
功能缺失
除了性能表现糟糕外,另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问题是,使用非C
的LOCALE,LIKE查询走不了普通索引。
还是以刚才的实验为例,我们分别在使用C
和en_US
作为默认LOCALE创建的数据库实例上执行以下查询:
SELECT * FROM app WHERE name LIKE '中国%';
找出所有以“中国”两字开头的应用。
在使用C的库上
该查询能正常使用app_pkey
索引,利用主键B树的有序性加速查询,约2毫秒内执行完毕。
postgres@meta:5432/meta=# show lc_collate;
C
postgres@meta:5432/meta=# EXPLAIN SELECT * FROM app WHERE name LIKE '中国%';
QUERY PLAN
-----------------------------------------------------------------------------
Index Only Scan using app_pkey on app (cost=0.43..2.65 rows=1510 width=25)
Index Cond: ((name >= '中国'::text) AND (name < '中图'::text))
Filter: (name ~~ '中国%'::text)
(3 rows)
在使用en_US的库上
我们发现,这个查询无法利用索引,走了全表扫描。查询劣化至70毫秒,性能恶化了三四十倍。
vonng=# show lc_collate;
en_US.UTF-8
vonng=# EXPLAIN SELECT * FROM app WHERE name LIKE '中国%';
QUERY PLAN
----------------------------------------------------------
Seq Scan on app (cost=0.00..29454.95 rows=151 width=25)
Filter: (name ~~ '中国%'::text)
为什么?
因为索引(B树索引)的构建,也是建立在序的基础上,也就是等值和比大小这两个操作。
然而,LOCALE关于字符串的等价规则有一套自己的定义,例如在Unicode标准中就定义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等价规则(毕竟是万国语言,比如多个字符复合而成的字符串等价于另一个单体字符,详情参考 现代字符编码 一文)。
因此,只有最朴素的C
LOCALE,才能够正常地进行模式匹配。C LOCALE的比较规则非常简单,就是挨个比较 字符码位,不玩那一套花里胡哨虚头巴脑的东西。所以,如果您的数据库不幸使用了非C的LOCALE,那么在执行LIKE
查询时就没有办法使用默认的索引了。
解决办法
对于非C LOCALE的实例,只有建立特殊类型的索引,才能支持此类查询:
CREATE INDEX ON app(name COLLATE "C");
CREATE INDEX ON app(name text_pattern_ops);
这里使用 text_pattern_ops
运算符族来创建索引也可以用来支持LIKE
查询,这是专门用于支持模式匹配的运算符族,从原理上讲它会无视 LOCALE,直接基于 逐个字符 比较的方式执行模式匹配,也就是使用C LOCALE的方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基于text_pattern_ops
操作符族建立的索引,或者基于默认的text_ops
但使用COLLATE "C"'
的索引,才可以用于支持LIKE
查询。
vonng=# EXPLAIN ANALYZE SELECT * FROM app WHERE name LIKE '中国%';
Index Only Scan using app_name_idx on app (cost=0.43..1.45 rows=151 width=25) (actual time=0.053..0.731 rows=2360 loops=1)
Index Cond: ((name ~>=~ '中国'::text) AND (name ~<~ '中图'::text))
Filter: (name ~~ '中国%'::text COLLATE "en_US.UTF-8")
建立完索引后,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的LIKE
查询可以走索引了。
LIKE
无法使用普通索引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可以通过额外创建一个text_pattern_ops
索引来曲线解决。但这也意味着原本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PRIMARY KEY
或UNIQUE
约束自带索引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额外的维护成本与存储空间。
对于不熟悉这一问题的开发者来说,很有可能因为错误的LOCALE配置,导致本地没问题的模式结果在线上因为没有走索引而雪崩。(例如本地使用C,但生产环境用了非C LOCALE)。
兼容性
假设您在接手时数据库已经使用了非C
的LOCALE(这种事相当常见),现在您在知道了使用非C LOCALE的危害后,决定找个机会改回来。
那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具体来讲,Locale的配置影响PostgreSQL以下功能:
-
使用
LIKE
子句的查询。 -
任何依赖特定LOCALE排序规则的查询,例如依赖拼音排序作为结果排序依据。
-
使用大小写转换相关功能的查询,函数
upper
、lower
和initcap
-
to_char
函数家族,涉及到格式化为本地时间时。 -
正则表达式中的大小写不敏感匹配模式(
SIMILAR TO
,~
)。
如果不放心,可以通过pg_stat_statements
列出所有涉及到以下关键词的查询语句进行手工排查:
LIKE|ILIKE -- 是否使用了模式匹配
SIMILAR TO | ~ | regexp_xxx -- 是否使用了 i 选项
upper, lower, initcap -- 是否针对其他带有大小写模式的语言使用(西欧字符之类)
ORDER BY col -- 按文本类型列排序时,是否依赖特定排序规则?(例如按照拼音)
兼容性修改
通常来说,C LOCALE在功能上是其他LOCALE配置的超集,总是可以从其他LOCALE切换为C。如果您的业务没有使用这些功能,通常什么都不需要做。如果使用本地化规则特性,则总是可以通过**显式指定COLLATE
**的方式,在C LOCALE下实现相同的效果。
SELECT upper('a' COLLATE "zh_CN"); -- 基于zh_CN规则执行大小写转换
SELECT '阿' < '波'; -- false, 在默认排序规则下 阿(38463) > 波(27874)
SELECT '阿' < '波' COLLATE "zh_CN"; -- true, 显式使用中文拼音排序规则: 阿(a) < 波(bo)
目前唯一已知的问题出现在扩展pg_trgm
上。
PG复制标识详解(Replica Identity)
引子:土法逻辑复制
复制身份的概念,服务于 逻辑复制。
逻辑复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逻辑发布相关表上对行的增删改事件解码,复制到逻辑订阅者上执行。
逻辑复制的工作方式有点类似于行级触发器,在事务执行后对变更的元组逐行触发。
假设您需要自己通过触发器实现逻辑复制,将一章表A上的变更复制到另一张表B中。通常情况下,这个触发器的函数逻辑通常会长这样:
-- 通知触发器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replicate_change() RETURNS TRIGGER AS $$
BEGIN
IF (TG_OP = 'INSERT') THEN
-- INSERT INTO tbl_b VALUES (NEW.col);
ELSIF (TG_OP = 'DELETE') THEN
-- DELETE tbl_b WHERE id = OLD.id;
ELSIF (TG_OP = 'UPDATE') THEN
-- UPDATE tbl_b SET col = NEW.col,... WHERE id = OLD.id;
END IF;
END; $$ LANGUAGE plpgsql;
触发器中会有两个变量OLD
与NEW
,分别包含了变更记录的旧值与新值。
INSERT
操作只有NEW
变量,因为它是新插入的,我们直接将其插入到另一张表即可。DELETE
操作只有OLD
变量,因为它只是删除已有记录,我们 根据ID 在目标表B上。UPDATE
操作同时存在OLD
变量与NEW
变量,我们需要通过OLD.id
定位目标表B中的记录,将其更新为新值NEW
。
这样的基于触发器的“逻辑复制”可以完美达到我们的目的,在逻辑复制中与之类似,表A上带有主键字段id
。那么当我们删除表A上的记录时,例如:删除id = 1
的记录时,我们只需要告诉订阅方id = 1
,而不是把整个被删除的元组传递给订阅方。那么这里主键列id
就是逻辑复制的复制标识。
但上面的例子中隐含着一个工作假设:表A和表B模式相同,上面有一个名为 id
的主键。
对于生产级的逻辑复制方案,即PostgreSQL 10.0后提供的逻辑复制,这样的工作假设是不合理的。因为系统无法要求用户建表时一定会带有主键,也无法要求主键的名字一定叫id
。
于是,就有了 复制标识(Replica Identity) 的概念。复制标识是对OLD.id
这样工作假设的进一步泛化与抽象,它用来告诉逻辑复制系统,哪些信息可以被用于唯一定位表中的一条记录。
复制标识
对于逻辑复制而言,INSERT
事件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想将DELETE|UPDATE
复制到订阅者上时,必须提供一种标识行的方式,即复制标识(Replica Identity)。复制标识是一组列的集合,这些列可以唯一标识一条记录。其实这样的定义在概念上来说就是构成主键的列集,当然非空唯一索引中的列集(候选键)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一个被纳入逻辑复制 发布中的表,必须配置有 复制标识(Replica Identity),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订阅者一侧定位到需要更新的行,完成UPDATE
与DELETE
操作的复制。默认情况下,主键 (Primary Key)和 非空列上的唯一索引 (UNIQUE NOT NULL)可以用作复制标识。
注意,复制标识 和表上的主键、非空唯一索引并不是一回事。复制标识是表上的一个属性,它指明了在逻辑复制时,哪些信息会被用作身份定位标识符写入到逻辑复制的记录中,供订阅端定位并执行变更。
如PostgreSQL 13官方文档所述,表上的复制标识 共有4种配置模式,分别为:
- 默认模式(default):非系统表采用的默认模式,如果有主键,则用主键列作为身份标识,否则用完整模式。
- 索引模式(index):将某一个符合条件的索引中的列,用作身份标识
- 完整模式(full):将整行记录中的所有列作为复制标识(类似于整个表上每一列共同组成主键)
- 无身份模式(nothing):不记录任何复制标识,这意味着
UPDATE|DELETE
操作无法复制到订阅者上。
复制标识查询
表上的复制标识可以通过查阅pg_class.relreplident
获取。
这是一个字符类型的“枚举”,标识用于组装 “复制标识” 的列:d
= default ,f
= 所有的列,i
使用特定的索引,n
没有复制标识。
表上是否具有可用作复制标识的索引约束,可以通过以下查询获取:
SELECT quote_ident(nspname) || '.' || quote_ident(relname) AS name, con.ri AS keys,
CASE relreplident WHEN 'd' THEN 'default' WHEN 'n' THEN 'nothing' WHEN 'f' THEN 'full' WHEN 'i' THEN 'index' END AS replica_identity
FROM pg_class c JOIN pg_namespace n ON c.relnamespace = n.oid, LATERAL (SELECT array_agg(contype) AS ri FROM pg_constraint WHERE conrelid = c.oid) con
WHERE relkind = 'r' AND nspname NOT IN ('pg_catalog', 'information_schema', 'monitor', 'repack', 'pg_toast')
ORDER BY 2,3;
复制标识配置
表到复制标识可以通过ALTER TABLE
进行修改。
ALTER TABLE tbl REPLICA IDENTITY { DEFAULT | USING INDEX index_name | FULL | NOTHING };
-- 具体有四种形式
ALTER TABLE t_normal REPLICA IDENTITY DEFAULT; -- 使用主键,如果没有主键则为FULL
ALTER TABLE t_normal REPLICA IDENTITY FULL; -- 使用整行作为标识
ALTER TABLE t_normal REPLICA IDENTITY USING INDEX t_normal_v_key; -- 使用唯一索引
ALTER TABLE t_normal REPLICA IDENTITY NOTHING; -- 不设置复制标识
复制标识实例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复制标识的效果:
CREATE TABLE test(k text primary key, v int not null unique);
现在有一个表test
,上面有两列k
和v
。
INSERT INTO test VALUES('Alice', '1'), ('Bob', '2');
UPDATE test SET v = '3' WHERE k = 'Alice'; -- update Alice value to 3
UPDATE test SET k = 'Oscar' WHERE k = 'Bob'; -- rename Bob to Oscaar
DELETE FROM test WHERE k = 'Alice'; -- delete Alice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对表test
执行了增删改操作,与之对应的逻辑解码结果为: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Alice' v[integer]:1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Bob'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k[text]:'Alice' v[integer]:3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old-key: k[text]:'Bob' new-tuple: k[text]:'Oscar'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DELETE: k[text]:'Alice'
默认情况下,PostgreSQL会使用表的主键作为复制标识,因此在UPDATE|DELETE
操作中,都通过k
列来定位需要修改的记录。
如果我们手动修改表的复制标识,使用非空且唯一的列v
作为复制标识,也是可以的:
ALTER TABLE test REPLICA IDENTITY USING INDEX test_v_key; -- 基于UNIQUE索引的复制身份
同样的变更现在产生如下的逻辑解码结果,这里v
作为身份标识,出现在所有的UPDATE|DELETE
事件中。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Alice' v[integer]:1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Bob'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old-key: v[integer]:1 new-tuple: k[text]:'Alice' v[integer]:3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k[text]:'Oscar'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DELETE: v[integer]:3
如果使用完整身份模式(full)
ALTER TABLE test REPLICA IDENTITY FULL; -- 表test现在使用所有列作为表的复制身份
这里,k
和v
同时作为身份标识,记录到UPDATE|DELETE
的日志中。对于没有主键的表,这是一种保底方案。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Alice' v[integer]:1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Bob'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old-key: k[text]:'Alice' v[integer]:1 new-tuple: k[text]:'Alice' v[integer]:3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old-key: k[text]:'Bob' v[integer]:2 new-tuple: k[text]:'Oscar'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DELETE: k[text]:'Alice' v[integer]:3
如果使用无身份模式(nothing)
ALTER TABLE test REPLICA IDENTITY NOTHING; -- 表test现在没有复制标识
那么逻辑解码的记录中,UPDATE
操作中只有新记录,没有包含旧记录中的唯一身份标识,而DELETE
操作中则完全没有信息。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Alice' v[integer]:1
table public.test: INSERT: k[text]:'Bob'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k[text]:'Alice' v[integer]:3
table public.test: UPDATE: k[text]:'Oscar' v[integer]:2
table public.test: DELETE: (no-tuple-data)
这样的逻辑变更日志对于订阅端来说完全没用,在实际使用中,对逻辑复制中的无复制标识的表执行DELETE|UPDATE
会直接报错。
复制标识详解
表上的复制标识配置,与表上有没有索引,是相对正交的两个因素。
尽管各种排列组合都是可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只有三种可行的情况。
- 表上有主键,使用默认的
default
复制标识 - 表上没有主键,但是有非空唯一索引,显式配置
index
复制标识 - 表上既没有主键,也没有非空唯一索引,显式配置
full
复制标识(运行效率非常低,仅能作为兜底方案) - 其他所有情况,都无法正常完成逻辑复制功能
复制身份模式\表上的约束 | 主键(p) | 非空唯一索引(u) | 两者皆无(n) |
---|---|---|---|
default | 有效 | x | x |
index | x | 有效 | x |
full | 低效 | 低效 | 低效 |
nothing | x | x | x |
下面,我们来考虑几个边界条件。
重建主键
假设因为索引膨胀,我们希望重建表上的主键索引回收空间。
CREATE TABLE test(k text primary key, v int);
CREATE UNIQUE INDEX test_pkey2 ON test(k);
BEGIN;
ALTER TABLE test DROP CONSTRAINT test_pkey;
ALTER TABLE test ADD PRIMARY KEY USING INDEX test_pkey2;
COMMIT;
在default
模式下,重建并替换主键约束与索引并不会影响复制标识。
重建唯一索引
假设因为索引膨胀,我们希望重建表上的非空唯一索引回收空间。
CREATE TABLE test(k text, v int not null unique);
ALTER TABLE test REPLICA IDENTITY USING INDEX test_v_key;
CREATE UNIQUE INDEX test_v_key2 ON test(v);
-- 使用新的test_v_key2索引替换老的Unique索引
BEGIN;
ALTER TABLE test ADD UNIQUE USING INDEX test_v_key2;
ALTER TABLE test DROP CONSTRAINT test_v_key;
COMMIT;
与default
模式不同,index
模式下,复制标识是与具体的索引绑定的:
Table "public.test"
Column | Type | Collation | Nullable | Default | Storage | Stats target | Description
--------+---------+-----------+----------+---------+----------+--------------+-------------
k | text | | | | extended | |
v | integer | | not null | | plain | |
Indexes:
"test_v_key" UNIQUE CONSTRAINT, btree (v) REPLICA IDENTITY
"test_v_key2" UNIQUE CONSTRAINT, btree (v)
这意味着如果采用偷天换日的方式替换UNIQUE索引会导致复制身份的丢失。
解决方案有两种:
- 使用
REINDEX INDEX (CONCURRENTLY)
的方式重建该索引,不会丢失复制标识信息。 - 在替换索引时,一并刷新表的默认复制身份:
BEGIN;
ALTER TABLE test ADD UNIQUE USING INDEX test_v_key2;
ALTER TABLE test REPLICA IDENTITY USING INDEX test_v_key2;
ALTER TABLE test DROP CONSTRAINT test_v_key;
COMMIT;
顺带一提,移除作为身份标识的索引。尽管在表的配置信息中仍然为index
模式,但效果与nothing
相同。所以不要随意折腾作为身份的索引。
使用不合格的索引作为复制标识
复制标识需要一个 唯一,不可延迟,整表范围的,建立在非空列集上的索引。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主键索引,以及通过col type NOT NULL UNIQUE
声明的单列非空索引。
之所以要求 NOT NULL,是因为NULL值无法进行等值判断,所以表中允许UNIQE的列上存在多条取值为NULL
的记录,允许列为空说明这个列无法起到唯一标识记录的效果。如果尝试使用一个普通的UNIQUE
索引(列上没有非空约束)作为复制标识,则会报错。
[42809] ERROR: index "t_normal_v_key" cannot be used as replica identity because column "v" is nullable
使用FULL复制标识
如果没有任何复制标识,可以将复制标识设置为FULL
,也就是把整个行当作复制标识。
使用FULL
模式的复制标识效率很低,所以这种配置只能是保底方案,或者用于很小的表。因为每一行修改都需要在订阅者上执行全表扫描,很容易把订阅者拖垮。
FULL模式限制
使用FULL
模式的复制标识还有一个限制,订阅端的表上的复制身份所包含的列,要么与发布者一致,要么比发布者更少,否则也无法保证的正确性,下面具体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发布订阅两侧的表都采用FULL
复制标识,但是订阅侧的表要比发布侧多了一列(是的,逻辑复制允许订阅端的表带有发布端表不具有的列)。这样的话,订阅端的表上的复制身份所包含的列要比发布端多了。假设在发布端上删除(f1=a, f2=a)
的记录,却会导致在订阅端删除两条满足身份标识等值条件的记录。
(Publication) ------> (Subscription)
|--- f1 ---|--- f2 ---| |--- f1 ---|--- f2 ---|--- f3 ---|
| a | a | | a | a | b |
| a | a | c |
FULL模式如何应对重复行问题
PostgreSQL的逻辑复制可以“正确”处理FULL
模式下完全相同行的场景。假设有这样一张设计糟糕的表,表中存在多条一模一样的记录。
CREATE TABLE shitty_table(
f1 TEXT,
f2 TEXT,
f3 TEXT
);
INSERT INTO shitty_table VALUES ('a', 'a', 'a'), ('a', 'a', 'a'), ('a', 'a', 'a');
在FULL模式下,整行将作为复制标识使用。假设我们在shitty_table
上通过ctid扫描作弊,删除了3条一模一样记录中的其中一条。
# SELECT ctid,* FROM shitty_table;
ctid | a | b | c
-------+---+---+---
(0,1) | a | a | a
(0,2) | a | a | a
(0,3) | a | a | a
# DELETE FROM shitty_table WHERE ctid = '(0,1)';
DELETE 1
# SELECT ctid,* FROM shitty_table;
ctid | a | b | c
-------+---+---+---
(0,2) | a | a | a
(0,3) | a | a | a
从逻辑上讲,使用整行作为身份标识,那么订阅端执行以下逻辑,会导致全部3条记录被删除。
DELETE FROM shitty_table WHERE f1 = 'a' AND f2 = 'a' AND f3 = 'a'
但实际情况是,因为PostgreSQL的变更记录以行为单位,这条变更仅会对第一条匹配的记录生效,所以在订阅侧的行为也是删除3行中的1行。在逻辑上与发布端等效。
PG慢查询诊断方法论
前言
You can’t optimize what you can’t measure
慢查询是在线业务数据库的大敌,如何诊断定位慢查询是DBA的必修课题。
本文介绍了使用监控系统 —— Pigsty诊断慢查询的一般方法论。
慢查询:危害
对于实际服务于在线业务事务处理的PostgreSQL数据库而言,慢查询的危害包括:
- 慢查询挤占数据库连接,导致普通查询无连接可用,堆积并导致数据库雪崩。
- 慢查询长时间锁住了主库已经清理掉的旧版本元组,导致流复制重放进程锁死,导致主从复制延迟。
- 查询越慢,查询间相互踩踏的几率越高,越容易产生死锁、锁等待,事务冲突等问题。
- 慢查询浪费系统资源,拉高系统水位。
因此,一个合格的DBA必须知道如何及时定位并处理慢查询。
图:一个慢查询优化前后,系统的整体饱和度从40%降到了4%
慢查询诊断 —— 传统方法
传统上来说,在PostgreSQL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得慢查询的相关信息,一个是通过官方的扩展插件pg_stat_statements
,另一种是慢查询日志。
慢查询日志顾名思义,所有执行时间长于log_min_duration_statement
参数的查询都会被记录到PG的日志中,对于定位慢查询,特别是对于分析特例、单次慢查询不可或缺。不过慢查询日志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在生产环境中出于性能考虑,通常只会记录时长超出某一阈值的查询,那么许多信息就无法从慢查询日志中获取了。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开销很大,但全量查询日志仍然是慢查询分析的终极杀手锏。
更常用的慢查询诊断工具可能还是pg_stat_statements
。这事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扩展,它会收集数据库内运行查询的统计信息,在任何场景下都强烈建议启用该扩展。
pg_stat_statements
提供的原始指标数据以系统视图表的形式呈现。系统中的每一类查询(即抽取变量后执行计划相同的查询)都分配有一个查询ID,紧接着是调用次数,总耗时,最大、最小、平均单次耗时,响应时间都标准差,每次调用平均返回的行数,用于块IO的时间这些指标类数据。
一种简单的方式当然是观察 mean_time/max_time
这类指标,从系统的Catalog中,您的确可以知道某类查询有史以来平均的响应时间。对于定位慢查询来说,也许这样也算得上基本够用了。但是像这样的指标,只是系统在当前时刻的一个静态快照,所以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有限的。譬如说,您想看一看某个查询在加上新索引之后的性能表现是不是有所改善,用这种方式可能就会非常繁琐。
pg_stat_statements
需要在shared_preload_library
中指定,并在数据库中通过CREATE EXTENSION pg_stat_statements
显式创建。创建扩展后即可通过视图pg_stat_statements
访问查询统计信息
慢查询的定义
多慢的查询算慢查询?
应该说这个问题取决于业务、以及实际的查询类型,并没有通用的标准。
作为一种经验阈值,频繁的CRUD点查,如果超过1ms,可列为慢查询。
对于偶发的单次特例查询而言,通常超过100ms或1s可以列为慢查询。
慢查询诊断 —— Pigsty
监控系统就可以更全面地回答关于慢查询的问题。监控系统中的数据是由无数历史快照组成的(如5秒一次快照采样)。因此用户可以回溯至任意时间点,考察不同时间段内查询平均响应时间的变化。
上图是Pigsty中 PG Query Detail提供的界面,这里展现出了单个查询的详细信息。
这是一个典型的慢查询,平均响应时间几秒钟。为它添加了一个索引后。从右中Query RT仪表盘的上可以看到,查询的平均响应世界从几秒降到了几毫秒。
用户可以利用监控系统提供的洞察迅速定位数据库中的慢查询,定位问题,提出猜想。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即时地在不同层次审视表与查询的详细指标,应用解决方案并获取实时反馈,这对于紧急故障处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时监控系统的用途不仅仅在于提供数据与反馈,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安抚情绪的良药:设想一个慢查询把生产数据库打雪崩了,如果老板或客户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透明地知道当前的处理状态,难免会焦急地催问,进一步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监控系统也可以做作为精确管理的依据。您可以有理有据地用监控指标的变化和老板与客户吹牛逼。
一个模拟的慢查询案例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假设用户已经拥有一个 Pigsty沙箱演示环境,下面将使用Pigsty沙箱,演示模拟的慢查询定位与处理流程。
慢查询:模拟
因为没有实际的业务系统,这里我们以一种简单快捷的方式模拟系统中的慢查询。即pgbench
自带的类tpc-b
场景。
通过make ri / make ro / make rw
,在pg-test
集群上初始化 pgbench 用例,并对集群施加读写负载
# 50TPS 写入负载
while true; do pgbench -nv -P1 -c20 --rate=50 -T10 postgres://test:test@pg-test:5433/test; done
# 1000TPS 只读负载
while true; do pgbench -nv -P1 -c40 --select-only --rate=1000 -T10 postgres://test:test@pg-test:5434/test; done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模拟运行中的业务系统,让我们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模拟一个慢查询场景。在pg-test
集群的主库上执行以下命令,删除表pgbench_accounts
的主键: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DROP CONSTRAINT pgbench_accounts_pkey ;
该命令会移除 pgbench_accounts
表上的主键,导致相关查询从索引扫描变为顺序全表扫描,全部变为慢查询,访问PG Instance ➡️ Query ➡️ QPS,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平均查询响应时间从1ms飙升为300ms,单个从库实例的QPS从500下降至7。
与此同时,实例因为慢查询堆积,系统会在瞬间雪崩过载,访问PG Cluster首页,可以看到集群负载出现飙升。
图2:系统负载达到200%,触发机器负载过大,与查询响应时间过长的报警规则。
慢查询:定位
首先,使用PG Cluster面板定位慢查询所在的具体实例,这里以 pg-test-2
为例。
然后,使用PG Query面板定位具体的慢查询:编号为 -6041100154778468427
图3:从查询总览中发现异常慢查询
该查询表现出:
- 响应时间显著上升: 17us 升至 280ms
- QPS 显著下降: 从500下降到 7
- 花费在该查询上的时间占比显著增加
可以确定,就是这个查询变慢了!
接下来,利用PG Stat Statements面板或PG Query Detail,根据查询ID定位慢查询的具体语句。
图4:定位查询语句为
SELECT abalance FROM pgbench_accounts WHERE aid = $1
慢查询:猜想
获知慢查询语句后,接下来需要推断慢查询产生的原因。
SELECT abalance FROM pgbench_accounts WHERE aid = $1
该查询以 aid
作为过滤条件查询 pgbench_accounts
表,如此简单的查询变慢,大概率是这张表上的索引出了问题。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索引少了,因为就是我们自己删掉的嘛!
分析查询后, 可以提出猜想: 该查询变慢是pgbench_accounts
表上aid
列缺少索引。
下一步,我们就要验证猜想。
第一步,使用PG Table Catalog,我们可以检视表的详情,例如表上建立的索引。
第二步,查阅 PG Table Detail 面板,检查 pgbench_accounts
表上的访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图5:
pgbench_accounts
表上的访问情况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表上的索引扫描归零,与此同时顺序扫描却有相应增长。这印证了我们的猜想!
慢查询:方案
假设一旦成立,就可以着手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了。
解决慢查询通常有三种方式:修改表结构、修改查询、修改索引。
修改表结构与查询通常涉及到具体的业务知识和领域知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修改索引通常来说不需要太多的具体业务知识。
这里的问题可以通过添加索引解决,pgbench_accounts
表上 aid
列缺少索引,那么我们尝试在 pgbench_accounts
表上为 aid
列添加索引,看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CREATE UNIQUE INDEX ON pgbench_accounts (aid);
加上索引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图6:可以看到,查询的响应时间与QPS已经恢复正常。
图7:系统的负载也恢复正常
慢查询:评估
作为慢查询处理的最后一步,我们通常需要对操作的过程进行记录,对效果进行评估。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优化可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也许本来需要砸几十万加机器的问题,创建一个索引就解决了。
这种故事,就可以通过监控系统,用很生动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赚取KPI与Credit。
图:一个慢查询优化前后,系统的整体饱和度从40%降到了4%
(相当于节省了X台机器,XX万元,老板看了心花怒放,下一任CTO就是你了!)
慢查询:小结
通过这篇教程,您已经掌握了慢查询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即:
-
定位问题
-
提出猜想
-
验证假设
-
制定方案
-
评估效果
监控系统在慢查询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起到重要的效果。更能将运维与DBA的“经验”与“成果”,以可视化,可量化,可复制的方式表达出来。
PgSQL在线修改列类型
如何在线升级INT至Bigint?
假设在PG中有一个表,在设计的时候拍脑袋使用了 INT 整型主键,现在业务蓬勃发展发现序列号不够用了,想升级到BIGINT类型。这时候该怎么做呢?
拍脑袋的方法当然是直接使用DDL修改类型: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太长;不看
以Pgbench为例
-- 操作目标:升级 pgbench_accounts 表普通列 abalance 类型:INT -> BIGINT
-- 添加新列:abalance_tmp BIGINT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ADD COLUMN abalance_tmp BIGINT;
-- 创建触发器函数:保持新列数据与旧列同步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public.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RETURNS TRIGGER AS $$
BEGIN NEW.abalance_tmp = NEW.abalance; RETURN NEW;END;
$$ LANGUAGE 'plpgsql';
-- 完成整表更新,分批更新的方式见下
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tmp = abalance; -- 不要在大表上运行这个
-- 创建触发器
CREATE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BEFORE INSERT OR UPDATE ON pgbench_accounts
FOR EACH ROW EXECUTE FUNCTION 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 完成列的新旧切换,这时候数据同步方向变化 旧列数据与新列保持同步
BEGIN;
LOCK TABLE pgbench_accounts IN EXCLUSIVE MODE;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DISABLE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RENAME COLUMN abalance TO abalance_old;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RENAME COLUMN abalance_tmp TO abalance;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RENAME COLUMN abalance_old TO abalance_tmp;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ENABLE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COMMIT;
-- 确认数据完整性
SELECT count(*) FROM pgbench_accounts WHERE abalance_new != abalance;
-- 清理触发器与函数
DROP FUNCTION IF EXISTS 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DROP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ON pgbench_accounts;
外键
alter table my_table add column new_id bigin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0 and 100000; commi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100001 and 200000; commi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200001 and 300000; commi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300001 and 400000; commit;
...
create unique index my_table_pk_idx on my_table(new_id);
begin;
alter table my_table drop constraint my_table_pk;
alter table my_table alter column new_id set default nextval('my_table_id_seq'::regclass);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new_id is null;
alter table my_table add constraint my_table_pk primary key using index my_table_pk_idx;
alter table my_table drop column id;
alter table my_table rename column new_id to id;
commit;
以pgbench为例
vonng=# \d pgbench_accounts
Table "public.pgbench_accounts"
Column | Type | Collation | Nullable | Default
----------+---------------+-----------+----------+---------
aid | integer | | not null |
bid | integer | | |
abalance | integer | | |
filler | character(84) | | |
Indexes:
"pgbench_accounts_pkey" PRIMARY KEY, btree (aid)
升级abalance
列为BIGINT
会锁表,在表大小非常小,访问量非常小的的情况下可用。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ALTER COLUMN abalance SET DATA TYPE bigint;
在线升级流程
- 添加新列
- 更新数据
- 在新列上创建相关索引(如果没有也可以单列创建,加快第四步的速度)
- 执行切换事务
- 排他锁表
- UPDATE更新空列(也可以使用触发器)
- 删旧列
- 重命名新列
-- Step 1 : 创建新列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ADD COLUMN abalance_new BIGINT;
-- Step 2 : 更新数据,可以分批更新,分批更新方法详见下面
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 Step 3 : 可选(在新列上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CONCURRENTLY ON public.pgbench_accounts (abalance_new);
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
-- Step 3 :
-- Step 4 :
-- 同步更新对应列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public.sync_abalance() RETURNS TRIGGER AS $$
BEGIN NEW.abalance_new = OLD.abalance; RETURN NEW;END;
$$ LANGUAGE 'plpgsql';
CREATE TRIGGER pgbench_accounts_sync_abalance BEFORE INSERT OR UPDATE ON pgbench_accounts EXECUTE FUNCTION sync_abalance();
alter table my_table add column new_id bigin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0 and 100000; commi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100001 and 200000; commi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200001 and 300000; commit;
begin;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id between 300001 and 400000; commit;
...
create unique index my_table_pk_idx on my_table(new_id);
begin;
alter table my_table drop constraint my_table_pk;
alter table my_table alter column new_id set default nextval('my_table_id_seq'::regclass);
update my_table set new_id = id where new_id is null;
alter table my_table add constraint my_table_pk primary key using index my_table_pk_idx;
alter table my_table drop column id;
alter table my_table rename column new_id to id;
commit;
批量更新逻辑
有时候需要为大表添加一个非空的,带有默认值的列。因此需要对整表进行一次更新,可以使用下面的办法,将一次巨大的更新拆分为100次或者更多的小更新。
从统计信息中获取主键的分桶信息:
SELECT unnest(histogram_bounds::TEXT::BIGINT[]) FROM pg_stats WHERE tablename = 'signup_users' and attname = 'id';
直接从统计分桶信息中生成需要执行的SQL,在这里把SQL改成需要更新的语
SELECT 'UPDATE signup_users SET app_type = '''' WHERE id BETWEEN ' || lo::TEXT || ' AND ' || hi::TEXT || ';'
FROM (
SELECT lo, lead(lo) OVER (ORDER BY lo) as hi
FROM (
SELECT unnest(histogram_bounds::TEXT::BIGINT[]) lo
FROM pg_stats
WHERE tablename = 'signup_users'
and attname = 'id'
ORDER BY 1
) t1
) t2;
直接使用SHELL脚本打印出更新语句
DATNAME=""
RELNAME="pgbench_accounts"
IDENTITY="aid"
UPDATE_CLAUSE="abalance_new = abalance"
SQL=$(cat <<-EOF
SELECT 'UPDATE ${RELNAME} SET ${UPDATE_CLAUSE} WHERE ${IDENTITY} BETWEEN ' || lo::TEXT || ' AND ' || hi::TEXT || ';'
FROM (
SELECT lo, lead(lo) OVER (ORDER BY lo) as hi
FROM (
SELECT unnest(histogram_bounds::TEXT::BIGINT[]) lo
FROM pg_stats
WHERE tablename = '${RELNAME}'
and attname = '${IDENTITY}'
ORDER BY 1
) t1
) t2;
EOF
)
# echo $SQL
psql ${DATNAME} -qAXwtc "ANALYZE ${RELNAME};"
psql ${DATNAME} -qAXwtc "${SQL}"
处理边界情况。
UPDATE signup_users SET app_type = '' WHERE app_type != '';
也可以加工一下,添加事务语句和休眠间隔
DATNAME="test"
RELNAME="pgbench_accounts"
COLNAME="aid"
UPDATE_CLAUSE="abalance_tmp = abalance"
SLEEP_INTERVAL=0.1
SQL=$(cat <<-EOF
SELECT 'BEGIN;UPDATE ${RELNAME} SET ${UPDATE_CLAUSE} WHERE ${COLNAME} BETWEEN ' || lo::TEXT || ' AND ' || hi::TEXT || ';COMMIT;SELECT pg_sleep(${SLEEP_INTERVAL});VACUUM ${RELNAME};'
FROM (
SELECT lo, lead(lo) OVER (ORDER BY lo) as hi
FROM (
SELECT unnest(histogram_bounds::TEXT::BIGINT[]) lo
FROM pg_stats
WHERE tablename = '${RELNAME}'
and attname = '${COLNAME}'
ORDER BY 1
) t1
) t2;
EOF
)
# echo $SQL
psql ${DATNAME} -qAXwtc "ANALYZE ${RELNAME};"
psql ${DATNAME} -qAXwtc "${SQL}"
BEGIN;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aid BETWEEN 397 AND 103196;COMMIT;SELECT pg_sleep(0.5);VACUUM pgbench_accounts;
BEGIN;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aid BETWEEN 103196 AND 213490;COMMIT;SELECT pg_sleep(0.5);VACUUM pgbench_accounts;
BEGIN;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aid BETWEEN 213490 AND 301811;COMMIT;SELECT pg_sleep(0.5);VACUUM pgbench_accounts;
BEGIN;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aid BETWEEN 301811 AND 400003;COMMIT;SELECT pg_sleep(0.5);VACUUM pgbench_accounts;
BEGIN;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aid BETWEEN 400003 AND 511931;COMMIT;SELECT pg_sleep(0.5);VACUUM pgbench_accounts;
BEGIN;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new = abalance WHERE aid BETWEEN 511931 AND 613890;COMMIT;SELECT pg_sleep(0.5);VACUUM pgbench_accounts;
黄金监控指标
前言
玩数据库和玩车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都需要经常看仪表盘。
盯着仪表盘干什么,看指标。为什么看指标,掌握当前运行状态才能有效施加控制。
车有很多指标:车速,胎压,扭矩,刹车片磨损,各种温度,等等等等,各式各样。
但人的注意力空间有限,仪表盘也就那么大,
所以,指标可以分两类:
- 你会去看的:黄金指标 / 关键指标 / 核心指标
- 你不会看的:黑匣子指标 / 冷指标。
黄金指标就是那几个关键性的核心数据,需要时刻保持关注(或者让自动驾驶系统/报警系统替你时刻保持关注),而冷指标通常只有故障排查时才会去看,故障排查与验尸要求尽可能还原现场,黑匣子指标多多益善。需要时没有就很让人抓狂
今天我们来说说PostgreSQL的核心指标,数据库的核心指标是什么?
数据库的指标
在讲数据库的核心指标之前,我们先来瞄一眼有哪些指标。
avg(count by (ins) ({__name__=~"pg.*"}))
avg(count by (ins) ({__name__=~"node.*"}))
1000多个pg的指标,2000多个机器的指标。
这些指标都是数据宝藏,挖掘与可视化可以提取出其中的价值。
但对于日常管理,只需要少数几个核心指标就可以了。
可用指标千千万,哪些才是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
根据经验和使用频度,不断地做减法,可以筛选出一些核心指标:
指标 | 缩写 | 层次 | 来源 | 种类 |
---|---|---|---|---|
错误日志条数 | Error Count | SYS/DB/APP | 日志系统 | 错误 |
连接池排队数 | Queue Clients | DB | 连接池 | 错误 |
数据库负载 | PG Load | DB | 连接池 | 饱和度 |
数据库饱和度 | PG Saturation | DB | 连接池&节点 | 饱和度 |
主从复制延迟 | Repl Lag | DB | 数据库 | 延迟 |
平均查询响应时间 | Query RT | DB | 连接池 | 延迟 |
活跃后端进程数 | Backends | DB | 数据库 | 饱和度 |
数据库年龄 | Age | DB | 数据库 | 饱和度 |
每秒查询数 | QPS | APP | 连接池 | 流量 |
CPU使用率 | CPU Usage | SYS | 机器节点 | 饱和度 |
紧急情况下:错误是始终是第一优先级的黄金指标。
常规情况下:应用视角的黄金指标:QPS与RT
常规情况下:DBA视角的黄金指标:DB饱和度(水位)
为什么是它们?
错误指标
第一优先级的指标永远是错误,错误往往是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
如果只能选一个指标进行监控,那么选错误指标,比如应用,系统,DB层的每秒错误日志条数可能最合适。
一辆车,只能选一个仪表盘上的功能,你会选什么?
选错误指标,小车不停只管推。
错误类指标非常重要,直接反映出系统的异常,譬如连接池排队。但错误类指标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只在告警时有意义,难以用于日常的水位评估与性能分析,此外,错误类指标也往往难以精确量化,往往只能给出定性的结果:有问题 vs 没问题。
此外,错误类指标难以精确量化。我们只能说:当连接池出现排队时,数据库负载比较大;队列越长,负载越大;没有排队时,数据库负载不怎么大,仅此而已。对于日常使用管理来说,这样的能力肯定也是不够的。
定指标,做监控报警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于预防系统过载,如果系统已经过载大量报错,那么使用错误现象反过来定义饱和度是没有意义的。
指标的目的,是为了衡量系统的运行状态。,我们还会关注系统其他方面的能力:吞吐量/流量,响应时间/延迟,饱和度/利用率/水位线。这三者分别代表系统的能力,服务质量,负载水平。
关注点不同,后端(数据库用户)关注系统能力与服务质量,DBA(数据库管理者)更关注系统的负载水平。
流量指标
流量类的指标很有潜力,特别是QPS,TPS这样的指标相当具有代表性。
流量指标可以直接衡量系统的能力,譬如每秒处理多少笔订单,每秒处理的多少个请求。
与车速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速限速,城市限速。环境,负载。
但像TPS QPS这样流量也存在问题。一个数据库实例上的查询往往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一个耗时10微秒的查询和一个10秒的查询在统计时都被算为一个Q,类似于QPS这样的指标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只有比较粗略的参考意义,甚至当查询类型发生变化时,都无法和自己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此外也很难针对QPS、TPS这样的指标设置利用率目标,同一个数据库执行SELECT 1
可以打到几十万的QPS,但执行复杂SQL时可能就只能打到几千的QPS。不同负载类型和机器硬件会对数据库的QPS上限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当一个数据库上的查询都是高度单一同质且没有复杂变化的条件下,QPS才有参考意义,在这种苛刻条件下倒是可以通过压力测试设定一个QPS的水位目标。
延迟指标
与档位类似,查询慢,档位低,车速慢。查询档次低,TPS水位低。查询档次高,TPS水位高
延迟适合衡量系统的服务质量。
比起QPS/TPS,RT(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这样的指标反而更具有参考价值。因为响应时间增加往往是系统饱和的前兆。根据经验法则,数据库的负载越大,查询与事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也会越高。RT相比QPS的一个优势是**,RT是可以设置一个利用率目标的**,比如可以为RT设定一个绝对阈值:不允许生产OLTP库上出现RT超过1ms的慢查询。但QPS这样的指标就很难画出红线来。不过,RT也有自己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它依然是定性而非定量的,延迟增加只是系统饱和的预警,但没法用来精确衡量系统的饱和度。第二个问题通常能从数据库与中间件获取到的RT统计指标都是平均值,但真正起到预警效果的有可能是诸如P99,P999这样的统计量。
饱和度指标
饱和度指标类似汽车的发动机转速表,油量表,水温表。
饱和度指标适合衡量系统的负载
即用户期待的负载指标是一个饱和度(Saturation)指标,所谓饱和度,即服务容量有多”满“,通常是系统中目前最为受限的某种资源的某个具体指标的度量。通常来说,0%的饱和度意味着系统完全空闲,100%的饱和度意味着满载,系统在达到100%利用率前就会出现性能的严重下降,因此设定指标时还需要包括一个利用率目标,或者说水位红线、黄线,当系统瞬时负载超过红线时应当触发告警,长期负载超过黄线时应当进行扩容。
其他可选指标 | ||||
---|---|---|---|---|
每秒事务数 | TPS | APP | 连接池 | 流量 |
磁盘IO使用率 | Disk Usage | SYS | 机器节点 | 饱和度 |
内存使用率 | Mem Usage | SYS | 机器节点 | 饱和度 |
网卡带宽使用率 | Net Usage | SYS | 机器节点 | 饱和度 |
TCP错误:溢出重传等 | TCP ERROR | SYS | 机器节点 | 错误 |
数据库集群管理概念与实体命名规范
数据库集群管理概念与实体命名规范
名之则可言也,言之则可行也。
概念及其命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命名风格体现了工程师对系统架构的认知。定义不清的概念将导致沟通困惑,随意设定的名称将产生意想不到的额外负担。因此需要审慎地设计。
TL;DR
- **集群(Cluster)**是基本自治单元,由用户指定唯一标识,表达业务含义,作为顶层命名空间。
- 集群在硬件层面上包含一系列的节点(Node),即物理机,虚机(或Pod),可以通过IP唯一标识。
- 集群在软件层面上包含一系列的实例(Instance),即软件服务器,可以通过IP:Port唯一标识。
- 集群在服务层面上包含一系列的服务(Service),即可访问的域名与端点,可以通过域名唯一标识。
- Cluster命名可以使用任意满足DNS域名规范的名称,但不能带点([a-zA-Z0-9-]+)。
- Node/Pod命名采用Cluster名称前缀,后接
-
连接一个从0开始分配的序号,(与k8s保持一致) - 实例命名通常与Node保持一致,即
${cluster}-${seq}
的方式,这种方式隐含着节点与实例1:1部署的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则可以采用独立于节点的序号,但保持同样的命名规则。 - Service命名采用Cluster名称前缀,后接
-
连接服务具体内容,如primary
,standby
以上图为例,用于测试的数据库集群名为“pg-test
”,该集群由一主两从三个数据库服务器实例组成,部署在集群所属的三个节点上。pg-test
集群集群对外提供两种服务,读写服务pg-test-primary
与只读副本服务pg-test-standby
。
基本概念
在Postgres集群管理中,有如下概念:
集群(Cluster)
集群是基本的自治业务单元,这意味着集群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组织对外提供服务。类似于k8s中Deployment的概念。注意这里的集群是软件层面的概念,不要与PG Cluster(数据库集簇,即包含多个PG Database实例的单个PG Server Instance)或Node Cluster(机器集群)混淆。
集群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用于统合各类资源的组织单位。例如一个PG集群可能包括:
- 三个物理机器节点
- 一个主库实例,对外提供数据库读写服务。
- 两个从库实例,对外提供数据库只读副本服务。
- 两个对外暴露的服务:读写服务,只读副本服务。
每个集群都有用户根据业务需求定义的唯一标识符,本例中定义了一个名为pg-test
的数据库集群。
节点(Node)
节点是对硬件资源的一种抽象,通常指代一台工作机器,无论是物理机(bare metal)还是虚拟机(vm),或者是k8s中的Pod。这里注意k8s中Node是硬件资源的抽象,但在实际管理使用上,是k8s中的Pod而不是Node更类似于这里Node概念。总之,节点的关键要素是:
- 节点是硬件资源的抽象,可以运行一系列的软件服务
- 节点可以使用IP地址作为唯一标识符
尽管可以使用lan_ip
地址作为节点唯一标识符,但为了便于管理,节点应当拥有一个人类可读的充满意义的名称作为节点的Hostname,作为另一个常用的节点唯一标识。
服务(Service)
服务是对软件服务(例如Postgres,Redis)的一种命名抽象(named abastraction)。服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实现,但其的关键要素在于:
- 可以寻址访问的服务名称,用于对外提供接入,例如:
- 一个DNS域名(
pg-test-primary
) - 一个Nginx/Haproxy Endpoint
- 一个DNS域名(
- 服务流量路由解析与负载均衡机制,用于决定哪个实例负责处理请求,例如:
- DNS L7:DNS解析记录
- HTTP Proxy:Nginx/Ingress L7:Nginx Upstream配置
- TCP Proxy:Haproxy L4:Haproxy Backend配置
- Kubernetes:Ingress:Pod Selector 选择器。
同一个数据集簇中通常包括主库与从库,两者分别提供读写服务(primary)和只读副本服务(standby)。
实例(Instance)
实例指带一个具体的数据库服务器,它可以是单个进程,也可能是共享命运的一组进程,也可以是一个Pod中几个紧密关联的容器。实例的关键要素在于:
- 可以通过IP:Port唯一标识
- 具有处理请求的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Postgres进程,为之服务的独占Pgbouncer连接池,PgExporter监控组件,高可用组件,管理Agent看作一个提供服务的整体,视为一个数据库实例。
实例隶属于集群,每个实例在集群范围内都有着自己的唯一标识用于区分。
实例由服务负责解析,实例提供被寻址的能力,而Service将请求流量解析到具体的实例组上。
命名规则
一个对象可以有很多组 标签(Tag) 与 元数据(Metadata/Annotation) ,但通常只能有一个名字。
管理数据库和软件,其实与管理子女或者宠物类似,都是需要花心思去照顾的。而起名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肆意的名字(例如 XÆA-12,NULL,史珍香)很可能会引入不必要的麻烦(额外复杂度),而设计得当的名字则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的来说,对象起名应当遵循一些原则:
-
简洁直白,人类可读:名字是给人看的,因此要好记,便于使用。
-
体现功能,反映特征:名字需要反映对象的关键特征
-
独一无二,唯一标识:名字在命名空间内,自己的类目下应当是独一无二,可以惟一标识寻址的。
-
不要把太多无关的东西塞到名字里去:在名字中嵌入很多重要元数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想法,但维护起来会非常痛苦,例如反例:
pg:user:profile:10.11.12.13:5432:replica:13
。
集群命名
集群名称,其实类似于命名空间的作用。所有隶属本集群的资源,都会使用该命名空间。
集群命名的形式,建议采用符合DNS标准 RFC1034 的命名规则,以免给后续改造埋坑。例如哪一天想要搬到云上去,发现以前用的名字不支持,那就要再改一遍名,成本巨大。
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采用更为严格的限制:集群的名称不应该包括点(dot)。应当仅使用小写字母,数字,以及减号连字符(hyphen)-
。这样,集群中的所有对象都可以使用这个名称作为前缀,用于各种各样的地方,而不用担心打破某些约束。即集群命名规则为:
cluster_name := [a-z][a-z0-9-]*
之所以强调不要在集群名称中用点,是因为以前很流行一种命名方式,例如com.foo.bar
。即由点分割的层次结构命名法。这种命名方式虽然简洁名快,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给出的名字里可能有任意多的层次,数量不可控。如果集群需要与外部系统交互,而外部系统对于命名有一些约束,那么这样的名字就会带来麻烦。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K8s中的Pod,Pod的命名规则中不允许出现.
。
集群命名的内涵,建议采用-
分隔的两段式,三段式名称,例如:
<集群类型>-<业务>-<业务线>
比如:pg-test-tt
就表示tt
业务线下的test
集群,类型为pg
。pg-user-fin
表示fin
业务线下的user
服务。当然,采集多段命名最好还是保持段数固定。
节点命名
节点命名建议采用与k8s Pod一致的命名规则,即
<cluster_name>-<seq>
Node的名称会在集群资源分配阶段确定下来,每个节点都会分配到一个序号${seq}
,从0开始的自增整型。这个与k8s中StatefulSet的命名规则保持一致,因此能够做到云上云下一致管理。
例如,集群pg-test
有三个节点,那么这三个节点就可以命名为:
pg-test-0
, pg-test-1
和pg-test2
。
节点的命名,在整个集群的生命周期中保持不变,便于监控与管理。
实例命名
对于数据库来说,通常都会采用独占式部署方式,一个实例占用整个机器节点。PG实例与Node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简单地采用Node的标识符作为Instance的标识符。例如,节点pg-test-1
上的PG实例名即为:pg-test-1
,以此类推。
采用独占部署的方式有很大优势,一个节点即一个实例,这样能最小化管理复杂度。混部的需求通常来自资源利用率的压力,但虚拟机或者云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通过vm或pod的抽象,即使是每个redis(1核1G)实例也可以有一个独占的节点环境。
作为一种约定,每个集群中的0号节点(Pod),会作为默认主库。因为它是初始化时第一个分配的节点。
服务命名
通常来说,数据库对外提供两种基础服务:primary
读写服务,与standby
只读副本服务。
那么服务就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命名规则:
<cluster_name>-<service_name>
例如这里pg-test
集群就包含两个服务:读写服务pg-test-primary
与只读副本服务pg-test-standby
。
还有一种流行的实例/节点命名规则:<cluster_name>-<service_role>-<sequence>
,即把数据库的主从身份嵌入到实例名称中。这种命名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管理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个实例/节点是主库,哪些是从库。缺点是一但发生Failover,实例与节点的名称必须进行调整才能维持一执性,这就带来的额外的维护工作。此外,服务与节点实例是相对独立的概念,这种Embedding命名方式扭曲了这一关系,将实例唯一隶属至服务。但复杂的场景下这一假设可能并不满足。例如,集群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服务划分方式,而不同的划分方式之间很可能会出现重叠。
- 可读从库(解析至包含主库在内的所有实例)
- 同步从库(解析至采用同步提交的备库)
- 延迟从库,备份实例(解析至特定具体实例)
因此,不要把服务角色嵌入实例名称,而是在服务中维护目标实例列表。
小结
命名属于相当经验性的知识,很少有地方会专门会讲这件事。这种“细节”其实往往能体现出命名者的一些经验水平来。
标识对象不仅仅可以通过ID和名称,还可以通过标签(Label)和选择器(Selector)。实际上这一种做法会更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本系列下一篇文章(也许)将会介绍数据库对象的标签设计与管理。
PostgreSQL的KPI
管数据库和管人差不多,都需要定KPI(关键性能指标)。那么数据库的KPI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一种衡量PostgreSQL负载的方式:使用一种单一横向可比,与负载类型和机器类型基本无关的指标,名曰PG Load(PG负载)。
0x01 Introduction
在现实生产中,经常会有衡量数据库性能与负载,评估数据库水位的需求。一种最朴素的形式就是,能不能有一个类似于KPI的单一指标,能直接了当地告诉用户他心爱的数据库负载有没有超过警戒线?工作量到底饱和不饱和?
当然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重要信息,即用户期待的负载指标是一个饱和度(Saturation)指标,所谓饱和度,即服务容量有多”满“,通常是系统中目前最为受限的某种资源的某个具体指标的度量。通常来说,0%的饱和度意味着系统完全空闲,100%的饱和度意味着满载,系统在达到100%利用率前就会出现性能的严重下降,因此设定指标时还需要包括一个利用率目标,或者说水位红线、黄线,当系统瞬时负载超过红线时应当触发告警,长期负载超过黄线时应当进行扩容。
不幸的是,定义系统有多”饱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借助某些间接指标。评估一个数据库的负载程度,传统上通常会基于这样几类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
流量:每秒查询数量QPS,或每秒事务数量TPS。
-
延迟:查询平均响应时间 Query RT,或事务平均响应时间Xact RT
-
饱和度:机器负载(Load),CPU使用率,磁盘读写带宽饱和度,网卡IO带宽饱和度
-
错误:数据库客户端连接排队
这些指标对于数据库性能评估都很有参考意义,但它们也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0x02 常用评估指标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现有的常用指标都有哪些问题。
第一个Pass的当然是错误类指标,譬如连接池排队。错误类指标最大的问题就是,当错误出现时,饱和度可能已经没有意义了。评估饱和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于预防系统过载,如果系统已经过载大量报错,那么使用错误现象反过来定义饱和度是没有意义的。此外,错误类指标难以精确量化。我们只能说:当连接池出现排队时,数据库负载比较大;队列越长,负载越大;没有排队时,数据库负载不怎么大,仅此而已。这样的定义当然也无法让人满意。
第二个Pass的则是系统层(机器级别)指标,数据库运行在机器上,CPU使用率,IO使用率这样的指标与数据库负载程度密切相关,如果CPU和IO是瓶颈,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直接使用瓶颈资源的饱和度指标作为数据库的饱和指标,但这一点并非总是成立的,有可能系统瓶颈在于数据库本身。而且严格来说它们是机器的KPI而不是DB的KPI,评估数据库负载时当然可以参照系统层的指标,但DB层也应该有本层的评估指标。要先有数据库本身的饱和度指标,才可以去比较底层资源和数据库本身到底谁先饱和谁是瓶颈。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应用层观察到的指标。
流量类的指标很有潜力,特别是QPS,TPS这样的指标相当具有代表性。但这些指标也存在问题。一个数据库实例上的查询往往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一个耗时10微秒的查询和一个10秒的查询在统计时都被算为一个Q,类似于QPS这样的指标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只有比较粗略的参考意义,甚至当查询类型发生变化时,都无法和自己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此外也很难针对QPS、TPS这样的指标设置利用率目标,同一个数据库执行SELECT 1
可以打到几十万的QPS,但执行复杂SQL时可能就只能打到几千的QPS。不同负载类型和机器硬件会对数据库的QPS上限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当一个数据库上的查询都是高度单一同质且没有复杂变化的条件下,QPS才有参考意义,在这种苛刻条件下倒是可以通过压力测试设定一个QPS的水位目标。
比起QPS/TPS,RT(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这样的指标反而更具有参考价值。因为响应时间增加往往是系统饱和的前兆。根据经验法则,数据库的负载越大,查询与事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也会越高。RT相比QPS的一个优势是**,RT是可以设置一个利用率目标的**,比如可以为RT设定一个绝对阈值:不允许生产OLTP库上出现RT超过1ms的慢查询。但QPS这样的指标就很难画出红线来。不过,RT也有自己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它依然是定性而非定量的,延迟增加只是系统饱和的预警,但没法用来精确衡量系统的饱和度。第二个问题通常能从数据库与中间件获取到的RT统计指标都是平均值,但真正起到预警效果的有可能是诸如P99,P999这样的统计量。
这里把常用指标都批判了一番,到底什么样的指标适合作为数据库本身的饱和度呢?
0x03 衡量PG的负载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机器负载(Node Load)和CPU利用率(CPU Utilization)**的评估指标是如何设计的。
机器负载(Node Load)
想要看到机器的负载水平,可以在Linux系统中使用top
命令。top
命令的第一行输出就醒目地打印出当前机器1分钟,5分钟,15分钟的平均负载水平。
$ top -b1
top - 19:27:38 up 18:49, 1 user, load average: 1.15, 0.72, 0.71
这里load average
后面的三个数字分别表示最近1分钟,5分钟,15分钟系统的平均负载水平。
那么这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解释是,这个数字越大机器越忙。
在单核CPU的场景下,Node Load(以下简称负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饱和度指标。对于单核CPU,负载为0时CPU处于完全空闲的状态,负载为1(100%)时,CPU正好处于满载工作的状态。负载大于100%时,超出100%部分比例的任务正在排队。
Node Load也有自己的利用率目标,通常的经验是在单核情况下:0.7(70%)是黄线,意味着系统有问题,需要尽快检查;1.0(100%)是红线,负载大于1意味着进程开始堆积,需要立即着手处理。5.0(500%)是死线,意味着系统基本上已经堵死了。
对于多核CPU,事情稍微有点不一样。假设有n个核,那么当系统负载为n时,所有CPU都处于满载工作的状态;而当系统负载为n/2时,姑且可以认为一半CPU核正在满载运行。因而48核CPU的机器满载时的负载为48。总的来说,如果我们把机器负载除以机器的CPU核数,得到的指标就与单核场景下保持一致了(0%空载,100%满载)。
CPU利用率(CPU Utilization)
另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指标是CPU利用率(CPU Utilization)。CPU利用率其实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对于单核CPU:
1 - irate(node_cpu_seconds_total{mode="idle"}[1m]
这里node_cpu_seconds_total{mode="idle"}
是一个计数器指标,表示CPU处于空闲状态的总时长。irate
函数会用该指标对时间进行求导,得出的结果是,每秒CPU处于空闲状态的时长,换句话说也就是CPU空闲率。用1减去该值就得到了CPU的利用率。
对于多核CPU来说,只需要把每个CPU核的利用率加起来,除以CPU的核数,就可以得到CPU的整体利用率。
那么这两个指标对于PG的负载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数据库负载(PG Load)
PG的负载是不是也可以采用类似于CPU利用率和机器负载的方式来定义?当然可以,而且这是一个极棒的主意。
让我们先来考虑单进程情况下的PG负载,假设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指标,当该PG进程完全空闲时负载因子为0,当该进程处于满载状态时负载为1(100%)。类比CPU利用率的定义,我们可以使用“单个PG进程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长占比”来表示“单个PG后端进程的利用率”。
如图1所示,在一秒的统计周期内,PG处于活跃(执行查询或者执行事务)状态的时长为0.6秒,那么这一秒内的PG负载就是60%。如果这个唯一的PG进程在整个统计周期中都处于忙碌状态,而且还有0.4秒的任务在排队,如那么就可以认为PG的负载为140%。
对于并行场景,计算方法与多核CPU的利用率类似,首先把所有PG进程在统计周期(1s)内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长累加,然后除以“可用的PG进程/连接数”,或者说“可用并行数”,即可得到PG本身的利用率指标,如图3所示。两个PG后端进程分别有200ms+400ms与800ms的活跃时长,那么整体的负载水平为:(0.2s + 0.4s + 0.8s) / 1s / 2 = 70%
总结一下,某一段时间内PG的负载可以定义为:
pg_load = pg_active_seconds / time_peroid / parallel
-
pg_active_seconds
是该时间段内所有PG进程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长之和。 -
time_peroid
是负载计算的统计周期,通常为1分钟,5分钟,15分钟,以及实时(小于10秒)。 -
parallel
是PostgreSQL的可用并行数,后面会详细解释。
因为前两项之商实际上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每秒活跃时长总数,因此这个公式进一步可以简化为活跃时长对时间的导数除以可用并行数,即:
rate(pg_active_seconds[time_peroid]) / parallel
time_peroid
通常是固定的常量(1,5,15分钟),所以问题就是如何获取PG进程活跃总时长pg_active_seconds
这个指标,以及如何评估计算数据库可用并行数max_parallel
了。
0x04 计算PG的负载饱和度
事务还是查询?
当我们说数据库进程 活跃/空闲 时,究竟在说什么? PG处于活跃状态,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PG后端进程正在执行查询,那么当然可以认为PG正处于忙碌状态。但如果如上图4所示,PG进程正在执行一个交互式事务,但没有实际执行查询,即所谓的“Idle in Transaction”状态,又应该怎么计算“活跃时长”呢?图4中两个查询中空闲的那200ms时间。那么这段时间应该算作“活跃”,还是算作“空闲”呢?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怎么定义活跃状态:数据库进程位于事务中算活跃,还是只有当实际执行查询时才算活跃。对于没有交互式事务的场景,一个查询就是一个事务,用哪种方式都一样,但对于多语句,特别是交互式的多语句事务,这两者就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了。从资源使用的角度看,没有执行查询也就意味着没有消耗数据库本身的资源。但空闲着的事务本身会占用连接导致连接无法复用,Idle In Transaction本身也应当是一种极力避免的情况。总的来说,这两种定义方式都可以,使用事务的方式会略微高估应用负载,但从负载评估的角度可能会更为合适。
如何获取活跃时长
决定了数据库后端进程的活跃定义后,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获取一段时间的数据库活跃时长?不幸的是在PG中,用户很难通过数据库本身获取这一性能指标。PG提供了一个系统视图:pg_stat_activity
,可以看到当前运行着的Postgres进程里列表,但这是一个时间点快照,只能大致告诉在当前时刻,数据库的后端进程中有多少个处于活跃状态,有多少个处于空闲状态。统计一段时间内数据库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长,就成了一个难题。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类似于Load的计算方式,通过周期性地采样PG中活跃进程的数量,计算出一个负载指标来。不过,这里有更好的办法,但是需要中间件的协助参与。
数据库中间件对于性能监控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指标数据库本身并没有提供,只有通过中间件才能暴露出来。以Pgbouncer为例,Pgbouncer在内部维护了一系列统计计数器,使用SHOW STATS
可以打印出这些指标,诸如:
- total_xact_count:总共执行了多少个事务
- total_query_count:总共执行了多少个查询
- total_xact_time:总共花费在事务执行的时长
- total_query_time:总共花费在查询执行上的时长
这里total_xact_time
就是我们需要的数据,它记录了Pgbouncer中间件中花费在某个数据库上的事务总耗时。我们只需要用这个指标对时间求导,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每秒活跃时长占比。
这里使用Prometheus的PromQL表达计算逻辑,首先对事务耗时计数器求导,分别算出其1分钟,5分钟,15分钟,以及实时粒度(最近两次采样点之间)上的每秒活跃时长。再上卷求和,将数据库层次的指标上卷为实例级别的指标。(连接池SHOW STATS
这里的统计指标是以数据库为单位的,因此在计算实例级别的总活跃时长时,应当上卷求和,消除数据库维度的标签:sum without(datname)
)
- record: pg:ins:xact_time_realtime
expr: sum without (datname) (irate(pgbouncer_stat_total_xact_time{}[1m]))
- record: pg:ins:xact_time_rate1m
expr: sum without (datname) (rate(pgbouncer_stat_total_xact_time{}[1m]))
- record: pg:ins:xact_time_rate5m
expr: sum without (datname) (rate(pgbouncer_stat_total_xact_time{}[5m]))
- record: pg:ins:xact_time_rate15m
expr: sum without (datname) (rate(pgbouncer_stat_total_xact_time{}[15m]))
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指标已经可以相对本身进行纵向比较,并在同样规格的实例间进行横向比较了。而且无论数据库的负载类型怎样,都可以使用这个指标。
不过不同规格的实例,仍然没法使用这个指标进行对比。比如对于单核单连接PG,满载时每秒活跃时长可能是1秒,也就是100%利用率。而对于64核64连接的PG,满载时每秒活跃时长是64秒,那么就是6400%的利用率。因此,还需要一个归一化的处理,那么问题又来了。
可用并行数如何定义?
不同于CPU利用率,PG的可用并行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且跟负载类型有一些微妙的关系。但能够确定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可用并行与CPU的核数呈粗略的线性关系。当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数据库最大连接数显著超过CPU核数,如果在64核的CPU上只允许数据库建立30条连接,那么可以肯定最大可用并行就是30而不是CPU核数64。软件的并行最终还是要由硬件的并行度来支撑,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使用实例的CPU核数作为可用并行数。
在64核的CPU上运行64个活跃PG进程,则其负载为(6400% / 64 = 100%)。同理运行128个活跃PG进程,负载就是(12800% / 64 = 200%)。
那么利用上面计算得到的每秒活跃时长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实例级别的PG负载指数了。
- record: pg:ins:load0
expr: pg:ins:xact_time_realtime / on (ip) group_left() node:ins:cpu_count
- record: pg:ins:load1
expr: pg:ins:xact_time_rate1m / on (ip) group_left() node:ins:cpu_count
- record: pg:ins:load5
expr: pg:ins:xact_time_rate5m / on (ip) group_left() node:ins:cpu_count
- record: pg:ins:load15
expr: pg:ins:xact_time_rate15m / on (ip) group_left() node:ins:cpu_count
PG LOAD的另一种解释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PG Load的定义,其实可以发现每秒活跃时长这个指标,其实可以粗略等价于:TPS x XactRT,或者QPS x Query RT。这个也很好理解,假设我QPS为1000,每个查询RT为1ms,则每秒花费在查询上的时间为 1000 * 1ms = 1s。
因此,PG Load可以视为一个由三个核心指标复合而成的衍生指标:tps * xact_rt / cpu_count
TPS,RT用于负载评估都有各自的问题,但它们通过简单的乘法结合成一个新的复合指标,一下子就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尽管实际上是通过其他更准确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0x05 PG Load的实际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PG Load用于实际生产环境的表现。
PG Load最直接的作用有两个,告警以及容量评估。
Case 1: 用于报警:慢查询堆积导致的服务不可用
下图是一次生产事故的现场,由于某业务上线了一个慢查询,瞬间导致连接池被慢查询占据,发生堆积。可以看出PG Load和RT都很及时地反映出了故障的情况,而TPS看上去则是掉了一个坑,并不是特别显眼。
从效果上看,PG Load1与PG Load0(实时负载)是一个相当灵敏的指标,对于大多数与压力负载有关的故障都能及时准确作出反应。所以被我们采纳为核心报警指标。
PG Load的利用率目标有一些经验值:黄线通常为50%,即需要引起关注的阈值;红线通常为70%,即报警线,需要立刻采取行动的阈值;500%或更高通常意味着这个实例已经被打崩了。
Case 2:用于水位评估与容量规划
比起报警,水位评估与容量规划更像是PG Load的核心用途。毕竟报警之类的的需求还是可以通过延迟,排队连接等指标来满足的。
这里,PG集群的15分钟负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值。通过这个指标的历史均值,峰值,以及其他一些统计量,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看出哪些集群处于高负载状态需要扩容,哪些集群处于低资源利用率状态需要缩容。
CPU利用率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容量评估指标。我们可以看出,PG Load与CPU Usage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过相比CPU使用率,PG Load更为纯粹地反映了数据库本身的负载水平,滤除了机器上的无关负载,也可以滤除掉数据库维护工作(备份,清理,垃圾回收)产生的杂音,更为丝滑平顺。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容量评估。
当系统负载长期位于30%~50%时,就应该考虑进行扩容了。
0x06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定量衡量PG负载的方式,即PG Load指标
该指标可以简单直观地反映数据库实例的负载水平
该指标非常适合作容量评估之用,也可以作为核心报警指标。
该指标可以基本无视负载类型与机器类型,进行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水位比较。
该指标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计算得出,即每秒后端进程活跃总时长除以可用并发数。
该指标所需数据需要从数据库中间件获取
PG Load的0代表空载,100%代表满载。黄线经验值为50%,红线经验值为70%,
PG Load是一个好指标👍
在线修改PG字段类型
场景
在数据库的生命周期中,有一类需求是很常见的,修改字段类型。例如:
- 使用
INT
作为主键,结果发现业务红红火火,INT32的21亿序号不够用了,想要升级为BIGINT
- 使用
BIGINT
存身份证号,结果发现里面有个X
需要改为TEXT
类型。 - 使用
FLOAT
存放货币,发现精度丢失,想要修改为Decimal - 使用
TEXT
存储JSON字段,想用到PostgreSQL的JSON特性,修改为JSONB类型。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需求呢?
常规操作
通常来说,ALTER TABLE
可以用来修改字段类型。
ALTER TABLE tbl_name ALTER col_name TYPE new_type USING expression;
修改字段类型通常会重写整个表。作为一个特例,如果修改后的类型与之前是二进制兼容的,则可以跳过表重写的过程,但是如果列上有索引,索引还是需要重建的。二进制兼容的转换可以使用以下查询列出。
SELECT t1.typname AS from, t2.typname AS To
FROM pg_cast c
join pg_type t1 on c.castsource = t1.oid
join pg_type t2 on c.casttarget = t2.oid
where c.castmethod = 'b';
刨除PostgreSQL内部的类型,二进制兼容的类型转换如下所示
text → varchar
xml → varchar
xml → text
cidr → inet
varchar → text
bit → varbit
varbit → bit
常见的二进制兼容类型转换基本就是这两种:
-
varchar(n1) → varchar(n2) (n2 ≥ n1)(比较常用,扩大长度约束不会重写,缩小会重写)
-
varchar ↔ text (同义转换,基本没啥用)
也就是说,其他的类型转换,都会涉及到表的重写。大表的重写是很慢的,从几分钟到十几小时都有可能。一旦发生重写,表上就会有AccessExclusiveLock
,阻止一切并发访问。
如果是一个玩具数据库,或者业务还没上线,或者业务根本不在乎停机多久,那么整表重写的方式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绝大多数时候,业务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停机时间。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在线升级的办法。在不停机的情况完成字段类型的改造。
基本思路
在线改列的基本原理如下:
-
创建一个新的临时列,使用新的类型
-
旧列的数据同步至新的临时列
- 存量同步:分批更新
- 增量同步:更新触发器
-
处理列依赖:索引
-
执行切换
-
处理列以来:约束,默认值,分区,继承,触发器
-
通过列重命名的方式完成新旧列切换
-
在线改造的问题在于锁粒度拆分,将原来一次长期重锁操作,等效替代为多个瞬时轻锁操作。
原来ALTER TYPE
重写过程中,会加上AccessExclusiveLock
,阻止一切并发访问,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
- 添加新列:瞬间完成:
AccessExclusiveLock
- 同步新列-增量:创建触发器,瞬间完成,锁级别低。
- 同步新列-存量:分批次UPDATE,少量多次,每次都能快速完成,锁级别低。
- 新旧切换:锁表,瞬间完成。
让我们用pgbench
的默认用例来说明在线改列的基本原理。假设我们希望在pgbench_accounts
有访问的情况下修改abalance
字段类型,从INT
修改为BIGINT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
- 首先,为
pgbench_accounts
创建一个名为abalance_tmp
,类型为BIGINT
的新列。 - 编写并创建列同步触发器,触发器会在每一行被插入或更新前,使用旧列
abalance
同步到
详情如下所示:
-- 操作目标:升级 pgbench_accounts 表普通列 abalance 类型:INT -> BIGINT
-- 添加新列:abalance_tmp BIGINT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ADD COLUMN abalance_tmp BIGINT;
-- 创建触发器函数:保持新列数据与旧列同步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public.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RETURNS TRIGGER AS $$
BEGIN NEW.abalance_tmp = NEW.abalance; RETURN NEW;END;
$$ LANGUAGE 'plpgsql';
-- 完成整表更新,分批更新的方式见下
UPDATE pgbench_accounts SET abalance_tmp = abalance; -- 不要在大表上运行这个
-- 创建触发器
CREATE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BEFORE INSERT OR UPDATE ON pgbench_accounts
FOR EACH ROW EXECUTE FUNCTION 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 完成列的新旧切换,这时候数据同步方向变化 旧列数据与新列保持同步
BEGIN;
LOCK TABLE pgbench_accounts IN EXCLUSIVE MODE;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DISABLE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RENAME COLUMN abalance TO abalance_old;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RENAME COLUMN abalance_tmp TO abalance;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RENAME COLUMN abalance_old TO abalance_tmp;
ALTER TABLE pgbench_accounts ENABLE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COMMIT;
-- 确认数据完整性
SELECT count(*) FROM pgbench_accounts WHERE abalance_new != abalance;
-- 清理触发器与函数
DROP FUNCTION IF EXISTS 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DROP TRIGGER tg_sync_pgbench_accounts_abalance ON pgbench_accounts;
注意事项
- ALTER TABLE的MVCC安全性
- 列上如果有约束?(PrimaryKey、ForeignKey,Unique,NotNULL)
- 列上如果有索引?
- ALTER TABLE导致的主从复制延迟
PostgreSQL标准复制方案
复制是系统架构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集群拓扑
假设我们使用4单元的标准配置:主库,同步从库,延迟备库,远程备库,分别用字母M,S,O,R标识。
- M:Master, Main, Primary, Leader, 主库,权威数据源。
- S: Slave, Secondary, Standby, Sync Replica,同步副本,需要直接挂载至主库
- R: Remote Replica, Report instance,远程副本,可以挂载到主库或同步从库上
- O: Offline,离线延迟备库,可以挂载到主库,同步从库,或者远程备库上。
依照R和O的挂载目标不同,复制拓扑关系有以下几种选择:
其中,拓扑2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假设采用同步提交,那么为了安全起见,必须有超过一个的同步从库,这样当采用ANY 1
或FIRST 1
同步提交时,主库不至于因为从库故障而挂掉。因此,离线库O应当直接挂载到主库上:在具体实现细节上:延迟备库可以采用日志传输的方式实现,这样能够将线上库与延迟库解耦。日志归档使用自带的pg_receivewal
采用同步的方式(即pg_receivewal
作为一个“备库”,而不是离线数据库实例本身)。
另一方面,当使用同步提交时,假设M出现故障,Failover至S,那么S也需要一个同步从库,以免在切换后立刻因为同步提交而Hang住,因此远程备库适合挂载到S上。
故障恢复
当故障发生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将生产系统救回来,例如通过Failover,并在事后有时间时恢复原有的拓扑结构。
- P0:(M)主库失效,应当在秒级到分钟级内恢复
- P1:(S)从库失效,影响只读查询,但主库可以先抗,可以容忍分钟级别到小时级别的问题。
- P2:(O,R)离线库与远程备库故障,可能没有直接影响,故障容忍范围可以放宽至小时到天级别。
![](
当M失效时,会对所有组件产生影响。需要执行故障转移(Failover)将S提升为新的M以便尽快使系统恢复。手工Failover包括两个步骤:Fencing M(由重到轻:关机,关数据库,改HBA,关连接池,暂停连接池)与Promote S,这两个操作都可以通过脚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Failover之后,系统基本恢复。还需要在事后重新恢复原来的拓扑结构。例如将原有的M通过pg_rewind
变为新的从库,将O挂载到新的M上,将R挂载到新的S上;或者在修复M后,通过计划内的Failover再次回归原有拓扑。
当S失效时,会对R产生直接影响。作为一种HotFix,我们可以将R的复制源由S改到M,即可将R的影响修复。同时,通过连接池倒流将S的原有流量分发至其他从库或M,接下来就可以慢慢研究并修复S上的问题了。
当O和R失效时,因为它们既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也没有直属后代,因此只要重做一个即可。
实施方式
PostgreSQL Testing Environment 这里给出了一个3节点的样例集群,包含了M,S,O三个节点。R节点是S的一种,因此在此略过。
这里,主库直接挂载了两个“从库”,一个是S节点,一个是O节点上的WAL日志归档器。在丢数据容忍度很低的情况下,可以将两者配置为同步从库。
PgSQL备份方案
备份是DBA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数据库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有各种各样的备份,但今天这里讨论的备份都是物理备份。物理备份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 热备(Hot Standby):与主库一模一样,当主库出现故障时会接管主库的工作,同时也会用于承接线上只读流量。
- 温备(Warm Standby):与热备类似,但不承载线上流量。通常数据库集群需要一个延迟备库,以便出现错误(例如误删数据)时能及时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延迟备库与主库内容不一致,因此不能服务线上查询。
- 冷备(Code Backup):冷备数据库以数据目录静态文件的形式存在,是数据库目录的二进制备份。便于制作,管理简单,便于放到其他AZ实现容灾。是数据库的最终保险。
- 异地副本(Remote Standby):所谓X地X中心,通常指的就是放在其他AZ的热备实例。
通常我们所说的备份,指的是冷备和温备。它们与热备的重要区别是:它们通常不是最新的。当服务线上查询时,这种滞后是一个缺陷,但对于故障恢复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同步的备库是不足以应对所有的问题。设想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人为故障或者软件错误把整个数据表甚至整个数据库删除了,这样的变更会立刻应用到同步从库上。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从延迟温备中查询,或者从冷备重放日志来恢复。因此无论有没有从库,冷/温备都是必须的。
温备方案
通常我比较建议采用延时日志传输备库的方式做温备,从而快速响应故障,并通过异地云存储冷备的方式做容灾。
温备方案有一些显著的优势:
- 可靠:温备实际上在运行过程中,就在不断地进行“恢复测试”,因此只要温备工作正常没报错,你总是能够相信它是一个可用的备份,但冷备就不一定了。同时,采用同步提交
pg_receivewal
与日志传输的离线实例,一方面能够降低主库因为单一同步从库故障而挂点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备库活动影响主库的风险。 - 管理简单:温备的管理方式基本与普通从库类似,因此如果已经有了主从配置,部署一个温备是很简单的事;此外,用到的工具都是PostgreSQL官方提供的工具:
pg_basebackup
与pg_receivewal
。温备的延时窗口可以通过参数简单地调整。 - 响应快速:在延迟备库的延时窗口内发生的故障(删库),都可以快速地恢复:从延迟备库中查出来灌回主库,或者直接将延迟备库步进至特定时间点并提升为新主库。同时,采用温备的方式,就不用每天或每周从主库上拉去全量备份了,更省带宽,执行也更快。
步骤概览
日志归档
如何归档主库生成的WAL日志,传统上通常是通过配置主库上的archive_command
实现的。不过最近版本的PostgreSQL提供了一个相当实用的工具:pg_receivewal
(10以前的版本称为pg_receivexlog
)。对于主库而言,这个客户端应用看上去就像一个从库一样,主库会不断发送最新的WAL日志,而pg_receivewal
会将其写入本地目录中。这种方式相比archive_command
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pg_receivewal
不会等到PostgreSQL写满一个WAL段文件之后再进行归档,因此可以在同步提交的情况下做到故障不丢数据。
pg_receivewal
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
# create a replication slot named walarchiver
pg_receivewal --slot=walarchiver --create-slot --if-not-exists
# add replicator credential to /home/postgres/.pgpass 0600
# start archiving (with proper supervisor/init scritpts)
pg_receivewal \
-D /pg/arcwal \
--slot=walarchiver \
--compress=9\
-d'postgres://replicator@master.csq.tsa.md/postgres'
当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为了更为鲁棒地归档,通常我们会将其注册为服务,并保存一些命令状态。这里给出了生产环境中使用的一个pg_receivewal
命令包装:walarchiver
相关脚本
这里提供了一个初始化PostgreSQL Offline Instance的脚本,可以作为参考:
备份测试
面对故障时如何充满信心?只要备份还在,再大的问题都能恢复。但如何确保你的备份方案真正有效,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进行充分的测试。
让我们来设想一些故障场景,以及在本方案下应对这些故障的方式
pg_receive
进程终止- 离线节点重启
- 主库节点重启
- 干净的故障切换
- 脑裂的故障切换
- 误删表一张
- 误删库
To be continue
PgSQL报警方案
Why
Alert is critical to Operations, It makes OPS
- Response in Time
- EventDriven instead of Polling
It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Ops system. A robust system need a a proper alert system rather than waiting final user telling us there is a failure. We have a vivid case right in front of us.
In a naivel case, Failure handling would be like this:
- Factory production line halt, BizLevel Failure occur, TPM look into that, figure whether it’s because of it’s own problem, then found it’s because of trace system down, then he calls backend developers
- Backend developers find that Application is down, then look into it, Try to figure what is the cause of application failure, After looking into that, he found it is because of database unreachable. Then he calls DBA.
- DBA find that database is down, He tries to figure it whether it is because of database itself (like slow queries, traffic jam, data corruption). After looking into it, He figure out it is because of physical machine is Down, then he calls to OPS
- OPS figure out that machine is down, He manage to fix it or wait it to be fixed.
While the ideal case would be
When something like primary machine down happens, TPM, DEV, DBA, OPS all get alert notificat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levels.
- When machine is down, The OPS knows it immediately (like after 1 min, triggers OPS_NODE_UNREACHABLE)
- OPS inform DBA: our nodes is down, prepare for failover xxxxx. (and DBA may already receive alert and get hands on it because he receives DB Level alerts DB_PRIMARY_POSTGRES_DOWN)
- DBA notify DEV: database is going to failover, beware of xxxxxx (and Dev may already prepare for it because of App Level alert: APP_REQUEST_DROP_50_PERCENT)
- DEV notify TPM, our service is going to be down for xxxx, beware of that. (And TPM may already prepare for notifications because he received Biz Level Alert BIZ_PROCESS_CONTRONL_FAIL_RATE_HIGH )
It’s a bottom-to-top procedure, Where the alert information is pass to different levels simultaneously. So the DRI need not wait until information is passed through a long chain to his layer. The responding time may reduce to 1~5minutes rather than 1~2 hours.
How
So how can we setup an alerting system ?
To setup the infrastructure is very simple, Prometheus & It’s Alertmanager is enough for most common cases. While constructing an alerting system is not. because it is more about organiz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Infrastructure
For the infrastructure part, we already have prometheus, the only thing todo is add alerting rules to
prometheus.yml
Specify RULES
Prometheus itself can evaluate rules and generate alert. add following config entries to prometheus.yml
alerting:
alertmanagers:
- static_configs:
- targets: 'http://localhost:9093'
rule_files:
- "alert.rules"
And then put your own specific alert.rules
to another conf file, things done.
Through prometheus UI - Alert Tab, You can view alerts status.
alertmanage is responsible for gather, merge , silence, mange, notify alerts, Firing alert is handled by prometheus itself.
Define Alert
Before defining any specific alert event, We need categorize them first.
All alert events can be categorized via two demension:
- Respondent :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at alert (OPS/DBA/DEV/TPM)
- urgency: What is the pirority of that (P2/P1/P0)
A common practice is: Split
respondent
into different level groups: System/Database/Application
- DevOps team is responsible for System Alert, such as AppDown, Node, Disk, Network, Infrastructure…
- DBA team is responsible for DB specifict Alerts (DB Down, CPU, RAM, Activity, Queing, SlowQuery,….)
- Backend is responsible for Application Layer Error (HTTP5XX, RequestDrop,HighErrRate,…)
- You may have another layer for Biz Layer TPM ( ProductionLineDown, ScrapeRateHigh, ProcessControlFailRateHigh )
The basic princple is that the
respondent team have enough privilege and ability to resolve the alert
.
And alerts can be categorized as three different priority levels:
- P0: Service down, have actuall failure, impact , Loss.
- P1: Service degrade, High Potential Cause Failure if Leave it for a while (hours).
- P2: Service anomaliesthat needs attention, May cause service degrade if leave it for serval days
DB Alerts
Talk is cheap, Here I will take DB Alert as an example. We can define following alert event for database:
P0 DB_PRIMARY_POSTGRES_DOWN
P0 DB_PRIMARY_PGBOUNCER_DOWN
P1 DB_STANDBY_POSTGRES_DOWN
P1 DB_STANDBY_PGBOUNCER_DOWN
P1 DB_CPU_USAGE_HIGH
P1 DB_RAM_USAGE_HIGH
P1 DB_DISK_USAGE_HIGH
P1 DB_REPLCATION_LAG_HIGH
P1 DB_AGE_HIGH
P1 DB_SESSION_ACTIVE_HIGH
P1 DB_SESSION_IDLE_IN_XACT_HIGH
P1 PG_AVERAGE_QUERY_SLOW
P2 DB_CPU_USAGE_WARN
P2 DB_CPU_ONE_CORE_HIGH
P2 DB_RAM_USAGE_WARN
P2 DB_DISK_USAGE_WARN
P2 DB_REPLCATION_LAG_WARN
P2 DB_AGE_WARN
P2 PG_BACKUP_FAILURE
P2 PG_VACUUM_FAILURE
P2 PG_REPACK_FAILURE
Where the only P0 is DB_PRIMARY_POSTGRES_DOWN and DB_PRIMARY_PGBOUNCER_DOWN, which introduce direct impact to users. This will triggers phone call to every respondent.
P1 alert is event/phenomena which may cause P0. Including: StandbyDown, CPU, RAM, DiskSpace, ReplicationDelay, DatabaseAge, TrafficJam, SlowQuery, TooMuchConnection, and a lot other stuffs. If you leave a P1 alert there, The situation may degrade into P0 failure in serval minutes or hours. This would triggers phone call or sms to on call respondent.
P2 alert is quite like anomalies notification, If you leave P2 alert there , it may grows to P1 in serval days. Usually triggers email report to notify DBA.
Example
For example, the only P0 case of Database is Primary DB Down, which could be determined by prometheus alert rule:
ALERT POSTGRES_PRIMARY_DOWN
IF avg_over_time(up{instance=~"(.*primary.csq.*)",service_port=~"(9127|9187)"}[2m]) < 0.3
FOR 2m
LABELS {team="dba",urgency="P0"}
ANNOTATIONS {description="POSTGRES_PRIMARY_DOWN, {{ $value }}% , {{ $labels.instance }} ",summary="P0_POSTGRES_PRIMARY_DOWN_CSQ, {{ $value }}% , {{ $labels.instance }} "}
That means in last 2 minutes, if the average up time is less than 30% and last for 2 minutes, from (postgres_exporter(9187)|pgbouncer_exporter(9127)
). It will trigger a P0 error.
While if a non-primary instance is down, it is a P1 rather than P0. which would be like:
ALERT POSTGRES_STANDBY_DOWN_FKS
IF avg_over_time(up{instance=~"(.*standby.fks.*)",service_port=~"(9127|9187)"}[2m]) < 0.3
FOR 2m
LABELS {team="dba",urgency="P1"}
ANNOTATIONS {description="POSTGRES_STANDBY_DOWN_FKS, {{ $value }}% , {{ $labels.instance }} ",summary="POSTGRES_STANDBY_DOWN_FKS, {{ $value }}% , {{ $labels.instance }} "}
And another example of P1 is
DB_CUP_ALL_CORE_HIGH
ALERT DB_CPU_ALL_CORE_HIGH
IF 1-avg(rate(node_cpu{mode="idle",role=~".*(primary|standby).*",role!~".*statsdb.*"}[1m])) BY (instance, role) > 0.5
FOR 1m
LABELS {team="dba", urgency="P1"}
ANNOTATIONS {description="DB_CPU_ALL_CORE_HIGH, {{ $value}}% , {{ $labels.instance }}, {{ $labels.role }}", summary="DB_CPU_ALL_CORE_HIGH, {{ $value}}% , {{ $labels.instance }}, {{ $labels.role }}"}
This will check all primary/standby (online) instance, And if the average CPU Usage is above 50% continuesly for 1 minute, it will trigger a P1 DB_CUP_ALL_CORE_HIGH
Alert. But that does not check DB for statistic OLAP usages (because their CPU high is a normal case)
RULES
So here are the example rules for databases:
groups:
- name: db-alerts
rules:
- alert: DB_POSTGRES_PRIMARY_DOWN
expr: avg_over_time(pg_up{instance=~"(.*primary.*pg)"}[2m]) < 0.3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0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 Postgres Primary Down: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 Postgres Primary Down: {{ $value }}"
- alert: DB_STANDBY_POSTGRES_DOWN
expr: avg_over_time(pg_up{instance=~".*(standby|offline).*pg"}[2m]) < 0.3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 Postgres Standby Down: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 Postgres Standby Down: {{ $value }}"
- alert: DB_CPU_USAGE_HIGH
expr: 1 - avg(rate(node_cpu_seconds_total{mode="idle",instance=~".*pg.*"}[1m])) BY (instance) > 0.5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CPU Usage High: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CPU All Core Usage Higher than 50% percent: {{ $value }}"
- alert: DB_RAM_USAGE_HIGH
expr: (node_memory_Buffers_bytes{instance=~".*pg.*"} + node_memory_MemFree_bytes{instance=~".*pg.*"} + node_memory_Cached_bytes{instance=~".*pg.*"}) / node_memory_MemTotal_bytes{instance=~".*pg.*"} < 0.1 and rate(node_memory_SwapFree_bytes{instance=~".*pg.*"}[1m]) >= 0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RAM Usage High: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RAM Usage Higher than 90 Percent: {{ $value }}"
- alert: DB_DISK_USAGE_HIGH
expr: (node_filesystem_free_bytes{instance=~".*pg.*",device="/dev/sda1"} / node_filesystem_size_bytes{instance=~".*pg.*",device="/dev/sda1"}) < 0.1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isk Free Space Less Than 10 Percent: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isk {{$labels.device}} {{$labels.fstype}} {{$labels.mountpoint}} Free Space Less Than 10 Percent: {{ $value }}"
- alert: DB_REPLCATION_LAG_HIGH
expr: pg_replication_flush_diff{instance=~".*pg.*", application_name!~"pg_receivewal"} > 102400000
for: 10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to {{$labels.application_name}} Replication Lag: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to {{$labels.application_name}} Replication Lag {{ $value }}"
- alert: DB_AGE_HIGH
expr: max(pg_database_age{instance=~".*pg.*"}) by (instance) > 600000000
for: 10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AGE_HIGH: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_AGE_HIGH: {{ $value }}"
- alert: DB_ACTIVE_SESSION_HIGH
expr: pg_activity_state_count{instance=~".*pg",state="active",datname!~'(postgres|template.)'} > 30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ACTIVE_SESSION_HIGH Active connection: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_ACTIVE_SESSION_HIGH Active connection: {{ $value }}"
- alert: DB_IDLE_IN_XACT_SESSION_HIGH
expr: pg_activity_state_count{instance=~".*pg",state="idle in transaction",datname!~'(postgres|template.)'} > 5
for: 1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1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IDLE_IN_XACT_SESSION_HIGH IdleInXact connection: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_IDLE_IN_XACT_SESSION_HIGH IdleInXact connection: {{ $value }}"
- alert: DB_CPU_USAGE_WARN
expr: 1 - avg(rate(node_cpu_seconds_total{mode="idle",instance=~".*pg.*"}[1m])) BY (instance) > 0.3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2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CPU Usage Warning: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CPU Usage Warning: {{ $value }}"
- alert: DB_CPU_ONE_CORE_HIGH
expr: min(rate(node_cpu_seconds_total{mode="idle",instance=~".*pg.*"}[1m])) BY (instance, cpu) < 0.1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2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CPU_ONE_CORE_HIGH {{$labels.cpu}}: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_CPU_ONE_CORE_HIGH {{$labels.cpu}}: {{ $value }}"
- alert: DB_RAM_USAGE_WARN
expr: (node_memory_Buffers_bytes{instance=~".*pg.*"} + node_memory_MemFree_bytes{instance=~".*pg.*"} + node_memory_Cached_bytes{instance=~".*pg.*"}) / node_memory_MemTotal_bytes{instance=~".*pg.*"} < 0.2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2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RAM_USAGE_WARN: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RAM Usage Higher than 90 Percent: {{ $value }}"
- alert: DB_DISK_USAGE_WARN
expr: (node_filesystem_free_bytes{instance=~".*pg.*",device="/dev/sda1"} / node_filesystem_size_bytes{instance=~".*pg.*",device="/dev/sda1"}) < 0.25
for: 2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2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isk Free Space Less Than 25 Percent: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isk {{$labels.device}} {{$labels.fstype}} {{$labels.mountpoint}} Free Space Less Than 10 Percent: {{ $value }}"
- alert: DB_REPLCATION_LAG_WARN
expr: pg_replication_flush_diff{instance=~".*pg.*", application_name!~"pg_receivewal"} > 10240000
for: 10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2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REPLCATION_LAG_WARN to {{$labels.application_name}} Replication Lag: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_REPLCATION_LAG_WARN to {{$labels.application_name}} Replication Lag {{ $value }}"
- alert: DB_AGE_WARN
expr: max(pg_database_age{instance=~".*pg.*"}) by (instance) > 250000000
for: 10m
labels:
team: DBA
urgency: P2
annotations:
summary: "{{$labels.instance}} DB_AGE_WARN: {{ $value }}"
description: "{{$labels.instance}} DB_AGE_WARN: {{ $value }}"
Application Alert & System Alert
And App(Backend) Sys(DevOps) can have there own Alerts, such as these (just for illustration)
P0 APP_SERVER_DOWN
P0 ALERT_PROCESS_CONTROL_30PERCENT_DROPS
P0 ALERT_GET_SERIAL_30PERCENT_DROPS
P0 ALERT_PUSH_LOG_30PERCENT_DROPS
P1 5XX_ERROR_EXCEED_30
P1 HIGH_NON_200_RESPONSE_CODE
P1 APP_RESPONSE_TIME_SLOW
P1 APP_CIRCUIT_BREAKER_TRIGGERED
P1 PROCESS_CONTROL_FAIL_RATE_HIGH
P1 SYS_ERROR_RATE_HIGH
P2 LOG_SERIAL_REQUEST_BRUST
P2 QPS_DOD_HIGH
Conclusion
To setup an alert system is very easy, but tune it into good working condition not. It may take serval months ’s tunning work to make it less annoying, and reduce false alert into a moderate level.
关系膨胀:监控与处理
前言
PostgreSQL使用了MVCC作为主要并发控制技术,它有很多好处,但也会带来一些其他的影响,例如关系膨胀。关系(表与索引)膨胀会对数据库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并浪费磁盘空间。为了使PostgreSQL始终保持在最佳性能,有必要及时对膨胀的关系进行垃圾回收,并定期重建过度膨胀的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垃圾回收并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有一系列的问题:
- 关系膨胀的原因?
- 关系膨胀的度量?
- 关系膨胀的监控?
- 关系膨胀的处理?
本文将详细说明这些问题。
关系膨胀概述
假设某个关系实际占用存储100G,但其中有很多空间被死元组,碎片,空闲区域浪费,如果将其压实为一个新的关系,占用空间变为60G,那么就可以近似认为该关系的膨胀率是 (100 - 60) / 100 = 40%。
普通的VACUUM
不能解决表膨胀的问题,死元组本身能够被并发VACUUM
机制回收,但它产生的碎片,留下的空洞却不可以。比如,即使删除了许多死元组,也无法减小表的大小。久而久之,关系文件被大量空洞填满,浪费了大量的磁盘空间。
VACUUM FULL
命令可以回收这些空间,它将旧表文件中的活元组复制到新表中,通过重写整张表的方式将表压实。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为该操作会持有表上的AccessExclusiveLock
,阻塞业务正常访问,因此在不间断服务的情况下并不适用,pg_repack
是一个实用的第三方插件,能够在线上业务正常进行的同时进行无锁的VACUUM FULL
。
不幸的是,关于什么时候需要进行VACUUM FULL
处理膨胀并没有一个最佳实践。DBA需要针对自己的业务场景制定清理策略。但无论采用何种策略,实施这些策略的机制都是类似的:
- 监控,检测,衡量关系的膨胀程度
- 依据关系的膨胀程度,时机等因素,处理关系膨胀。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定义关系的膨胀率?
关系膨胀的度量
衡量关系膨胀的程度,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指标:膨胀率(bloat rate)。
膨胀率的计算思想是:通过统计信息估算出目标表如果处于 紧实(Compact) 状态所占用的空间,而实际使用空间超出该紧实空间部分的占比,就是膨胀率。因此膨胀率可以被定义为 1 - (活元组占用字节总数 / 关系占用字节总数)。
例如,某个表实际占用存储100G,但其中有很多空间被死元组,碎片,空闲区域浪费,如果将其压实为一张新表,占用空间变为60G,那么膨胀率就是 1 - 60/100 = 40%。
关系的大小获取较为简单,可以直接从系统目录中获取。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活元组的字节总数这一数据如何获取。
膨胀率的精确计算
PostgreSQL自带了pgstattuple
模块,可用于精确计算表的膨胀率。譬如这里的tuple_percent
字段就是元组实际字节占关系总大小的百分比,用1减去该值即为膨胀率。
vonng@[local]:5432/bench# select *,
1.0 - tuple_len::numeric / table_len as bloat
from pgstattuple('pgbench_accounts');
┌─[ RECORD 1 ]───────┬────────────────────────┐
│ table_len │ 136642560 │
│ tuple_count │ 1000000 │
│ tuple_len │ 121000000 │
│ tuple_percent │ 88.55 │
│ dead_tuple_count │ 16418 │
│ dead_tuple_len │ 1986578 │
│ dead_tuple_percent │ 1.45 │
│ free_space │ 1674768 │
│ free_percent │ 1.23 │
│ bloat │ 0.11447794889088729017 │
└────────────────────┴────────────────────────┘
pgstattuple
对于精确地判断表与索引的膨胀情况非常有用,具体细节可以参考官方文档:https://www.postgresql.org/docs/current/static/pgstattuple.html。
此外,PostgreSQL还提供了两个自带的扩展,pg_freespacemap
与pageinspect
,前者可以用于检视每个页面中的空闲空间大小,后者则可以精确地展示关系中每个数据页内物理存储的内容。如果希望检视关系的内部状态,这两个插件非常实用,详细使用方法可以参考官方文档:
https://www.postgresql.org/docs/current/static/pgfreespacemap.html
https://www.postgresql.org/docs/current/static/pageinspect.html
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太在意膨胀率的精确度。在实际生产中对膨胀率的要求并不高:第一位有效数字是准确的,就差不多够用了。另一方面,要想精确地知道活元组占用的字节总数,需要对整个关系执行一遍扫描,这会对线上系统的IO产生压力。如果希望对所有表的膨胀率进行监控,也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
例如一个200G的关系,使用pgstattuple
插件执行精确的膨胀率估算大致需要5分钟时间。在9.5及后续版本,pgstattuple
插件还提供了pgstattuple_approx
函数,以精度换速度。但即使使用估算,也需要秒级的时间。
监控膨胀率,最重要的要求是速度快,影响小。因此当我们需要对很多数据库的很多表同时进行监控时,需要对膨胀率进行快速估算,避免对业务产生影响。
膨胀率的估算
PostgreSQL为每个关系都维护了很多的统计信息,利用统计信息,可以快速高效地估算数据库中所有表的膨胀率。估算膨胀率需要使用表与列上的统计信息,直接使用的统计指标有三个:
- 元组的平均宽度
avgwidth
:从列级统计数据计算而来,用于估计紧实状态占用的空间。 - 元组数:
pg_class.reltuples
:用于估计紧实状态占用的空间 - 页面数:
pg_class.relpages
:用于测算实际使用的空间
而计算公式也很简单:
1 - (reltuples * avgwidth) / (block_size - pageheader) / relpages
这里block_size
是页面大小,默认为8182,pageheader
是首部占用的大小,默认为24字节。页面大小减去首部大小就是可以用于元组存储的实际空间,因此(reltuples * avgwidth)
给出了元组的估计总大小,而除以前者后,就可以得到预计需要多少个页面才能紧实地存下所有的元组。最后,期待使用的页面数量,除以实际使用的页面数量,就是利用率,而1减去利用率,就是膨胀率。
难点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统计信息估算元组的平均长度,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克服三个困难:
- 当元组中存在空值时,首部会带有空值位图。
- 首部与数据部分存在Padding,需要考虑边界对齐。
- 一些字段类型也存在对齐要求
但好在,膨胀率本身就是一种估算,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计算元组的平均长度
为了理解估算的过程,首先需要理解PostgreSQL中数据页面与元组的的内部布局。
首先来看元组的平均长度,PG中元组的布局如下图所示。
一条元组占用的空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定长的行指针(4字节,严格来说这不算元组的一部分,但它与元组一一对应)
- 变长的首部
- 固定长度部分23字节
- 当元组中存在空值时,会出现空值位图,每个字段占一位,故其长度为字段数除以8。
- 在空值位图后需要填充至
MAXALIGN
,通常为8。 - 如果表启用了
WITH OIDS
选项,元组还会有一个4字节的OID,但这里我们不考虑该情况。
- 数据部分
因此,一条元组(包括相应的行指针)的平均长度可以这样计算:
avg_size_tuple = 4 + avg_size_hdr + avg_size_data
关键在于求出首部的平均长度与数据部分的平均长度。
计算首部的平均长度
首部平均长度主要的变数在于空值位图与填充对齐。为了估算元组首部的平均长度,我们需要知道几个参数:
- 不带空值位图的首部平均长度(带有填充):
normhdr
- 带有空值位图的首部平均长度(带有填充):
nullhdr
- 带有空值的元组比例:
nullfrac
而估算首部平均长度的公式,也非常简单:
avg_size_hdr = nullhdr * nullfrac + normhdr * (1 - nullfrac)
因为不带空值位图的首部,其长度是23字节,对齐至8字节的边界,长度为24字节,上式可以改为:
avg_size_hdr = nullhdr * nullfrac + 24 * (1 - nullfrac)
计算某值被补齐至8字节边界的长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高效计算:
padding = lambda x : x + 7 >> 3 << 3
计算数据部分的平均长度
数据部分的平均长度主要取决于每个字段的平均宽度与空值率,加上末尾的对齐。
以下SQL可以利用统计信息算出所有表的平均元组数据部分宽度。
SELECT schemaname, tablename, sum((1 - null_frac) * avg_width)
FROM pg_stats GROUP BY (schemaname, tablename);
例如,以下SQL能够从pg_stats
系统统计视图中获取app.apple
表上一条元组的平均长度。
SELECT
count(*), -- 字段数目
ceil(count(*) / 8.0), -- 空值位图占用的字节数
max(null_frac), -- 最大空值率
sum((1 - null_frac) * avg_width) -- 数据部分的平均宽度
FROM pg_stats
where schemaname = 'app' and tablename = 'apple';
-[ RECORD 1 ]-----------
count | 47
ceil | 6
max | 1
sum | 1733.76873471724
整合
将上面三节的逻辑整合,得到以下的存储过程,给定一个表,返回其膨胀率。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public.pg_table_bloat(relation regclass)
RETURNS double precision
LANGUAGE plpgsql
AS $function$
DECLARE
_schemaname text;
tuples BIGINT := 0;
pages INTEGER := 0;
nullheader INTEGER:= 0;
nullfrac FLOAT := 0;
datawidth INTEGER :=0;
avgtuplelen FLOAT :=24;
BEGIN
SELECT
relnamespace :: RegNamespace,
reltuples,
relpages
into _schemaname, tuples, pages
FROM pg_class
Where oid = relation;
SELECT
23 + ceil(count(*) >> 3),
max(null_frac),
ceil(sum((1 - null_frac) * avg_width))
into nullheader, nullfrac, datawidth
FROM pg_stats
where schemaname = _schemaname and tablename = relation :: text;
SELECT (datawidth + 8 - (CASE WHEN datawidth%8=0 THEN 8 ELSE datawidth%8 END)) -- avg data len
+ (1 - nullfrac) * 24 + nullfrac * (nullheader + 8 - (CASE WHEN nullheader%8=0 THEN 8 ELSE nullheader%8 END))
INTO avgtuplelen;
raise notice '% %', nullfrac, datawidth;
RETURN 1 - (ceil(tuples * avgtuplelen / 8168)) / pages;
END;
$function$
批量计算
对于监控而言,我们关注的往往不仅仅是一张表,而是库中所有的表。因此,可以将上面的膨胀率计算逻辑重写为批量计算的查询,并定义为视图便于使用:
DROP VIEW IF EXISTS monitor.pg_bloat_indexes CASCADE;
CREATE OR REPLACE VIEW monitor.pg_bloat_indexes AS
WITH btree_index_atts AS (
SELECT
pg_namespace.nspname,
indexclass.relname AS index_name,
indexclass.reltuples,
indexclass.relpages,
pg_index.indrelid,
pg_index.indexrelid,
indexclass.relam,
tableclass.relname AS tablename,
(regexp_split_to_table((pg_index.indkey) :: TEXT, ' ' :: TEXT)) :: SMALLINT AS attnum,
pg_index.indexrelid AS index_oid
FROM ((((pg_index
JOIN pg_class indexclass ON ((pg_index.indexrelid = indexclass.oid)))
JOIN pg_class tableclass ON ((pg_index.indrelid = tableclass.oid)))
JOIN pg_namespace ON ((pg_namespace.oid = indexclass.relnamespace)))
JOIN pg_am ON ((indexclass.relam = pg_am.oid)))
WHERE ((pg_am.amname = 'btree' :: NAME) AND (indexclass.relpages > 0))
), index_item_sizes AS (
SELECT
ind_atts.nspname,
ind_atts.index_name,
ind_atts.reltuples,
ind_atts.relpages,
ind_atts.relam,
ind_atts.indrelid AS table_oid,
ind_atts.index_oid,
(current_setting('block_size' :: TEXT)) :: NUMERIC AS bs,
8 AS maxalign,
24 AS pagehdr,
CASE
WHEN (max(COALESCE(pg_stats.null_frac, (0) :: REAL)) = (0) :: FLOAT)
THEN 2
ELSE 6
END AS index_tuple_hdr,
sum((((1) :: FLOAT - COALESCE(pg_stats.null_frac, (0) :: REAL)) *
(COALESCE(pg_stats.avg_width, 1024)) :: FLOAT)) AS nulldatawidth
FROM ((pg_attribute
JOIN btree_index_atts ind_atts
ON (((pg_attribute.attrelid = ind_atts.indexrelid) AND (pg_attribute.attnum = ind_atts.attnum))))
JOIN pg_stats ON (((pg_stats.schemaname = ind_atts.nspname) AND (((pg_stats.tablename = ind_atts.tablename) AND
((pg_stats.attname) :: TEXT =
pg_get_indexdef(pg_attribute.attrelid,
(pg_attribute.attnum) :: INTEGER,
TRUE))) OR
((pg_stats.tablename = ind_atts.index_name) AND
(pg_stats.attname = pg_attribute.attname))))))
WHERE (pg_attribute.attnum > 0)
GROUP BY ind_atts.nspname, ind_atts.index_name, ind_atts.reltuples, ind_atts.relpages, ind_atts.relam,
ind_atts.indrelid, ind_atts.index_oid, (current_setting('block_size' :: TEXT)) :: NUMERIC, 8 :: INTEGER
), index_aligned_est AS (
SELECT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index_item_sizes.bs,
index_item_sizes.nspname,
index_item_sizes.index_name,
index_item_sizes.reltuples,
index_item_sizes.relpages,
index_item_sizes.relam,
index_item_sizes.table_oid,
index_item_sizes.index_oid,
COALESCE(ceil((((index_item_sizes.reltuples * ((((((((6 +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
CASE
WHEN ((index_item_sizes.index_tuple_hdr %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 0)
THEN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ELSE (index_item_sizes.index_tuple_hdr %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END)) :: FLOAT + index_item_sizes.nulldatawidth)
+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 FLOAT) - (
CASE
WHEN (((index_item_sizes.nulldatawidth) :: INTEGER %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 0)
THEN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ELSE ((index_item_sizes.nulldatawidth) :: INTEGER %
index_item_sizes.maxalign)
END) :: FLOAT)) :: NUMERIC) :: FLOAT) /
((index_item_sizes.bs - (index_item_sizes.pagehdr) :: NUMERIC)) :: FLOAT) +
(1) :: FLOAT)), (0) :: FLOAT) AS expected
FROM index_item_sizes
), raw_bloat AS (
SELECT
current_database() AS dbname,
index_aligned_est.nspname,
pg_class.relname AS table_name,
index_aligned_est.index_name,
(index_aligned_est.bs * ((index_aligned_est.relpages) :: BIGINT) :: NUMERIC) AS totalbytes,
index_aligned_est.expected,
CASE
WHEN ((index_aligned_est.relpages) :: FLOAT <= index_aligned_est.expected)
THEN (0) :: NUMERIC
ELSE (index_aligned_est.bs *
((((index_aligned_est.relpages) :: FLOAT - index_aligned_est.expected)) :: BIGINT) :: NUMERIC)
END AS wastedbytes,
CASE
WHEN ((index_aligned_est.relpages) :: FLOAT <= index_aligned_est.expected)
THEN (0) :: NUMERIC
ELSE (((index_aligned_est.bs * ((((index_aligned_est.relpages) :: FLOAT -
index_aligned_est.expected)) :: BIGINT) :: NUMERIC) * (100) :: NUMERIC) /
(index_aligned_est.bs * ((index_aligned_est.relpages) :: BIGINT) :: NUMERIC))
END AS realbloat,
pg_relation_size((index_aligned_est.table_oid) :: REGCLASS) AS table_bytes,
stat.idx_scan AS index_scans
FROM ((index_aligned_est
JOIN pg_class ON ((pg_class.oid = index_aligned_est.table_oid)))
JOIN pg_stat_user_indexes stat ON ((index_aligned_est.index_oid = stat.indexrelid)))
), format_bloat AS (
SELECT
raw_bloat.dbname AS database_name,
raw_bloat.nspname AS schema_name,
raw_bloat.table_name,
raw_bloat.index_name,
round(
raw_bloat.realbloat) AS bloat_pct,
round((raw_bloat.wastedbytes / (((1024) :: FLOAT ^
(2) :: FLOAT)) :: NUMERIC)) AS bloat_mb,
round((raw_bloat.totalbytes / (((1024) :: FLOAT ^ (2) :: FLOAT)) :: NUMERIC),
3) AS index_mb,
round(
((raw_bloat.table_bytes) :: NUMERIC / (((1024) :: FLOAT ^ (2) :: FLOAT)) :: NUMERIC),
3) AS table_mb,
raw_bloat.index_scans
FROM raw_bloat
)
SELECT
format_bloat.database_name as datname,
format_bloat.schema_name as nspname,
format_bloat.table_name as relname,
format_bloat.index_name as idxname,
format_bloat.index_scans as idx_scans,
format_bloat.bloat_pct as bloat_pct,
format_bloat.table_mb,
format_bloat.index_mb - format_bloat.bloat_mb as actual_mb,
format_bloat.bloat_mb,
format_bloat.index_mb as total_mb
FROM format_bloat
ORDER BY format_bloat.bloat_mb DESC;
COMMENT ON VIEW monitor.pg_bloat_indexes IS 'index bloat monitor';
虽然看上去很长,但查询该视图获取全库(3TB)所有表的膨胀率,计算只需要50ms。而且只需要访问统计数据,不需要访问关系本体,占用实例的IO。
表膨胀的处理
如果只是玩具数据库,或者业务允许每天有很长的停机维护时间,那么简单地在数据库中执行VACUUM FULL
就可以了。但VACUUM FULL
需要表上的排它读写锁,但对于需要不间断运行的数据库,我们就需要用到pg_repack
来处理表的膨胀。
- 主页:http://reorg.github.io/pg_repack/
pg_repack
已经包含在了PostgreSQL官方的yum源中,因此可以直接通过yum install pg_repack
安装。
yum install pg_repack10
pg_repack
的使用
与大多数PostgreSQL客户端程序一样,pg_repack
也通过类似的参数连接至PostgreSQL服务器。
在使用pg_repack
之前,需要在待重整的数据库中创建pg_repack
扩展
CREATE EXTENSION pg_repack
然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几种典型的用法:
# 完全清理整个数据库,开5个并发任务,超时等待10秒
pg_repack -d <database> -j 5 -T 10
# 清理mydb中一张特定的表mytable,超时等待10秒
pg_repack mydb -t public.mytable -T 10
# 清理某个特定的索引 myschema.myindex,注意必须使用带模式的全名
pg_repack mydb -i myschema.myindex
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官方文档。
pg_repack
的策略
通常,如果业务存在峰谷周期,则可以选在业务低谷器进行整理。pg_repack
执行比较快,但很吃资源。在高峰期执行可能会影响整个数据库的性能表现,也有可能会导致复制滞后。
例如,可以利用上面两节提供的膨胀率监控视图,每天挑选膨胀最为严重的若干张表和若干索引进行自动重整。
#--------------------------------------------------------------#
# Name: repack_tables
# Desc: repack table via fullname
# Arg1: database_name
# Argv: list of table full name
# Deps: psql
#--------------------------------------------------------------#
# repack single table
function repack_tables(){
local db=$1
shift
log_info "repack ${db} tables begin"
log_info "repack table list: $@"
for relname in $@
do
old_size=$(psql ${db} -Atqc "SELECT pg_size_pretty(pg_relation_size('${relname}'));")
# kill_queries ${db}
log_info "repack table ${relname} begin, old size: ${old_size}"
pg_repack ${db} -T 10 -t ${relname}
new_size=$(psql ${db} -Atqc "SELECT pg_size_pretty(pg_relation_size('${relname}'));")
log_info "repack table ${relname} done , new size: ${old_size} -> ${new_size}"
done
log_info "repack ${db} tables done"
}
#--------------------------------------------------------------#
# Name: get_bloat_tables
# Desc: find bloat tables in given database match some condition
# Arg1: database_name
# Echo: list of full table name
# Deps: psql, monitor.pg_bloat_tables
#--------------------------------------------------------------#
function get_bloat_tables(){
echo $(psql ${1} -Atq <<-'EOF'
WITH bloat_tables AS (
SELECT
nspname || '.' || relname as relname,
actual_mb,
bloat_pct
FROM monitor.pg_bloat_tables
WHERE nspname NOT IN ('dba', 'monitor', 'trash')
ORDER BY 2 DESC,3 DESC
)
-- 64 small + 16 medium + 4 large
(SELECT relname FROM bloat_tables WHERE actual_mb < 256 AND bloat_pct > 40 ORDER BY bloat_pct DESC LIMIT 64) UNION
(SELECT relname FROM bloat_tables WHERE actual_mb BETWEEN 256 AND 1024 AND bloat_pct > 30 ORDER BY bloat_pct DESC LIMIT 16) UNION
(SELECT relname FROM bloat_tables WHERE actual_mb BETWEEN 1024 AND 4096 AND bloat_pct > 20 ORDER BY bloat_pct DESC LIMIT 4);
EOF
)
}
这里,设置了三条规则:
- 从小于256MB,且膨胀率超过40%的小表中,选出TOP64
- 从256MB到1GB之间,且膨胀率超过40%的中表中,选出TOP16
- 从1GB到4GB之间,且膨胀率超过20%的大表中,选出TOP4
选出这些表,每天凌晨低谷自动进行重整。超过4GB的表手工处理。
但何时进行重整,还是取决于具体的业务模式。
pg_repack
的原理
pg_repack
的原理相当简单,它会为待重建的表创建一份副本。首先取一份全量快照,将所有活元组写入新表,并通过触发器将所有针对原表的变更同步至新表,最后通过重命名,使用新的紧实副本替换老表。而对于索引,则是通过PostgreSQL的CREATE(DROP) INDEX CONCURRENTLY
完成的。
重整表
- 创建一张与原表模式相同,但不带索引的空表。
- 创建一张与原始表对应的日志表,用于记录
pg_repack
工作期间该表上发生的变更。 - 为原始表添加一个行触发器,在相应日志表中记录所有
INSERT
,DELETE
,UPDATE
操作。 - 将老表中的数据复制到新的空表中。
- 在新表上创建同样的索引
- 将日志表中的增量变更应用到新表上
- 通过重命名的方式切换新旧表
- 将旧的,已经被重命名掉的表
DROP
掉。
重整索引
- 使用
CREATE INDEX CONCURRENTLY
在原表上创建新索引,保持与旧索引相同的定义。 Analyze
新索引,并将旧索引设置为无效,在数据目录中将新旧索引交换。- 删除旧索引。
pg_repack
的注意事项
-
重整开始之前,最好取消掉所有正在进行的
Vacuum
任务。 -
对索引做重整之前,最好能手动清理掉可能正在使用该索引的查询
-
如果出现异常的情况(譬如中途强制退出),有可能会留下未清理的垃圾,需要手工清理。可能包括:
- 临时表与临时索引建立在与原表/索引同一个schema内
- 临时表的名称为:
${schema_name}.table_${table_oid}
- 临时索引的名称为:
${schema_name}.index_${table_oid}}
- 原始表上可能会残留相关的触发器,需要手动清理。
-
重整特别大的表时,需要预留至少与该表及其索引相同大小的磁盘空间,需要特别小心,手动检查。
-
当完成重整,进行重命名替换时,会产生巨量的WAL,有可能会导致复制延迟,而且无法取消。
PipelineDB快速上手
PipelineDB安装与配置
PipelineDB可以直接通过官方rpm包安装。
加载PipelineDB需要添加动态链接库,在postgresql.conf
中修改配置项并重启:
shared_preload_libraries = 'pipelinedb'
max_worker_processes = 128
注意如果不修改max_worker_processes
会报错。其他配置都参照标准的PostgreSQL
PipelineDB使用样例 —— 维基PV数据
-- 创建Stream
CREATE FOREIGN TABLE wiki_stream (
hour timestamp,
project text,
title text,
view_count bigint,
size bigint)
SERVER pipelinedb;
-- 在Stream上进行聚合
CREATE VIEW wiki_stats WITH (action=materialize) AS
SELECT hour, project,
count(*) AS total_pages,
sum(view_count) AS total_views,
min(view_count) AS min_views,
max(view_count) AS max_views,
avg(view_count) AS avg_views,
percentile_cont(0.99) WITHIN GROUP (ORDER BY view_count) AS p99_views,
sum(size) AS total_bytes_served
FROM wiki_stream
GROUP BY hour, project;
然后,向Stream中插入数据:
curl -sL http://pipelinedb.com/data/wiki-pagecounts | gunzip | \
psql -c "
COPY wiki_stream (hour, project, title, view_count, size) FROM STDIN"
基本概念
PipelineDB中的基本抽象被称之为:连续视图(Continuous View)。
TimescaleDB快速上手
- 官方网站:https://www.timescale.com
- 官方文档:https://docs.timescale.com/v0.9/main
- Github:https://github.com/timescale/timescaledb
为什么使用TimescaleDB
什么是时间序列数据?
我们一直在谈论什么是“时间序列数据”,以及与其他数据有何不同以及为什么?
许多应用程序或数据库实际上采用的是过于狭窄的视图,并将时间序列数据与特定形式的服务器度量值等同起来:
Name: CPU
Tags: Host=MyServer, Region=West
Data:
2017-01-01 01:02:00 70
2017-01-01 01:03:00 71
2017-01-01 01:04:00 72
2017-01-01 01:05:01 68
但实际上,在许多监控应用中,通常会收集不同的指标(例如,CPU,内存,网络统计数据,电池寿命)。因此,单独考虑每个度量并不总是有意义的。考虑这种替代性的“更广泛”的数据模型,它保持了同时收集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Metrics: CPU, free_mem, net_rssi, battery
Tags: Host=MyServer, Region=West
Data:
2017-01-01 01:02:00 70 500 -40 80
2017-01-01 01:03:00 71 400 -42 80
2017-01-01 01:04:00 72 367 -41 80
2017-01-01 01:05:01 68 750 -54 79
这类数据属于更广泛的类别,无论是来自传感器的温度读数,股票价格,机器状态,甚至是登录应用程序的次数。
时间序列数据是统一表示系统,过程或行为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
如果仔细研究它是如何生成和摄入的,TimescaleDB等时间序列数据库通常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 以时间为中心:数据记录始终有一个时间戳。
- 仅追加-:数据是几乎完全追加只(插入)。
- 最近:新数据通常是关于最近的时间间隔,我们更少更新或回填旧时间间隔的缺失数据。
尽管数据的频率或规律性并不重要,它可以每毫秒或每小时收集一次。它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收集(例如,当发生某些事件时,而不是在预先确定的时间)。
但是没有数据库很久没有时间字段?与标准关系“业务”数据等其他数据相比,时间序列数据(以及支持它们的数据库)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对数据的更改是插入而不是覆盖。
时间序列数据无处不在
时间序列数据无处不在,但有些环境特别是在洪流中创建。
- 监控计算机系统:虚拟机,服务器,容器指标(CPU,可用内存,网络/磁盘IOP),服务和应用程序指标(请求率,请求延迟)。
- 金融交易系统:经典证券,较新的加密货币,支付,交易事件。
- 物联网:工业机器和设备上的传感器,可穿戴设备,车辆,物理容器,托盘,智能家居的消费设备等的数据。
- 事件应用程序:用户/客户交互数据,如点击流,综合浏览量,登录,注册等。
- 商业智能:跟踪关键指标和业务的整体健康状况。
- 环境监测:温度,湿度,压力,pH值,花粉计数,空气流量,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颗粒物质(PM10)。
- (和更多)
数据模型
TimescaleDB使用“宽表”数据模型,这在关系数据库中是非常普遍的。这使得Timescale与大多数其他时间序列数据库有所不同,后者通常使用“窄表”模型。
在这里,我们讨论为什么我们选择宽表模型,以及我们如何推荐将它用于时间序列数据,使用物联网(IoT)示例。
设想一个由1,000个IoT设备组成的分布式组,旨在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收集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括:
- 标识符:
device_id
,timestamp
- 元数据:
location_id
,,,dev_type``firmware_version``customer_id
- 设备指标:
cpu_1m_avg
,,,,,free_mem``used_mem``net_rssi``net_loss``battery
- 传感器指标:
temperature
,,,,,humidity``pressure``CO``NO2``PM10
例如,您的传入数据可能如下所示:
时间戳 | 设备ID | cpu_1m_avg | Fri_mem | 温度 | LOCATION_ID | dev_type |
---|---|---|---|---|---|---|
2017-01-01 01:02:00 | ABC123 | 80 | 500MB | 72 | 335 | 领域 |
2017-01-01 01:02:23 | def456 | 90 | 400MB | 64 | 335 | 屋顶 |
2017-01-01 01:02:30 | ghi789 | 120 | 0MB | 56 | 77 | 屋顶 |
2017-01-01 01:03:12 | ABC123 | 80 | 500MB | 72 | 335 | 领域 |
2017-01-01 01:03:35 | def456 | 95 | 350MB | 64 | 335 | 屋顶 |
2017-01-01 01:03:42 | ghi789 | 100 | 100MB | 56 | 77 | 屋顶 |
现在,我们来看看用这些数据建模的各种方法。
窄桌模型
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库将以下列方式表示这些数据:
- 代表每个指标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例如,表示与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
cpu_1m_avg``free_mem
- 为该指标存储一系列“时间”,“值”对
- 将元数据值表示为与该指标/标记集组合关联的“标记集”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度量/标签集组合被认为是包含一系列时间/值对的单独“时间序列”。
使用我们上面的例子,这种方法会导致9个不同的“时间序列”,每个“时间序列”由一组独特的标签定义。
1. {name: cpu_1m_avg, device_id: abc123, location_id: 335, dev_type: field}
2. {name: cpu_1m_avg, device_id: def456, location_id: 335, dev_type: roof}
3. {name: cpu_1m_avg, device_id: ghi789, location_id: 77, dev_type: roof}
4. {name: free_mem, device_id: abc123, location_id: 335, dev_type: field}
5. {name: free_mem, device_id: def456, location_id: 335, dev_type: roof}
6. {name: free_mem, device_id: ghi789, location_id: 77, dev_type: roof}
7. {name: temperature, device_id: abc123, location_id: 335, dev_type: field}
8. {name: temperature, device_id: def456, location_id: 335, dev_type: roof}
9. {name: temperature, device_id: ghi789, location_id: 77, dev_type: roof}
这样的时间序列的数量与每个标签的基数的叉积(即,(#名称)×(#设备ID)×(#位置ID)×(设备类型))的交叉积。
而且这些“时间序列”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一组时间/值序列。
现在,如果您独立收集每个指标,而且元数据很少,则此方法可能有用。
但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有限的。它会丢失数据中的固有结构,使得难以提出各种有用的问题。例如:
- 系统状态到0 时是什么状态?
free_mem
- 如何关联?
cpu_1m_avg``free_mem
- 平均值是多少?
temperature``location_id
我们也发现这种方法认知混乱。我们是否真的收集了9个不同的时间序列,或者只是一个包含各种元数据和指标读数的数据集?
宽桌模型
相比之下,TimescaleDB使用宽表模型,它反映了数据中的固有结构。
我们的宽表模型看起来与初始数据流完全一样:
时间戳 | 设备ID | cpu_1m_avg | Fri_mem | 温度 | LOCATION_ID | dev_type |
---|---|---|---|---|---|---|
2017-01-01 01:02:00 | ABC123 | 80 | 500MB | 72 | 42 | 领域 |
2017-01-01 01:02:23 | def456 | 90 | 400MB | 64 | 42 | 屋顶 |
2017-01-01 01:02:30 | ghi789 | 120 | 0MB | 56 | 77 | 屋顶 |
2017-01-01 01:03:12 | ABC123 | 80 | 500MB | 72 | 42 | 领域 |
2017-01-01 01:03:35 | def456 | 95 | 350MB | 64 | 42 | 屋顶 |
2017-01-01 01:03:42 | ghi789 | 100 | 100MB | 56 | 77 | 屋顶 |
在这里,每一行都是一个新的读数,在给定的时间里有一组度量和元数据。这使我们能够保留数据中的关系,并提出比以前更有趣或探索性更强的问题。
当然,这不是一种新的格式:这是在关系数据库中常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这种格式更直观的原因。
与关系数据联合
TimescaleDB的数据模型与关系数据库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它支持JOIN。具体来说,可以将附加元数据存储在辅助表中,然后在查询时使用该数据。
在我们的示例中,可以有一个单独的位置表,映射到该位置的其他元数据。例如:location_id
LOCATION_ID | name | 纬度 | 经度 | 邮政编码 | 地区 |
---|---|---|---|---|---|
42 | 大中央车站 | 40.7527°N | 73.9772°W | 10017 | NYC |
77 | 大厅7 | 42.3593°N | 71.0935°W | 02139 | 马萨诸塞 |
然后在查询时,通过加入我们的两个表格,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0017 中我们的设备的平均值是多少?free_mem``zip_code
如果没有联接,则需要对数据进行非规范化并将所有元数据存储在每个测量行中。这造成数据膨胀,并使数据管理更加困难。
通过连接,可以独立存储元数据,并更轻松地更新映射。
例如,如果我们想更新我们的“区域”为77(例如从“马萨诸塞州”到“波士顿”),我们可以进行此更改,而不必返回并覆盖历史数据。location_id
架构与概念
概观
TimescaleDB作为PostgreSQL的扩展实现,这意味着Timescale数据库在整个PostgreSQL实例中运行。该扩展模型允许数据库利用PostgreSQL的许多属性,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与各种第三方工具的连接性。同时,TimescaleDB通过在PostgreSQL的查询规划器,数据模型和执行引擎中添加钩子,充分利用扩展可用的高度自定义。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TimescaleDB公开了一些看起来像单数表的称为hypertable的表,它们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或许多单独表的虚拟视图,称为块。
通过将hypertable的数据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维度来创建块:所有可编程元素按时间间隔分区,并且可以通过诸如设备ID,位置,用户ID等的关键字进行分区。我们有时将此称为分区横跨“时间和空间”。
术语
Hypertables
与数据交互的主要点是一个可以抽象化的跨越所有空间和时间间隔的单个连续表,从而可以通过标准SQL查询它。
实际上,所有与TimescaleDB的用户交互都是使用可调整的。创建表格和索引,修改表格,插入数据,选择数据等都可以(也应该)在hypertable上执行。[[跳转到基本的SQL操作] [jumpSQL]]
一个带有列名和类型的标准模式定义了一个hypertable,其中至少一列指定了一个时间值,另一列(可选)指定了一个额外的分区键。
提示:请参阅我们的[数据模型] [],以进一步讨论组织数据的各种方法,具体取决于您的使用情况; 最简单和最自然的就像许多关系数据库一样在“宽桌”中。
单个TimescaleDB部署可以存储多个可更改的超文本,每个超文本具有不同的架构。
在TimescaleDB中创建一个可超过的值需要两个简单的SQL命令:( 使用标准的SQL语法),后面跟着。CREATE TABLE``SELECT create_hypertable()
时间索引和分区键自动创建在hypertable上,尽管也可以创建附加索引(并且TimescaleDB支持所有PostgreSQL索引类型)。
大块
在内部,TimescaleDB自动将每个可分区块分割成块,每个块对应于特定的时间间隔和分区键空间的一个区域(使用散列)。这些分区是不相交的(非重叠的),这有助于查询计划人员最小化它必须接触以解决查询的组块集合。
每个块都使用标准数据库表来实现。(在PostgreSQL内部,这个块实际上是一个“父”可变的“子表”。)
块是正确的大小,确保表的索引的所有B树可以在插入期间驻留在内存中。这样可以避免在修改这些树中的任意位置时发生颠簸。
此外,通过避免过大的块,我们可以避免根据自动化保留策略删除删除的数据时进行昂贵的“抽真空”操作。运行时可以通过简单地删除块(内部表)来执行这些操作,而不是删除单独的行。
单节点与集群
TimescaleDB在单节点部署和集群部署(开发中)上执行这种广泛的分区。虽然分区传统上只用于在多台机器上扩展,但它也允许我们扩展到高写入速率(并改进了并行查询),即使在单台机器上也是如此。
TimescaleDB的当前开源版本仅支持单节点部署。值得注意的是,TimescaleDB的单节点版本已经在商用机器上基于超过100亿行高可用性进行了基准测试,而没有插入性能的损失。
单节点分区的好处
在单台计算机上扩展数据库性能的常见问题是内存和磁盘之间的显着成本/性能折衷。最终,我们的整个数据集不适合内存,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数据和索引写入磁盘。
一旦数据足够大以至于我们无法将索引的所有页面(例如B树)放入内存中,那么更新树的随机部分可能会涉及从磁盘交换数据。像PostgreSQL这样的数据库为每个表索引保留一个B树(或其他数据结构),以便有效地找到该索引中的值。所以,当您索引更多列时,问题会复杂化。
但是,由于TimescaleDB创建的每个块本身都存储为单独的数据库表,因此其所有索引都只能建立在这些小得多的表中,而不是代表整个数据集的单个表。所以,如果我们正确地确定这些块的大小,我们可以将最新的表(和它们的B-树)完全放入内存中,并避免交换到磁盘的问题,同时保持对多个索引的支持。
有关TimescaleDB自适应空间/时间组块的动机和设计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技术博客文章] [chunking]。
TimescaleDB与PostgreSQL相比
TimescaleDB相对于存储时间序列数据的vanilla PostgreSQL或其他传统RDBMS提供了三大优势:
- 数据采集率要高得多,尤其是在数据库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 查询性能从相当于数量级更大。
- 时间导向的功能。
而且由于TimescaleDB仍然允许您使用PostgreSQL的全部功能和工具 - 例如,与关系表联接,通过PostGIS进行地理空间查询,以及任何可以说PostgreSQL的连接器 - 都没有理由不使用TimescaleDB来存储时间序列PostgreSQL节点中的数据。pg_dump``pg_restore
更高的摄取率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TimescaleDB比PostgreSQL实现更高且更稳定的采集速率。正如我们的架构讨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只要索引表不能再适应内存,PostgreSQL的性能就会显着下降。
特别是,无论何时插入新行,数据库都需要更新表中每个索引列的索引(例如B树),这将涉及从磁盘交换一个或多个页面。在这个问题上抛出更多的内存只会拖延不可避免的,一旦您的时间序列表达到数千万行,每秒10K-100K +行的吞吐量就会崩溃到每秒数百行。
TimescaleDB通过大量利用时空分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在单台机器上运行也是如此。因此,对最近时间间隔的所有写入操作仅适用于保留在内存中的表,因此更新任何二级索引的速度也很快。
基准测试显示了这种方法的明显优势。数据库客户端插入适度大小的包含时间,设备标记集和多个数字指标(在本例中为10)的批量数据,以下10亿行(在单台计算机上)的基准测试模拟常见监控方案。在这里,实验在具有网络连接的SSD存储的标准Azure VM(DS4 v2,8核心)上执行。
我们观察到PostgreSQL和TimescaleDB对于前20M请求的启动速度大约相同(分别为106K和114K),或者每秒超过1M指标。然而,在大约五千万行中,PostgreSQL的表现开始急剧下降。在过去的100M行中,它的平均值仅为5K行/秒,而TimescaleDB保留了111K行/秒的吞吐量。
简而言之,Timescale在PostgreSQL的总时间的十五分之一中加载了十亿行数据库,并且吞吐量超过了PostgreSQL在这些较大规模时的20倍。
我们的TimescaleDB基准测试表明,即使使用单个磁盘,它仍能保持超过10B行的恒定性能。
此外,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利用多个磁盘时,可以为数以十亿计的行提供稳定的性能,无论是采用RAID配置,还是使用TimescaleDB支持在多个磁盘上传播单个超级缓存(通过多个表空间传统的PostgreSQL表)。
卓越或类似的查询性能
在单磁盘机器上,许多只执行索引查找或表扫描的简单查询在PostgreSQL和TimescaleDB之间表现相似。
例如,在具有索引时间,主机名和CPU使用率信息的100M行表上,对于每个数据库,以下查询将少于5毫秒:
SELECT date_trunc('minute', time) AS minute, max(user_usage)
FROM cpu
WHERE hostname = 'host_1234'
AND time >= '2017-01-01 00:00' AND time < '2017-01-01 01:00'
GROUP BY minute ORDER BY minute;
涉及对索引进行基本扫描的类似查询在两者之间也是等效的:
SELECT * FROM cpu
WHERE usage_user > 90.0
AND time >= '2017-01-01' AND time < '2017-01-02';
涉及基于时间的GROUP BY的较大查询 - 在面向时间的分析中很常见 - 通常在TimescaleDB中实现卓越的性能。
例如,当整个(超)表为100M行时,接触33M行的以下查询在TimescaleDB中速度提高5倍,而在1B行时速度提高约2倍。
SELECT date_trunc('hour', time) as hour,
hostname, avg(usage_user)
FROM cpu
WHERE time >= '2017-01-01' AND time < '2017-01-02'
GROUP BY hour, hostname
ORDER BY hour;
此外,可以约时间订购专理等查询可以多在TimescaleDB更好的性能。
例如,TimescaleDB引入了基于时间的“合并追加”优化,以最小化必须处理以执行以下操作的组的数量(考虑到时间已经被排序)。对于我们的100M行表,这导致查询延迟比PostgreSQL快396倍(82ms vs. 32566ms)。
SELECT date_trunc('minute', time) AS minute, max(usage_user)
FROM cpu
WHERE time < '2017-01-01'
GROUP BY minute
ORDER BY minute DESC
LIMIT 5;
我们将很快发布PostgreSQL和TimescaleDB之间更完整的基准测试比较,以及复制我们基准的软件。
我们的查询基准测试的高级结果是,对于几乎所有我们已经尝试过的查询,TimescaleDB都可以为PostgreSQL 实现类似或优越(或极其优越)的性能。
与PostgreSQL相比,TimescaleDB的一项额外成本是更复杂的计划(假设单个可超集可由许多块组成)。这可以转化为几毫秒的计划时间,这对于非常低延迟的查询(<10ms)可能具有不成比例的影响。
时间导向的功能
TimescaleDB还包含许多在传统关系数据库中没有的时间导向功能。这些包括特殊查询优化(如上面的合并附加),它为面向时间的查询以及其他面向时间的函数(其中一些在下面列出)提供了一些巨大的性能改进。
面向时间的分析
TimescaleDB包含面向时间分析的新功能,其中包括以下一些功能:
- 时间分段:标准功能的更强大的版本,它允许任意的时间间隔(例如5分钟,6小时等),以及灵活的分组和偏移,而不仅仅是第二,分钟,小时等。
date_trunc
- 最后和第一个聚合:这些函数允许您按另一个列的顺序获取一列的值。例如,将返回基于组内时间的最新温度值(例如,一小时)。
last(temperature, time)
这些类型的函数能够实现非常自然的面向时间的查询。例如,以下财务查询打印每个资产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
SELECT time_bucket('3 hours', time) AS period
asset_code,
first(price, time) AS opening, last(price, time) AS closing,
max(price) AS high, min(price) AS low
FROM prices
WHERE time > NOW() - interval '7 days'
GROUP BY period, asset_code
ORDER BY period DESC, asset_code;
通过辅助列进行排序的能力(甚至不同于集合)能够实现一些强大的查询类型。例如,财务报告中常见的技术是“双时态建模”,它们分别从与记录观察时间有关的观察时间的原因出发。在这样的模型中,更正插入为新行(具有更新的time_recorded字段),并且不替换现有数据。last
以下查询返回每个资产的每日价格,按最新记录的价格排序。
SELECT time_bucket('1 day', time) AS day,
asset_code,
last(price, time_recorded)
FROM prices
WHERE time > '2017-01-01'
GROUP BY day, asset_code
ORDER BY day DESC, asset_code;
有关TimescaleDB当前(和增长中)时间功能列表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API。
面向时间的数据管理
TimescaleDB还提供了某些在PostgreSQL中不易获取或执行的数据管理功能。例如,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数据通常会很快建立起来。因此,您希望按照“仅存储一周原始数据”的方式编写数据保留策略。
实际上,将这与使用连续聚合相结合是很常见的,因此您可以保留两个可改写的数据:一个包含原始数据,另一个包含已经汇总为精细或小时聚合的数据。然后,您可能需要在两个(超)表上定义不同的保留策略,以长时间存储汇总的数据。
TimescaleDB允许通过其功能有效地删除块级别的旧数据,而不是行级别的旧数据。drop_chunks
SELECT drop_chunks(interval '7 days', 'conditions');
这将删除只包含比此持续时间早的数据的可超级“条件”中的所有块(文件),而不是删除块中的任何单独数据行。这避免了底层数据库文件中的碎片,这反过来又避免了在非常大的表格中可能过于昂贵的抽真空的需要。
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我们的数据保留讨论,包括如何自动执行数据保留策略。
TimescaleDB之于NoSQL
与一般的NoSQL数据库(例如MongoDB,Cassandra)或更专门的时间导向数据库(例如InfluxDB,KairosDB)相比,TimescaleDB提供了定性和定量差异:
- 普通SQL:即使在规模上,TimescaleDB也可以为时间序列数据提供标准SQL查询的功能。大多数(所有?)NoSQL数据库都需要学习新的查询语言或使用最好的“SQL-ish”(它仍然与现有工具兼容)。
- 操作简单:使用TimescaleDB,您只需要为关系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管理一个数据库。否则,用户通常需要将数据存储到两个数据库中:“正常”关系数据库和第二个时间序列数据库。
- JOIN可以通过关系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执行。
- 对于不同的查询集,查询性能更快。在NoSQL数据库中,更复杂的查询通常是缓慢或全表扫描,而有些数据库甚至无法支持许多自然查询。
- **像PostgreSQL一样管理,**并继承对不同数据类型和索引(B树,哈希,范围,BRIN,GiST,GIN)的支持。
- 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本地支持:存储在TimescaleDB中的数据可以利用PostGIS的几何数据类型,索引和查询。
- 第三方工具:TimescaleDB支持任何可以说SQL的东西,包括像Tableau这样的BI工具。
何时不使用TimescaleDB?
然后,如果以下任一情况属实,则可能不想使用TimescaleDB:
- 简单的读取要求:如果您只需要快速键值查找或单列累积,则内存或列导向数据库可能更合适。前者显然不能扩展到相同的数据量,但是,后者的性能明显低于更复杂的查询。
- 非常稀疏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尽管TimescaleDB利用PostgreSQL对JSON / JSONB格式的支持,并且相当有效地处理稀疏性(空值的位图),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模式体系结构可能更合适。
- 重要的压缩是一个优先事项:基准测试显示在ZFS上运行的TimescaleDB获得约4倍的压缩率,但压缩优化的列存储可能更适合于更高的压缩率。
- 不频繁或离线分析:如果响应时间较慢(或响应时间限于少量预先计算的度量标准),并且您不希望许多应用程序/用户同时访问该数据,则可以避免使用数据库,而只是将数据存储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
安装
Mac
直接使用brew安装,最省事的方法,可以连PostgreSQL和PostGIS一起装了。
# Add our tap
brew tap timescale/tap
# To install
brew install timescaledb
# Post-install to move files to appropriate place
/usr/local/bin/timescaledb_move.sh
CentOS
sudo yum install -y https://download.postgresql.org/pub/repos/yum/9.6/redhat/fedora-7.2-x86_64/pgdg-redhat10-10-1.noarch.rpm
wget https://timescalereleases.blob.core.windows.net/rpm/timescaledb-0.9.0-postgresql-9.6-0.x86_64.rpm
# For PostgreSQL 10:
wget https://timescalereleases.blob.core.windows.net/rpm/timescaledb-0.9.0-postgresql-10-0.x86_64.rpm
# To install
sudo yum install timescaledb
配置
在postgresql.conf
中添加以下配置,即可在PostgreSQL启动时加载该插件。
shared_preload_libraries = 'timescaledb'
在数据库中执行以下命令以创建timescaledb扩展。
CREATE EXTENSION timescaledb;
调参
对timescaledb比较重要的参数是锁的数量。
TimescaleDB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分区来扩展时间序列工作负载,这对锁管理有影响。在查询过程中,可修改需要在许多块(子表)上获取锁,这会耗尽所允许的锁的数量的默认限制。这可能会导致如下警告:
psql: FATAL: out of shared memory
HINT: You might need to increase max_locks_per_transaction.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必要修改默认值(通常是64),增加最大锁的数量。由于更改此参数需要重新启动数据库,因此建议预估未来的增长。对大多数情况,推荐配置为:max_locks_per_transaction
max_locks_per_transaction = 2 * num_chunks
num_chunks
是在**超级表(HyperTable)中可能存在的块(chunk)**数量上限。
这种配置是考虑到对超级表查询可能申请锁的数量粗略等于超级表中的块数量,如果使用索引的话还要翻倍。
注意这个参数并不是精确的限制,它只是控制每个事物中平均的对象锁数量。
创建超级表
创建超表
为了创建一个可改写的,你从一个普通的SQL表开始,然后通过函数(API参考)将它转换为一个可改写的。create_hypertable
以下示例创建一个可随时间跨越一系列设备来跟踪温度和湿度的可调整高度。
-- We start by creating a regular SQL table
CREATE TABLE conditions (
time TIMESTAMPTZ NOT NULL,
location TEXT NOT NULL,
temperature DOUBLE PRECISION NULL,
humidity DOUBLE PRECISION NULL
);
接下来,把它变成一个超表:create_hypertable
-- This creates a hypertable that is partitioned by time
-- using the values in the `time` column.
SELECT create_hypertable('conditions', 'time');
-- OR you can additionally partition the data on another
-- dimension (what we call 'space partitioning').
-- E.g., to partition `location` into 4 partitions:
SELECT create_hypertable('conditions', 'time', 'location', 4);
插入和查询
通过普通的SQL 命令将数据插入到hypertable中,例如使用毫秒时间戳:INSERT
INSERT INTO conditions(time, location, temperature, humidity)
VALUES (NOW(), 'office', 70.0, 50.0);
同样,查询数据是通过正常的SQL 命令完成的。SELECT
SELECT * FROM conditions ORDER BY time DESC LIMIT 100;
SQL 和命令也按预期工作。有关使用TimescaleDB标准SQL接口的更多示例,请参阅我们的使用页面。UPDATE``DELETE
监控PG中的表大小
表的空间布局
宽泛意义上的表(Table),包含了本体表与TOAST表两个部分:
- 本体表,存储关系本身的数据,即狭义的关系,
relkind='r'
。 - TOAST表,与本体表一一对应,存储过大的字段,
relinkd='t'
。
而每个表,又由主体与索引两个**关系(Relation)**组成(对本体表而言,可以没有索引关系)
- 主体关系:存储元组。
- 索引关系:存储索引元组。
每个关系又可能会有四种分支:
-
main: 关系的主文件,编号为0
-
fsm:保存关于main分支中空闲空间的信息,编号为1
-
vm:保存关于main分支中可见性的信息,编号为2
-
init:用于不被日志记录(unlogged)的的表和索引,很少见的特殊分支,编号为3
每个分支存储为磁盘上的一到多个文件:超过1GB的文件会被划分为最大1GB的多个段。
综上所述,一个表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它由几个关系组成:
- 本体表的主体关系(单个)
- 本体表的索引(多个)
- TOAST表的主体关系(单个)
- TOAST表的索引(单个)
而每个关系实际上可能又包含了1~3个分支:main
(必定存在),fsm
,vm
。
获取表的附属关系
使用下列查询,列出所有的分支oid。
select
nsp.nspname,
rel.relname,
rel.relnamespace as nspid,
rel.oid as relid,
rel.reltoastrelid as toastid,
toastind.indexrelid as toastindexid,
ind.indexes
from
pg_namespace nsp
join pg_class rel on nsp.oid = rel.relnamespace
, LATERAL ( select array_agg(indexrelid) as indexes from pg_index where indrelid = rel.oid) ind
, LATERAL ( select indexrelid from pg_index where indrelid = rel.reltoastrelid) toastind
where nspname not in ('pg_catalog', 'information_schema') and rel.relkind = 'r';
nspname | relname | nspid | relid | toastid | toastindexid | indexes
---------+------------+---------+---------+---------+--------------+--------------------
public | aoi | 4310872 | 4320271 | 4320274 | 4320276 | {4325606,4325605}
public | poi | 4310872 | 4332324 | 4332327 | 4332329 | {4368886}
统计函数
PG提供了一系列函数用于确定各个部分占用的空间大小。
函数 | 统计口径 |
---|---|
pg_total_relation_size(oid) |
整个关系,包括表,索引,TOAST等。 |
pg_indexes_size(oid) |
关系索引部分所占空间 |
pg_table_size(oid) |
关系中除索引外部分所占空间 |
pg_relation_size(oid) |
获取一个关系主文件部分的大小(main分支) |
pg_relation_size(oid, 'main') |
获取关系main 分支大小 |
pg_relation_size(oid, 'fsm') |
获取关系fsm 分支大小 |
pg_relation_size(oid, 'vm') |
获取关系vm 分支大小 |
pg_relation_size(oid, 'init') |
获取关系init 分支大小 |
虽然在物理上一张表由这么多文件组成,但从逻辑上我们通常只关心两个东西的大小:表与索引。因此这里要用到的主要就是两个函数:pg_indexes_size
与pg_table_size
,对普通表其和为pg_total_relation_size
。
而通常表大小的部分可以这样计算:
pg_table_size(relid)
= pg_relation_size(relid, 'main')
+ pg_relation_size(relid, 'fsm')
+ pg_relation_size(relid, 'vm')
+ pg_total_relation_size(reltoastrelid)
pg_indexes_size(relid)
= (select sum(pg_total_relation_size(indexrelid)) where indrelid = relid)
注意,TOAST表也有自己的索引,但有且仅有一个,因此使用pg_total_relation_size(reltoastrelid)
可计算TOAST表的整体大小。
例:统计某一张表及其相关关系UDTF
SELECT
oid,
relname,
relnamespace::RegNamespace::Text as nspname,
relkind as relkind,
reltuples as tuples,
relpages as pages,
pg_total_relation_size(oid) as size
FROM pg_class
WHERE oid = ANY(array(SELECT 16418 as id -- main
UNION ALL SELECT indexrelid FROM pg_index WHERE indrelid = 16418 -- index
UNION ALL SELECT reltoastrelid FROM pg_class WHERE oid = 16418)); -- toast
可以将其包装为UDTF:pg_table_size_detail
,便于使用: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pg_table_size_detail(relation RegClass)
RETURNS TABLE(
id oid,
pid oid,
relname name,
nspname text,
relkind "char",
tuples bigint,
pages integer,
size bigint
)
AS $$
BEGIN
RETURN QUERY
SELECT
rel.oid,
relation::oid,
rel.relname,
rel.relnamespace :: RegNamespace :: Text as nspname,
rel.relkind as relkind,
rel.reltuples::bigint as tuples,
rel.relpages as pages,
pg_total_relation_size(oid) as size
FROM pg_class rel
WHERE oid = ANY (array(
SELECT relation as id -- main
UNION ALL SELECT indexrelid FROM pg_index WHERE indrelid = relation -- index
UNION ALL SELECT reltoastrelid FROM pg_class WHERE oid = relation)); -- toast
END;
$$
LANGUAGE PlPgSQL;
SELECT * FROM pg_table_size_detail(16418);
返回结果样例:
geo=# select * from pg_table_size_detail(4325625);
id | pid | relname | nspname | relkind | tuples | pages | size
---------+---------+-----------------------+----------+---------+----------+---------+-------------
4325628 | 4325625 | pg_toast_4325625 | pg_toast | t | 154336 | 23012 | 192077824
4419940 | 4325625 | idx_poi_adcode_btree | gaode | i | 62685464 | 172058 | 1409499136
4419941 | 4325625 | idx_poi_cate_id_btree | gaode | i | 62685464 | 172318 | 1411629056
4419942 | 4325625 | idx_poi_lat_btree | gaode | i | 62685464 | 172058 | 1409499136
4419943 | 4325625 | idx_poi_lon_btree | gaode | i | 62685464 | 172058 | 1409499136
4419944 | 4325625 | idx_poi_name_btree | gaode | i | 62685464 | 335624 | 2749431808
4325625 | 4325625 | gaode_poi | gaode | r | 62685464 | 2441923 | 33714962432
4420005 | 4325625 | idx_poi_position_gist | gaode | i | 62685464 | 453374 | 3714039808
4420044 | 4325625 | poi_position_geohash6 | gaode | i | 62685464 | 172058 | 1409499136
例:关系大小详情汇总
select
nsp.nspname,
rel.relname,
rel.relnamespace as nspid,
rel.oid as relid,
rel.reltoastrelid as toastid,
toastind.indexrelid as toastindexid,
pg_total_relation_size(rel.oid) as size,
pg_relation_size(rel.oid) + pg_relation_size(rel.oid,'fsm')
+ pg_relation_size(rel.oid,'vm') as relsize,
pg_indexes_size(rel.oid) as indexsize,
pg_total_relation_size(reltoastrelid) as toastsize,
ind.indexids,
ind.indexnames,
ind.indexsizes
from pg_namespace nsp
join pg_class rel on nsp.oid = rel.relnamespace
,LATERAL ( select indexrelid from pg_index where indrelid = rel.reltoastrelid) toastind
, LATERAL ( select array_agg(indexrelid) as indexids,
array_agg(indexrelid::RegClass) as indexnames,
array_agg(pg_total_relation_size(indexrelid)) as indexsizes
from pg_index where indrelid = rel.oid) ind
where nspname not in ('pg_catalog', 'information_schema') and rel.relkind = 'r';
PgAdmin安装配置
PgAdmin4的安装与配置
PgAdmin是一个为PostgreSQL定制设计的GUI。用起来很不错。可以以本地GUI程序或者Web服务的方式运行。因为Retina屏幕下面PgAdmin依赖的GUI组件显示效果有点问题,这里主要介绍如何以Web服务方式(Python Flask)配置运行PgAdmin4。
下载
PgAdmin可以从官方FTP下载。
wget https://ftp.postgresql.org/pub/pgadmin3/pgadmin4/v1.1/source/pgadmin4-1.1.tar.gz
tar -xf pgadmin4-1.1.tar.gz && cd pgadmin4-1.1/
也可以从官方Git Repo下载:
git clone git://git.postgresql.org/git/pgadmin4.git
cd pgadmin4
安装依赖
首先,需要安装Python,2或者3都可以。这里使用管理员权限安装Anaconda3发行版作为示例。
首先创建一个虚拟环境,当然直接上物理环境也是可以的……
conda create -n pgadmin python=3 anaconda
根据对应的Python版本,按照对应的依赖文件安装依赖。
sudo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_py3.txt
配置选项
首先执行初始化脚本,创立PgAdmin的管理员用户。
python web/setup.py
按照提示输入Email和密码即可。
编辑web/config.py
,修改默认配置,主要是改监听地址和端口。
DEFAULT_SERVER = 'localhost'
DEFAULT_SERVER_PORT = 5050
修改监听地址为0.0.0.0
以便从任意IP访问。
按需修改端口。
Bash与psql小技巧
一些PostgreSQL与Bash交互的技巧。
使用严格模式编写Bash脚本
使用Bash严格模式,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错误。在Bash脚本开始的地方放上这一行很有用:
set -euo pipefail
-e
:当程序返回非0状态码时报错退出-u
:使用未初始化的变量时报错,而不是当成NULL-o pipefail
:使用Pipe中出错命令的状态码(而不是最后一个)作为整个Pipe的状态码1。
执行SQL脚本的Bash包装脚本
通过psql运行SQL脚本时,我们期望有这么两个功能:
- 能向脚本中传入变量
- 脚本出错后立刻中止(而不是默认行为的继续执行)
这里给出了一个实际例子,包含了上述两个特性。使用Bash脚本进行包装,传入两个参数。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if [ $# != 2 ]; then
echo "please enter a db host and a table suffix"
exit 1
fi
export DBHOST=$1
export TSUFF=$2
psql \
-X \
-U user \
-h $DBHOST \
-f /path/to/sql/file.sql \
--echo-all \
--set AUTOCOMMIT=off \
--set ON_ERROR_STOP=on \
--set TSUFF=$TSUFF \
--set QTSTUFF=\'$TSUFF\' \
mydatabase
psql_exit_status = $?
if [ $psql_exit_status != 0 ]; then
echo "psql failed while trying to run this sql script" 1>&2
exit $psql_exit_status
fi
echo "sql script successful"
exit 0
一些要点:
- 参数
TSTUFF
会传入SQL脚本中,同时作为一个裸值和一个单引号包围的值,因此,裸值可以当成表名,模式名,引用值可以当成字符串值。 - 使用
-X
选项确保当前用户的.psqlrc
文件不会被自动加载 - 将所有消息打印到控制台,这样可以知道脚本的执行情况。(失效的时候很管用)
- 使用
ON_ERROR_STOP
选项,当出问题时立即终止。 - 关闭
AUTOCOMMIT
,所以SQL脚本文件不会每一行都提交一次。取而代之的是SQL脚本中出现COMMIT
时才提交。如果希望整个脚本作为一个事务提交,在sql脚本最后一行加上COMMIT
(其它地方不要加),否则整个脚本就会成功运行却什么也没提交(自动回滚)。也可以使用--single-transaction
标记来实现。
/path/to/sql/file.sql
的内容如下:
begin;
drop index this_index_:TSUFF;
commit;
begin;
create table new_table_:TSUFF (
greeting text not null default '');
commit;
begin;
insert into new_table_:TSUFF (greeting)
values ('Hello from table ' || :QTSUFF);
commit;
使用PG环境变量让脚本更简练
使用PG环境变量非常方便,例如用PGUSER
替代-U <user>
,用PGHOST
替代-h <host>
,用户可以通过修改环境变量来切换数据源。还可以通过Bash为这些环境变量提供默认值。
#!/bin/bash
set -euo pipefail
# Set thes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 override them,
# but they have safe defaults.
export PGHOST=${PGHOST-localhost}
export PGPORT=${PGPORT-5432}
export PGDATABASE=${PGDATABASE-my_database}
export PGUSER=${PGUSER-my_user}
export PGPASSWORD=${PGPASSWORD-my_password}
RUN_PSQL="psql -X --set AUTOCOMMIT=off --set ON_ERROR_STOP=on "
${RUN_PSQL} <<SQL
select blah_column
from blahs
where blah_column = 'foo';
rollback;
SQL
在单个事务中执行一系列SQL命令
你有一个写满SQL的脚本,希望将整个脚本作为单个事务执行。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最后忘记加一行COMMIT
。一种解决办法是使用—single-transaction
标记:
psql \
-X \
-U myuser \
-h myhost \
-f /path/to/sql/file.sql \
--echo-all \
--single-transaction \
--set AUTOCOMMIT=off \
--set ON_ERROR_STOP=on \
mydatabase
file.sql
的内容变为:
insert into foo (bar) values ('baz');
insert into yikes (mycol) values ('hello');
两条插入都会被包裹在同一对BEGIN/COMMIT
中。
让多行SQL语句更美观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RUN_ON_MYDB="psql -X -U myuser -h myhost --set ON_ERROR_STOP=on --set AUTOCOMMIT=off mydb"
$RUN_ON_MYDB <<SQL
drop schema if exists new_my_schema;
create table my_new_schema.my_new_table (like my_schema.my_table);
create table my_new_schema.my_new_table2 (like my_schema.my_table2);
commit;
SQL
# 使用'包围的界定符意味着HereDocument中的内容不会被Bash转义。
$RUN_ON_MYDB <<'SQL'
create index my_new_table_id_idx on my_new_schema.my_new_table(id);
create index my_new_table2_id_idx on my_new_schema.my_new_table2(id);
commit;
SQL
也可以使用Bash技巧,将多行语句赋值给变量,并稍后使用。
注意,Bash会自动清除多行输入中的换行符。实际上整个Here Document中的内容在传输时会重整为一行,你需要添加合适的分隔符,例如分号,来避免格式被搞乱。
CREATE_MY_TABLE_SQL=$(cat <<EOF
create table foo (
id bigint not null,
name text not null
);
EOF
)
$RUN_ON_MYDB <<SQL
$CREATE_MY_TABLE_SQL
commit;
SQL
如何将单个SELECT标量结果赋值给Bash变量
CURRENT_ID=$($PSQL -X -U $PROD_USER -h myhost -P t -P format=unaligned $PROD_DB -c "select max(id) from users")
let NEXT_ID=CURRENT_ID+1
echo "next user.id is $NEXT_ID"
echo "about to reset user id sequence on other database"
$PSQL -X -U $DEV_USER $DEV_DB -c "alter sequence user_ids restart with $NEXT_ID"
如何将单行结果赋给Bash变量
并且每个变量都以列名命名。
read username first_name last_name <<< $(psql \
-X \
-U myuser \
-h myhost \
-d mydb \
--single-transaction \
--set ON_ERROR_STOP=on \
--no-align \
-t \
--field-separator ' ' \
--quiet \
-c "select username,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users where id = 5489")
echo "username: $username, first_name: $first_name, last_name: $last_name"
也可以使用数组的方式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declare -a ROW=($(psql \
-X \
-h myhost \
-U myuser \
-c "select username,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users where id = 5489" \
--single-transaction \
--set AUTOCOMMIT=off \
--set ON_ERROR_STOP=on \
--no-align \
-t \
--field-separator ' ' \
--quiet \
mydb))
username=${ROW[0]}
first_name=${ROW[1]}
last_name=${ROW[2]}
echo "username: $username, first_name: $first_name, last_name: $last_name"
如何在Bash脚本中迭代查询结果集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PSQL=/usr/bin/psql
DB_USER=myuser
DB_HOST=myhost
DB_NAME=mydb
$PSQL \
-X \
-h $DB_HOST \
-U $DB_USER \
-c "select username, password,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users" \
--single-transaction \
--set AUTOCOMMIT=off \
--set ON_ERROR_STOP=on \
--no-align \
-t \
--field-separator ' ' \
--quiet \
-d $DB_NAME \
| while read username password first_name last_name ; do
echo "USER: $username $password $first_name $last_name"
done
也可以读进数组里: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PSQL=/usr/bin/psql
DB_USER=myuser
DB_HOST=myhost
DB_NAME=mydb
$PSQL \
-X \
-h $DB_HOST \
-U $DB_USER \
-c "select username, password,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users" \
--single-transaction \
--set AUTOCOMMIT=off \
--set ON_ERROR_STOP=on \
--no-align \
-t \
--field-separator ' ' \
--quiet \
$DB_NAME | while read -a Record ; do
username=${Record[0]}
password=${Record[1]}
first_name=${Record[2]}
last_name=${Record[3]}
echo "USER: $username $password $first_name $last_name"
done
如何使用状态表来控制多个PG任务
假设你有一份如此之大的工作,以至于你一次只想做一件事。 您决定一次可以完成一项任务,而这对数据库来说更容易,而不是执行一个长时间运行的查询。 您创建一个名为my_schema.items_to_process的表,其中包含要处理的每个项目的item_id,并且您将一列添加到名为done的items_to_process表中,该表默认为false。 然后,您可以使用脚本从items_to_process中获取每个未完成项目,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在items_to_process中将该项目更新为done = true。 一个bash脚本可以这样做: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PSQL="/u99/pgsql-9.1/bin/psql"
DNL_TABLE="items_to_process"
#DNL_TABLE="test"
FETCH_QUERY="select item_id from my_schema.${DNL_TABLE} where done is false limit 1"
process_item() {
local item_id=$1
local dt=$(date)
echo "[${dt}] processing item_id $item_id"
$PSQL -X -U myuser -h myhost -c "insert into my_schema.thingies select thingie_id, salutation, name, ddr from thingies where item_id = $item_id and salutation like 'Mr.%'" mydb
}
item_id=$($PSQL -X -U myuser -h myhost -P t -P format=unaligned -c "${FETCH_QUERY}" mydb)
dt=$(date)
while [ -n "$item_id" ]; do
process_item $item_id
echo "[${dt}] marking item_id $item_id as done..."
$PSQL -X -U myuser -h myhost -c "update my_schema.${DNL_TABLE} set done = true where item_id = $item_id" mydb
item_id=$($PSQL -X -U myuser -h myhost -P t -P format=unaligned -c "${FETCH_QUERY}" mydb)
dt=$(date)
done
跨数据库拷贝表
有很多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点,利用psql
的\copy
命令可能是最简单的方式。假设你有两个数据库olddb
与newdb
,有一张users
表需要从老库同步到新库。如何用一条命令实现:
psql \
-X \
-U user \
-h oldhost \
-d olddb \
-c "\\copy users to stdout" \
| \
psql \
-X \
-U user \
-h newhost \
-d newdb \
-c "\\copy users from stdin"
一个更困难的例子:假如你的表在老数据库中有三列:first_name
, middle_name
, last_name
。
但在新数据库中只有两列,first_name
,last_name
,则可以使用:
psql \
-X \
-U user \
-h oldhost \
-d olddb \
-c "\\copy (select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users) to stdout" \
| \
psql \
-X \
-U user \
-h newhost \
-d newdb \
-c "\\copy users from stdin"
获取表定义的方式
pg_dump \
-U db_user \
-h db_host \
-p 55432 \
--table my_table \
--schema-only my_db
将bytea列中的二进制数据导出到文件
注意bytea
列,在PostgreSQL 9.0 以上是使用十六进制表示的,带有一个恼人的前缀\x
,可以用substring
去除。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psql \
-P t \
-P format=unaligned \
-X \
-U myuser \
-h myhost \
-c "select substring(my_bytea_col::text from 3) from my_table where id = 12" \
mydb \
| xxd -r -p > dump.txt
将文件内容作为一个列的值插入
有两种思路完成这件事,第一种是在外部拼SQL,第二种是在脚本中作为变量。
CREATE TABLE sample(
filename INTEGER,
value JSON
);
psql <<SQL
\set content `cat ${filename}`
INSERT INTO sample VALUES(\'${filename}\',:'content')
SQL
显示特定数据库中特定表的统计信息
#!/usr/bin/env bash
set -euo pipefail
if [ -z "$1" ]; then
echo "Usage: $0 table [db]"
exit 1
fi
SCMTBL="$1"
SCHEMANAME="${SCMTBL%%.*}" # everything before the dot (or SCMTBL if there is no dot)
TABLENAME="${SCMTBL#*.}" # everything after the dot (or SCMTBL if there is no dot)
if [ "${SCHEMANAME}" = "${TABLENAME}" ]; then
SCHEMANAME="public"
fi
if [ -n "$2" ]; then
DB="$2"
else
DB="my_default_db"
fi
PSQL="psql -U my_default_user -h my_default_host -d $DB -x -c "
$PSQL "
select '-----------' as \"-------------\",
schemaname,
tablename,
attname,
null_frac,
avg_width,
n_distinct,
correlation,
most_common_vals,
most_common_freqs,
histogram_bounds
from pg_stats
where schemaname='$SCHEMANAME'
and tablename='$TABLENAME';
" | grep -v "\-\[ RECORD "
使用方式
./table-stats.sh myschema.mytable
对于public模式中的表
./table-stats.sh mytable
连接其他数据库
./table-stats.sh mytable myotherdb
将psql的默认输出转换为Markdown表格
alias pg2md=' sed '\''s/+/|/g'\'' | sed '\''s/^/|/'\'' | sed '\''s/$/|/'\'' | grep -v rows | grep -v '\''||'\'''
# Usage
psql -c 'SELECT * FROM pg_database' | pg2md
输出的结果贴到Markdown编辑器即可。
-
管道程序的退出状态放置在环境变量数组
PIPESTATUS
中 ↩︎
PostgreSQL例行维护
汽车需要上油,数据库也需要维护保养。
PG中的维护工作
对Pg而言,有三项比较重要的维护工作:备份、重整、清理
- 备份(backup):最重要的例行工作,生命线。
- 制作基础备份
- 归档增量WAL
- 重整(repack)
- 重整表与索引能消除其中的膨胀,节约空间,确保查询性能不会劣化。
- 清理(vacuum)
- 维护表与库的年龄,避免事务ID回卷故障。
- 更新统计数据,生成更好的执行计划。
- 回收死元组。节约空间,提高性能。
备份
备份可以使用pg_backrest
作为一条龙解决方案,但这里考虑使用脚本进行备份。
参考:pg-backup
重整
重整使用pg_repack
,PostgreSQL自带源里包含了pg_repack
参考:pg-repack
清理
虽然有AutoVacuum,但手动执行Vacuum仍然有帮助。检查数据库的年龄,当出现老化时及时上报。
参考:pg-vacuum
PgSQL备份恢复概览
备份是DBA的安身立命之本,有备份,就不用慌。
备份有三种形式:SQL转储,文件系统备份,连续归档
1. SQL转储
SQL 转储方法的思想是:
创建一个由SQL命令组成的文件,服务器能利用其中的SQL命令重建与转储时状态一样的数据库。
1.1 转储
工具pg_dump
、pg_dumpall
用于进行SQL转储。结果输出到stdout。
pg_dump dbname > filename
pg_dump dbname -f filename
pg_dump
是一个普通的PostgreSQL客户端应用。可以在任何可以访问该数据库的远端主机上进行备份工作。pg_dump
不会以任何特殊权限运行,必须要有你想备份的表的读权限,同时它也遵循同样的HBA机制。- 要备份整个数据库,几乎总是需要一个数据库超级用户。
- 该备份方式的重要优势是,它是跨版本、跨机器架构的备份方式。(最远回溯至7.0)
pg_dump
的备份是内部一致的,是转储开始时刻的数据库快照,转储期间的更新不被包括在内。pg_dump
不会阻塞其他数据库操作,但需要排它锁的命令除外(例如大多数 ALTER TABLE)
1.2 恢复
文本转储文件可由psql读取,从转储中恢复的常用命令是:
psql dbname < infile
-
这条命令不会创建数据库
dbname
,必须在执行psql前自己从template0
创建。例如,用命令createdb -T template0 dbname
。默认template1
和template0
是一样的,新创建的数据库默认以template1
为模板。CREATE DATABASE dbname TEMPLATE template0;
-
非文本文件转储可以使用pg_restore工具来恢复。
-
在开始恢复之前,转储库中对象的拥有者以及在其上被授予了权限的用户必须已经存在。如果它们不存在,那么恢复过程将无法将对象创建成具有原来的所属关系以及权限(有时候这就是你所需要的,但通常不是)。
-
恢复时遇到错误自动终止,则可以设置
ON_ERROR_STOP
变量来运行psql,遇到SQL错误后退出并返回状态3:
psql --set ON_ERROR_STOP=on dbname < infile
- 恢复时可以使用单个事务来保证要么完全正确恢复,要么完全回滚。使用
-1
或--single-transaction
- pg_dump和psql可以通过管道on-the-fly做转储与恢复
pg_dump -h host1 dbname | psql -h host2 dbname
1.3 全局转储
一些信息属于数据库集簇,而不是单个数据库的,例如角色、表空间。如果希望转储这些,可使用pg_dumpall
pg_dumpall > outfile
如果只想要全局的数据(角色与表空间),则可以使用-g, --globals-only
参数。
转储的结果可以使用psql恢复,通常将转储载入到一个空集簇中可以用postgres
作为数据库名
psql -f infile postgres
- 在恢复一个pg_dumpall转储时常常需要具有数据库超级用户访问权限,因为它需要恢复角色和表空间信息。
- 如果使用了表空间,请确保转储中的表空间路径适合于新的安装。
- pg_dumpall工作步骤是,先创建角色、表空间转储,再为每一个数据库做pg_dump。这意味着每个数据库自身是一致的,但是不同数据库的快照并不同步。
1.4 命令实践
准备环境,创建测试数据库
psql postgres -c "CREATE DATABASE testdb;"
psql postgres -c "CREATE ROLE test_user LOGIN;"
psql testdb -c "CREATE TABLE test_table(i INTEGER);"
psql testdb -c "INSERT INTO test_table SELECT generate_series(1,16);"
# dump到本地文件
pg_dump testdb -f testdb.sql
# dump并用xz压缩,-c指定从stdio接受,-d指定解压模式
pg_dump testdb | xz -cd > testdb.sql.xz
# dump,压缩,分割为1m的小块
pg_dump testdb | xz | split -b 1m - testdb.sql.xz
cat testdb.sql.xz* | xz -cd | psql # 恢复
# pg_dump 常用参数参考
-s --schema-only
-a --data-only
-t --table
-n --schema
-c --clean
-f --file
--inserts
--if-exists
-N --exclude-schema
-T --exclude-table
2. 文件系统转储
SQL 转储方法的思想是:拷贝数据目录的所有文件。为了得到一个可用的备份,所有备份文件都应当保持一致。
所以通常比而且为了得到一个可用的备份,所有备份文件都应当保持一致。
- 文件系统拷贝不做逻辑解析,只是简单拷贝文件。好处是执行快,省掉了逻辑解析和重建索引的时间,坏处是占用空间更大,而且只能用于整个数据库集簇的备份
-
最简单的方式:停机,直接拷贝数据目录的所有文件。
-
有办法通过文件系统(例如xfs)获得一致的冻结快照也可以不停机,但wal和数据目录必须是一致的。
-
可以通过制作pg_basebackup进行远程归档备份,可以不停机。
-
可以通过停机执行rsync的方式向远端增量同步数据变更。
3. PITR 连续归档与时间点恢复
Pg在运行中会不断产生WAL,WAL记录了操作日志,从某一个基础的全量备份开始回放后续的WAL,就可以恢复数据库到任意的时刻的状态。为了实现这样的功能,就需要配置WAL归档,将数据库生成的WAL不断保存起来。
WAL在逻辑上是一段无限的字节流。pg_lsn
类型(bigint)可以标记WAL中的位置,pg_lsn
代表一个WAL中的字节位置偏移量。但实践中WAL不是连续的一个文件,而被分割为每16MB一段。
WAL文件名是有规律的,而且归档时不允许更改。通常为24位十六进制数字,000000010000000000000003
,其中前面8位十六进制数字表示时间线,后面的16位表示16MB块的序号。即lsn >> 24
的值。
查看pg_lsn
时,例如0/84A8300
,只要去掉最后六位hex,就可以得到WAL文件序号的后面部分,这里,也就是8
,如果使用的是默认时间线1,那么对应的WAL文件就是000000010000000000000008
。
3.1 准备环境
# 目录:
# 使用/var/lib/pgsql/data 作为主库目录,使用/var/lib/pgsql/wal作为日志归档目录
# sudo mkdir /var/lib/pgsql &&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var/lib/pgsql/
pg_ctl stop -D /var/lib/pgsql/data
rm -rf /var/lib/pgsql/{data,wal} && mkdir -p /var/lib/pgsql/{data,wal}
# 初始化:
# 初始化主库并修改配置文件
pg_ctl -D /var/lib/pgsql/data init
# 配置文件
# 创建默认额外配置文件夹,并在postgresql.conf中配置include_dir
mkdir -p /var/lib/pgsql/data/conf.d
cat >> /var/lib/pgsql/data/postgresql.conf <<- 'EOF'
include_dir = 'conf.d'
EOF
3.2 配置自动归档命令
# 归档配置
# %p 代表 src wal path, %f 代表 filename
cat > /var/lib/pgsql/data/conf.d/archive.conf <<- 'EOF'
archive_mode = on
archive_command = 'conf.d/archive.sh %p %f'
EOF
# 归档脚本
cat > /var/lib/pgsql/data/conf.d/archive.sh <<- 'EOF'
test ! -f /var/lib/pgsql/wal/${2} && cp ${1} /var/lib/pgsql/wal/${2}
EOF
chmod a+x /var/lib/pgsql/data/conf.d/archive.sh
归档脚本可以简单到只是一个cp
,也可以非常复杂。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归档命令使用数据库用户
postgres
执行,最好放在0700的目录下面。 -
归档命令应当拒绝覆盖现有文件,出现覆盖时,返回一个错误代码。
-
归档命令可以通过reload配置更新。
-
处理归档失败时的情形
-
归档文件应当保留原有文件名。
-
WAL不会记录对配置文件的变更。
-
归档命令中:
%p
会替换为生成待归档WAL的路径,而%f
会替换为待归档WAL的文件名 -
归档脚本可以使用更复杂的逻辑,例如下面的归档命令,在归档目录中每天创建一个以日期YYYYMMDD命名的文件夹,在每天12点移除前一天的归档日志。每天的归档日志使用xz压缩存储。
wal_dir=/var/lib/pgsql/wal; [[ $(date +%H%M) == 1200 ]] && rm -rf ${wal_dir}/$(date -d"yesterday" +%Y%m%d); /bin/mkdir -p ${wal_dir}/$(date +%Y%m%d) && \ test ! -f ${wal_dir}/ && \ xz -c %p > ${wal_dir}/$(date +%Y%m%d)/%f.xz
-
归档也可以使用外部专用备份工具进行。例如
pgbackrest
与barman
等。
3.3 测试归档
# 启动数据库
pg_ctl -D /var/lib/pgsql/data start
# 确认配置
psql postgres -c "SELECT name,setting FROM pg_settings where name like '%archive%';"
在当前shell开启监视循环,不断查询WAL的位置,以及归档目录和pg_wal
中的文件变化
for((i=0;i<100;i++)) do
sleep 1 && \
ls /var/lib/pgsql/data/pg_wal && ls /var/lib/pgsql/data/pg_wal/archive_status/
psql postgres -c 'SELECT pg_current_wal_lsn() as current, pg_current_wal_insert_lsn() as insert, pg_current_wal_flush_lsn() as flush;'
done
在另一个Shell中创建一张测试表foobar
,包含单一的时间戳列,并引入负载,每秒写入一万条记录:
psql postgres -c 'CREATE TABLE foobar(ts TIMESTAMP);'
for((i=0;i<1000;i++)) do
sleep 1 && \
psql postgres -c 'INSERT INTO foobar SELECT now() FROM generate_series(1,10000)' && \
psql postgres -c 'SELECT pg_current_wal_lsn() as current, pg_current_wal_insert_lsn() as insert, pg_current_wal_flush_lsn() as flush;'
done
自然切换WAL
可以看到,当WAL LSN的位置超过16M(可以由后6个hex表示)之后,就会rotate到一个新的WAL文件,归档命令会将写完的WAL归档。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 archive_status
current | insert | flush
-----------+-----------+-----------
0/1FC2630 | 0/1FC2630 | 0/1FC2630
(1 row)
# rotate her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 archive_status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done
current | insert | flush
-----------+-----------+-----------
0/205F1B8 | 0/205F1B8 | 0/205F1B8
手工切换WAL
再开启一个Shell,执行pg_switch_wal
,强制写入一个新的WAL文件
psql postgres -c 'SELECT pg_switch_wal();'
可以看到,虽然位置才到32C1D68
,但立即就跳到了下一个16MB的边界点。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 archive_status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don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done
current | insert | flush
-----------+-----------+-----------
0/32C1D68 | 0/32C1D68 | 0/32C1D68
(1 row)
# switch her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 archive_status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don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don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done
current | insert | flush
-----------+-----------+-----------
0/4000000 | 0/4000028 | 0/4000000
(1 row)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 000000010000000000000004 archive_status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don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don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done
current | insert | flush
-----------+-----------+-----------
0/409CBA0 | 0/409CBA0 | 0/409CBA0
(1 row)
强制kill数据库
数据库因为故障异常关闭,重启之后,会从最近的检查点,也就是0/2FB0160
开始重放WAL。
[17:03:37] vonng@vonng-mac /var/lib/pgsql
$ ps axu | grep postgres | grep data | awk '{print $2}' | xargs kill -9
[17:06:31] vonng@vonng-mac /var/lib/pgsql
$ pg_ctl -D /var/lib/pgsql/data start
pg_ctl: another server might be running; trying to start server anyway
waiting for server to start....2018-01-25 17:07:27.063 CST [9762] LOG: listening on IPv6 address "::1", port 5432
2018-01-25 17:07:27.063 CST [9762] LOG: listening on IPv4 address "127.0.0.1", port 5432
2018-01-25 17:07:27.064 CST [9762] LOG: listening on Unix socket "/tmp/.s.PGSQL.5432"
2018-01-25 17:07:27.078 CST [9763] LOG: database system was interrupted; last known up at 2018-01-25 17:06:01 CST
2018-01-25 17:07:27.117 CST [9763] LOG: database system was not properly shut down; automatic recovery in progress
2018-01-25 17:07:27.120 CST [9763] LOG: redo starts at 0/2FB0160
2018-01-25 17:07:27.722 CST [9763] LOG: invalid record length at 0/49CBE78: wanted 24, got 0
2018-01-25 17:07:27.722 CST [9763] LOG: redo done at 0/49CBE50
2018-01-25 17:07:27.722 CST [9763] LOG: last completed transaction was at log time 2018-01-25 17:06:30.158602+08
2018-01-25 17:07:27.741 CST [9762] LOG: database system is ready to accept connections
done
server started
至此,WAL归档已经确认可以正常工作了。
3.4 制作基础备份
首先,查看当前WAL的位置:
$ psql postgres -c 'SELECT pg_current_wal_lsn() as current, pg_current_wal_insert_lsn() as insert, pg_current_wal_flush_lsn() as flush;'
current | insert | flush
-----------+-----------+-----------
0/49CBF20 | 0/49CBF20 | 0/49CBF20
使用pg_basebackup
制作基础备份
psql postgres -c 'SELECT now();'
pg_basebackup -Fp -Pv -Xs -c fast -D /var/lib/pgsql/bkup
# 常用选项
-D : 必选项,基础备份的位置。
-Fp : 备份格式: plain 普通文件 tar 归档文件
-Pv : -P 启用进度报告 -v 启用详细输出
-Xs : 在备份中包括备份期间产生的WAL日志 f:备份完后拉取 s:备份时流式传输
-c : fast 立即执行Checkpoint而不是均摊IO spread:均摊IO
-R : 设置recovery.conf
制作基础备份时,会立即创建一个检查点使得所有脏数据页落盘。
$ pg_basebackup -Fp -Pv -Xs -c fast -D /var/lib/pgsql/bkup
pg_basebackup: initiating base backup, waiting for checkpoint to complete
pg_basebackup: checkpoint completed
pg_basebackup: write-ahead log start point: 0/5000028 on timeline 1
pg_basebackup: starting background WAL receiver
45751/45751 kB (100%), 1/1 tablespace
pg_basebackup: write-ahead log end point: 0/50000F8
pg_basebackup: waiting for background process to finish streaming ...
pg_basebackup: base backup completed
3.5 使用备份
直接使用
最简单的使用方式,就是直接用pg_ctl
启动它。
当recovery.conf
不存在时,这样做会启动一个新的完整数据库实例,原原本本地保留了备份完成时的状态。数据库会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备份。而是以为自己上次没有正常关闭,应用pg_wal
目录中自带的WAL进行修复,正常重启。
基础的全量备份可能每天或每周备份一次,要想恢复到最新的时刻,需要和WAL归档配合使用。
使用WAL归档追赶进度
可以在备份中数据库下创建一个recovery.conf
文件,并指定restore_command
选项。这样的话,当使用pg_ctl
启动这个数据目录时,postgres会依次拉取所需的WAL,直到没有了为止。
cat >> /var/lib/pgsql/bkup/recovery.conf <<- 'EOF'
restore_command = 'cp /var/lib/pgsql/wal/%f %p'
EOF
继续在原始主库中执行负载,这时候WAL的进度已经到了0/9060CE0
,而制作备份的时候位置还在0/5000028
。
启动备份之后,可以发现,备份数据库自动从归档文件夹拉取了5~8号WAL并应用。
$ pg_ctl start -D /var/lib/pgsql/bkup -o '-p 5433'
waiting for server to start....2018-01-25 17:35:35.001 CST [10862] LOG: listening on IPv6 address "::1", port 5433
2018-01-25 17:35:35.001 CST [10862] LOG: listening on IPv4 address "127.0.0.1", port 5433
2018-01-25 17:35:35.002 CST [10862] LOG: listening on Unix socket "/tmp/.s.PGSQL.5433"
2018-01-25 17:35:35.016 CST [10863] LOG: database system was interrupted; last known up at 2018-01-25 17:21:15 CST
2018-01-25 17:35:35.051 CST [10863] LOG: starting archive recovery
2018-01-25 17:35:35.063 CST [10863]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5" from archive
2018-01-25 17:35:35.069 CST [10863] LOG: redo starts at 0/5000028
2018-01-25 17:35:35.069 CST [10863] LOG: consistent recovery state reached at 0/50000F8
2018-01-25 17:35:35.070 CST [10862] LOG: database system is ready to accept read only connections
done
server started
2018-01-25 17:35:35.081 CST [10863]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6" from archive
$ 2018-01-25 17:35:35.924 CST [10863]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7" from archive
2018-01-25 17:35:36.783 CST [10863]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8" from archive
cp: /var/lib/pgsql/wal/000000010000000000000009: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018-01-25 17:35:37.604 CST [10863] LOG: redo done at 0/8FFFF90
2018-01-25 17:35:37.604 CST [10863] LOG: last completed transaction was at log time 2018-01-25 17:30:39.107943+08
2018-01-25 17:35:37.614 CST [10863]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8" from archive
cp: /var/lib/pgsql/wal/00000002.history: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018-01-25 17:35:37.629 CST [10863] LOG: selected new timeline ID: 2
cp: /var/lib/pgsql/wal/00000001.history: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018-01-25 17:35:37.678 CST [10863] LOG: archive recovery complete
2018-01-25 17:35:37.783 CST [10862] LOG: database system is ready to accept connections
但是使用WAL归档的方式来恢复也有问题,例如查询主库与备库最新的数据记录,发现时间戳差了一秒。也就是说,主库还没有写完的WAL并没有被归档,因此也没有应用。
[17:37:22] vonng@vonng-mac /var/lib/pgsql
$ psql postgres -c 'SELECT max(ts) FROM foobar;'
max
----------------------------
2018-01-25 17:30:40.159684
(1 row)
[17:37:42] vonng@vonng-mac /var/lib/pgsql
$ psql postgres -p 5433 -c 'SELECT max(ts) FROM foobar;'
max
----------------------------
2018-01-25 17:30:39.097167
(1 row)
通常archive_command, restore_command
主要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恢复,比如主库从库都挂了。因为还没有归档
3.6 指定进度
默认情况下,恢复将会一直恢复到 WAL 日志的末尾。下面的参数可以被用来指定一个更早的停止点。recovery_target
、recovery_target_name
、recovery_target_time
和recovery_target_xid
四个选项中最多只能使用一个,如果在配置文件中使用了多个,将使用最后一个。
上面四个恢复目标中,常用的是 recovery_target_time
,用于指明将系统恢复到什么时间。
另外几个常用的选项包括:
recovery_target_inclusive
(boolean
) :是否包括目标点,默认为truerecovery_target_timeline
(string
): 指定恢复到一个特定的时间线中。recovery_target_action
(enum
):指定在达到恢复目标时服务器应该立刻采取的动作。pause
: 暂停恢复,默认选项,可通过pg_wal_replay_resume
恢复。shutdown
: 自动关闭。promote
: 开始接受连接
例如在2018-01-25 18:51:20
创建了一个备份
$ psql postgres -c 'SELECT now();'
now
------------------------------
2018-01-25 18:51:20.34732+08
(1 row)
[18:51:20] vonng@vonng-mac ~
$ pg_basebackup -Fp -Pv -Xs -c fast -D /var/lib/pgsql/bkup
pg_basebackup: initiating base backup, waiting for checkpoint to complete
pg_basebackup: checkpoint completed
pg_basebackup: write-ahead log start point: 0/3000028 on timeline 1
pg_basebackup: starting background WAL receiver
33007/33007 kB (100%), 1/1 tablespace
pg_basebackup: write-ahead log end point: 0/30000F8
pg_basebackup: waiting for background process to finish streaming ...
pg_basebackup: base backup completed
之后运行了两分钟,到了2018-01-25 18:53:05
我们发现有几条脏数据,于是从备份开始恢复,希望恢复到脏数据出现前一分钟的状态,例如2018-01-25 18:52
可以这样配置
cat >> /var/lib/pgsql/bkup/recovery.conf <<- 'EOF'
restore_command = 'cp /var/lib/pgsql/wal/%f %p'
recovery_target_time = '2018-01-25 18:52:30'
recovery_target_action = 'promote'
EOF
当新的数据库实例完成恢复之后,可以看到它的状态确实回到了 18:52分,这正是我们期望的。
$ pg_ctl -D /var/lib/pgsql/bkup -o '-p 5433' start
waiting for server to start....2018-01-25 18:56:24.147 CST [13120] LOG: listening on IPv6 address "::1", port 5433
2018-01-25 18:56:24.147 CST [13120] LOG: listening on IPv4 address "127.0.0.1", port 5433
2018-01-25 18:56:24.148 CST [13120] LOG: listening on Unix socket "/tmp/.s.PGSQL.5433"
2018-01-25 18:56:24.162 CST [13121] LOG: database system was interrupted; last known up at 2018-01-25 18:51:22 CST
2018-01-25 18:56:24.197 CST [13121] LOG: starting point-in-time recovery to 2018-01-25 18:52:30+08
2018-01-25 18:56:24.210 CST [13121]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 from archive
2018-01-25 18:56:24.215 CST [13121] LOG: redo starts at 0/3000028
2018-01-25 18:56:24.215 CST [13121] LOG: consistent recovery state reached at 0/30000F8
2018-01-25 18:56:24.216 CST [13120] LOG: database system is ready to accept read only connections
done
server started
2018-01-25 18:56:24.228 CST [13121]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4" from archive
$ 2018-01-25 18:56:25.034 CST [13121]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5" from archive
2018-01-25 18:56:25.853 CST [13121] LOG: restored log file "000000010000000000000006" from archive
2018-01-25 18:56:26.235 CST [13121] LOG: recovery stopping before commit of transaction 649, time 2018-01-25 18:52:30.492371+08
2018-01-25 18:56:26.235 CST [13121] LOG: redo done at 0/67CFD40
2018-01-25 18:56:26.235 CST [13121] LOG: last completed transaction was at log time 2018-01-25 18:52:29.425596+08
cp: /var/lib/pgsql/wal/00000002.history: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018-01-25 18:56:26.240 CST [13121] LOG: selected new timeline ID: 2
cp: /var/lib/pgsql/wal/00000001.history: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018-01-25 18:56:26.293 CST [13121] LOG: archive recovery complete
2018-01-25 18:56:26.401 CST [13120] LOG: database system is ready to accept connections
$
# query new server ,确实回到了18:52分
$ psql postgres -p 5433 -c 'SELECT max(ts) FROM foobar;'
max
----------------------------
2018-01-25 18:52:29.413911
(1 row)
3.7 时间线
每当归档文件恢复完成后,也就是服务器可以开始接受新的查询,写新的WAL的时候。会创建一个新的时间线用来区别新生成的WAL记录。WAL文件名由时间线和日志序号组成,因此新的时间线WAL不会覆盖老时间线的WAL。时间线主要用来解决复杂的恢复操作冲突,例如试想一个场景:刚才恢复到18:52分之后,新的服务器开始不断接受请求:
psql postgres -c 'CREATE TABLE foobar(ts TIMESTAMP);'
for((i=0;i<1000;i++)) do
sleep 1 && \
psql -p 5433 postgres -c 'INSERT INTO foobar SELECT now() FROM generate_series(1,10000)' && \
psql -p 5433 postgres -c 'SELECT pg_current_wal_lsn() as current, pg_current_wal_insert_lsn() as insert, pg_current_wal_flush_lsn() as flush;'
done
可以看到,WAL归档目录中出现了两个6
号WAL段文件,如果没有前面的时间线作为区分,WAL就会被覆盖。
$ ls -alh wal
total 262160
drwxr-xr-x 12 vonng wheel 384B Jan 25 18:59 .
drwxr-xr-x 6 vonng wheel 192B Jan 25 18:51 ..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1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2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
-rw------- 1 vonng wheel 302B Jan 25 18:5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3.00000028.backup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1 000000010000000000000004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2 000000010000000000000005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2 000000010000000000000006
-rw------- 1 vonng wheel 50B Jan 25 18:56 00000002.history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8 000000020000000000000006
-rw------- 1 vonng wheel 16M Jan 25 18:59 000000020000000000000007
假设完成恢复之后又反悔了,则可以用基础备份通过指定recovery_target_timeline = '1'
再次恢复回第一次运行到18:53 时的状态。
3.8 其他注意事项
- 在Pg 10之前,哈希索引上的操作不会被记录在WAL中,需要在Slave上手工REINDEX。
- 不要在创建基础备份的时候修改任何模板数据库
- 注意表空间会严格按照字面值记录其路径,如果使用了表空间,恢复时要非常小心。
4. 制作备机
通过主从(master-slave),可以同时提高可用性与可靠性。
- 主从读写分离提高性能:写请求落在Master上,通过WAL流复制传输到从库上,从库接受读请求。
- 通过备份提高可靠性:当一台服务器故障时,可以立即由另一台顶上(promote slave or & make new slave)
通常主从、副本、备机这些属于高可用的话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备机也是备份的一种。
创建目录
sudo mkdir /var/lib/pgsql &&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var/lib/pgsql/
mkdir -p /var/lib/pgsql/master /var/lib/pgsql/slave /var/lib/pgsql/wal
制作主库
pg_ctl -D /var/lib/pgsql/master init && pg_ctl -D /var/lib/pgsql/master start
创建用户
创建备库需要一个具有REPLICATION
权限的用户,这里在Master中创建replication
用户
psql postgres -c 'CREATE USER replication REPLICATION;'
为了创建从库,需要一个具有REPLICATION
权限的用户,并在pg_hba
中允许访问,10中默认允许:
local replication all trust
host replication all 127.0.0.1/32 trust
制作备库
通过pg_basebackup
创建一个slave实例。实际上是连接到Master实例,并复制一份数据目录到本地。
pg_basebackup -Fp -Pv -R -c fast -U replication -h localhost -D /var/lib/pgsql/slave
这里的关键是通过-R
选项,在备份的制作过程中自动将主机的连接信息填入recovery.conf
,这样使用pg_ctl
启动时,数据库会意识到自己是备机,并从主机自动拉取WAL追赶进度。
启动从库
pg_ctl -D /var/lib/pgsql/slave -o "-p 5433" start
从库与主库的唯一区别在于,数据目录中多了一个recovery.conf
文件。这个文件不仅仅可以用于标识从库的身份,而且在故障恢复时也需要用到。对于pg_basebackup
构造的从库,它默认包含两个参数:
standby_mode = 'on'
primary_conninfo = 'user=replication passfile=''/Users/vonng/.pgpass'' host=localhost port=5432 sslmode=prefer sslcompression=1 krbsrvname=postgres target_session_attrs=any'
standby_mode
指明是否将PostgreSQL作为从库启动。
在备份时,standby_mode
默认关闭,这样当所有的WAL拉取完毕后,就完成恢复,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如果打开,那么数据库会意识到自己是备机,那么即使到达WAL末尾也不会停止,它会持续拉取主库的WAL,追赶主库的进度。
拉取WAL有两种办法,通过primary_conninfo
流式复制拉取(9.0后的新特性,推荐,默认),或者通过restore_command
来手工指明WAL的获取方式(老办法,恢复时使用)。
查看状态
主库的所有从库可以通过系统视图pg_stat_replication
查阅:
$ psql postgres -tzxc 'SELECT * FROM pg_stat_replication;'
pid | 1947
usesysid | 16384
usename | replication
application_name | walreceiver
client_addr | ::1
client_hostname |
client_port | 54124
backend_start | 2018-01-25 13:24:57.029203+08
backend_xmin |
state | streaming
sent_lsn | 0/5017F88
write_lsn | 0/5017F88
flush_lsn | 0/5017F88
replay_lsn | 0/5017F88
write_lag |
flush_lag |
replay_lag |
sync_priority | 0
sync_state | async
检查主库和备库的状态可以使用函数pg_is_in_recovery
,备库会处于恢复状态:
$ psql postgres -Atzc 'SELECT pg_is_in_recovery()' && \
psql postgres -p 5433 -Atzc 'SELECT pg_is_in_recovery()'
f
t
在主库中建表,从库也能看到。
psql postgres -c 'CREATE TABLE foobar(i INTEGER);' && psql postgres -p 5433 -c '\d'
在主库中插入数据,从库也能看到
psql postgres -c 'INSERT INTO foobar VALUES (1);' && \
psql postgres -p 5433 -c 'SELECT * FROM foobar;'
现在主备已经配置就绪
PgBackRest2中文文档
pgBackRest主页:http://pgbackrest.org
pgBackRest Github主页:https://github.com/pgbackrest/pgbackrest
前言
pgBackRest旨在提供一个简单可靠,容易纵向扩展的PostgreSQL备份恢复系统。
pgBackRest并不依赖像tar和rsync这样的传统备份工具,而在内部实现所有备份功能,并使用自定义协议来与远程系统进行通信。 消除对tar和rsync的依赖可以更好地解决特定于数据库的备份问题。 自定义远程协议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并限制执行备份所需的连接类型,从而提高安全性。
pgBackRest v2.01是目前的稳定版本。 发行说明位在发行页面上。
pgBackRest旨在成为一个简单,可靠的备份和恢复系统,可以无缝扩展到最大的数据库和工作负载。
pgBackRest不依赖像tar和rsync这样的传统备份工具,而是在内部实现所有备份功能,并使用自定义协议与远程系统进行通信。消除对tar和rsync的依赖可以更好地解决针对数据库的备份挑战。自定义远程协议允许更大的灵活性,并限制执行备份所需的连接类型,从而提高安全性。
pgBackRest v2.01是当前的稳定版本。发行说明位于发行版页面上。
只有在EOL之前,pgBackRest v1才会收到修复错误。v1的文档可以在这里找到。
0. 特性
-
并行备份和恢复
压缩通常是备份操作的瓶颈,但即使是现在已经很普及的多核服务器,大多数数据库备份解决方案仍然是单进程的。 pgBackRest通过并行处理解决了压缩瓶颈问题。利用多个核心进行压缩,即使在1Gb/s的链路上,也可以实现1TB /小时的原生吞吐量。更多的核心和更大的带宽将带来更高的吞吐量。
-
本地或远程操作
自定义协议允许pgBackRest以最少的配置通过SSH进行本地或远程备份,恢复和归档。通过协议层也提供了查询PostgreSQL的接口,从而不需要对PostgreSQL进行远程访问,从而增强了安全性。
-
全量备份与增量备份
支持全量备份,增量备份,以及差异备份。 pgBackRest不会受到rsync的时间分辨问题的影响,使得差异备份和增量备份完全安全。
-
备份轮换和归档过期
可以为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设置保留策略,以创建覆盖任何时间范围的备份。 WAL归档可以设置为为所有的备份或仅最近的备份保留。在后一种情况下,在归档过程中会自动保证更老备份的一致性。
-
备份完整性
每个文件在备份时都会计算校验和,并在还原过程中重新检查。完成文件复制后,备份会等待所有必须的WAL段进入存储库。存储库中的备份以与标准PostgreSQL集群(包括表空间)相同的格式存储。如果禁用压缩并启用硬链接,则可以在存储库中快照备份,并直接在快照上创建PostgreSQL集群。这对于以传统方式恢复很耗时的TB级数据库是有利的。所有操作都使用文件和目录级别fsync来确保持久性。
-
页面校验和
PostgreSQL从9.3开始支持页面级校验和。如果启用页面校验和,pgBackRest将验证在备份过程中复制的每个文件的校验和。所有页面校验和在完整备份过程中均得到验证,在差异备份和增量备份过程中验证了已更改文件中的校验和。 验证失败不会停止备份过程,但会向控制台和文件日志输出具体的哪些页面验证失败的详细警告。
此功能允许在包含有效数据副本的备份已过期之前及早检测到页级损坏。
-
备份恢复
中止的备份可以从停止点恢复。已经复制的文件将与清单中的校验和进行比较,以确保完整性。由于此操作可以完全在备份服务器上进行,因此减少了数据库服务器上的负载,并节省了时间,因为校验和计算比压缩和重新传输数据要快。
-
流压缩和校验和
无论存储库位于本地还是远程,压缩和校验和计算均在流中执行,而文件正在复制到存储库。 如果存储库位于备份服务器上,则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执行压缩,并以压缩格式传输文件,并将其存储在备份服务器上。当禁用压缩时,利用较低级别的压缩来有效使用可用带宽,同时将CPU成本降至最低。
-
增量恢复
清单包含备份中每个文件的校验和,以便在还原过程中可以使用这些校验和来加快处理速度。在增量恢复时,备份中不存在的任何文件将首先被删除,然后对其余文件执行校验和。与备份相匹配的文件将保留在原位,其余文件将照常恢复。并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恢复时间大幅减少。
-
并行WAL归档
包括专用的命令将WAL推送到归档并从归档中检索WAL。push命令会自动检测多次推送的WAL段,并在段相同时自动解除重复,否则会引发错误。 push和get命令都通过比较PostgreSQL版本和系统标识符来确保数据库和存储库匹配。这排除了错误配置WAL归档位置的可能性。 异步归档允许将传输转移到另一个并行压缩WAL段的进程,以实现最大的吞吐量。对于写入量非常高的数据库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关键功能。
-
表空间和链接支持
完全支持表空间,并且还原表空间可以重映射到任何位置。也可以使用一个对开发恢复有用的命令将所有的表空间重新映射到一个位置。
-
Amazon S3支持
pgBackRest存储库可以存储在Amazon S3上,以实现几乎无限的容量和保留。
-
加密
pgBackRest可以对存储库进行加密,以保护无论存储在何处的备份。
-
与PostgreSQL兼容> = 8.3
pgBackRest包含了对8.3以下版本的支持,因为旧版本的PostgreSQL仍然是经常使用的。
1. 简介
本用户指南旨在从头到尾按顺序进行,每一节依赖上一节。例如“备份”部分依赖“快速入门”部分中执行的设置。
尽管这些例子是针对Debian / Ubuntu和PostgreSQL 9.4的,但是将这个指南应用到任何Unix发行版和PostgreSQL版本上应该相当容易。请注意,由于Perl代码中的64位操作,目前只支持64位发行版。唯一的特定于操作系统的命令是创建,启动,停止和删除PostgreSQL集群的命令。尽管安装Perl库和可执行文件的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任何Unix系统上的pgBackRest命令都是相同的。
PostgreSQL的配置信息和文档可以在PostgreSQL手册中找到。
本用户指南采用了一些新颖的方法来记录。从XML源生成文档时,每个命令都在虚拟机上运行。这意味着您可以高度自信地确保命令按照所呈现的顺序正确工作。捕获输出并在适当的时候显示在命令之下。如果输出不包括,那是因为它被认为是不相关的或者被认为是从叙述中分心的。
所有的命令都是作为非特权用户运行的,它对root用户和postgres用户都具有sudo权限。也可以直接以各自的用户身份运行这些命令而不用修改,在这种情况下,sudo命令可以被剥离。
2. 概念
2.1 备份
备份是数据库集群的一致副本,可以从硬件故障中恢复,执行时间点恢复或启动新的备用数据库。
-
全量备份(Full Backup)
pgBackRest将数据库集簇的全部文件复制到备份服务器。数据库集簇的第一个备份总是全量备份。
pgBackRest总能从全量备份直接恢复。全量备份的一致性不依赖任何外部文件。
-
差异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pgBackRest仅复制自上次全量备份以来,内容发生变更的数据库群集文件。恢复时,pgBackRest拷贝差异备份中的所有文件,以及之前一次全量备份中所有未发生变更的文件。差异备份的优点是它比全量备份需要更少的硬盘空间,缺点是差异备份的恢复依赖上一次全量备份的有效性。
-
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pgBackRest仅复制自上次备份(可能是另一个增量备份,差异备份或完全备份)以来发生更改的数据库群集文件。由于增量备份只包含自上次备份以来更改的那些文件,因此它们通常远远小于完全备份或差异备份。与差异备份一样,增量备份依赖于其他备份才能有效恢复增量备份。由于增量备份只包含自上次备份以来的文件,所有之前的增量备份都恢复到以前的差异,先前的差异备份和先前的完整备份必须全部有效才能执行增量备份的恢复。如果不存在差异备份,则以前的所有增量备份将恢复到之前的完整备份(必须存在),而完全备份本身必须有效才能恢复增量备份。
2.2 还原
还原是将备份复制到将作为实时数据库集群启动的系统的行为。还原需要备份文件和一个或多个WAL段才能正常工作。
2.3 WAL
WAL是PostgreSQL用来确保没有提交的更改丢失的机制。将事务顺序写入WAL,并且在将这些写入刷新到磁盘时认为事务被提交。之后,后台进程将更改写入主数据库集群文件(也称为堆)。在发生崩溃的情况下,重播WAL以使数据库保持一致。
WAL在概念上是无限的,但在实践中被分解成单独的16MB文件称为段。 WAL段按照命名约定0000000100000A1E000000FE
,其中前8个十六进制数字表示时间线,接下来的16个数字是逻辑序列号(LSN)。
2.4 加密
加密是将数据转换为无法识别的格式的过程,除非提供了适当的密码(也称为密码短语)。
pgBackRest将根据用户提供的密码加密存储库,从而防止未经授权访问存储库中的数据。
3. 安装
short version
# cent-os
sudo yum install -y pgbackrest
# ubuntu
sudo apt-get install libdbd-pg-perl libio-socket-ssl-perl libxml-libxml-perl
verbose version
创建一个名为db-primary的新主机来包含演示群集并运行pgBackRest示例。 如果已经安装了pgBackRest,最好确保没有安装先前的副本。取决于pgBackRest的版本可能已经安装在几个不同的位置。以下命令将删除所有先前版本的pgBackRest。
- db-primary⇒删除以前的pgBackRest安装
sudo rm -f /usr/bin/pgbackrest
sudo rm -f /usr/bin/pg_backrest
sudo rm -rf /usr/lib/perl5/BackRest
sudo rm -rf /usr/share/perl5/BackRest
sudo rm -rf /usr/lib/perl5/pgBackRest
sudo rm -rf /usr/share/perl5/pgBackRest
pgBackRest是用Perl编写的,默认包含在Debian/Ubuntu中。一些额外的模块也必须安装,但是它们可以作为标准包使用。
- db-primary⇒安装必需的Perl软件包
# cent-os
sudo yum install -y pgbackrest
# ubuntu
sudo apt-get install libdbd-pg-perl libio-socket-ssl-perl libxml-libxml-perl
适用于pgBackRest的Debian / Ubuntu软件包位于apt.postgresql.org。如果没有为您的发行版/版本提供,则可以轻松下载源代码并手动安装。
- db-primary⇒下载pgBackRest的2.01版本
sudo wget -q -O- \
https://github.com/pgbackrest/pgbackrest/archive/release/2.01.tar.gz | \
sudo tar zx -C /root
# or without sudo
wget -q -O - https://github.com/pgbackrest/pgbackrest/archive/release/2.01.tar.gz | tar zx -C /tmp
- db-primary⇒安装pgBackRest
sudo cp -r /root/pgbackrest-release-2.01/lib/pgBackRest \
/usr/share/perl5
sudo find /usr/share/perl5/pgBackRest -type f -exec chmod 644 {} +
sudo find /usr/share/perl5/pgBackRest -type d -exec chmod 755 {} +
sudo mkdir -m 770 /var/log/pgbackrest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var/log/pgbackrest
sudo touch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hmod 640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p -r /root/pgbackrest-release-1.27/lib/pgBackRest \
/usr/share/perl5
sudo find /usr/share/perl5/pgBackRest -type f -exec chmod 644 {} +
sudo find /usr/share/perl5/pgBackRest -type d -exec chmod 755 {} +
sudo cp /root/pgbackrest-release-1.27/bin/pgbackrest /usr/bin/pgbackrest
sudo chmod 755 /usr/bin/pgbackrest
sudo mkdir -m 770 /var/log/pgbackrest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var/log/pgbackrest
sudo touch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hmod 640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etc/pgbackrest.conf
pgBackRest包含一个可选的伴随C库,可以增强性能并启用checksum-page
选项和加密。预构建的软件包通常比手动构建C库更好,但为了完整性,下面给出了所需的步骤。根据分布情况,可能需要一些软件包,这里不一一列举。
- db-primary⇒构建并安装C库
sudo sh -c 'cd /root/pgbackrest-release-2.01/libc && \
perl Makefile.PL INSTALLMAN1DIR=none INSTALLMAN3DIR=none'
sudo make -C /root/pgbackrest-release-2.01/libc test
sudo make -C /root/pgbackrest-release-2.01/libc install
现在pgBackRest应该正确安装了,但最好检查一下。如果任何依赖关系被遗漏,那么当你从命令行运行pgBackRest的时候你会得到一个错误。
- db-primary⇒确保安装正常
sudo -u postgres pgbackrest
pgBackRest 1.27 - General help
Usage:
pgbackrest [options] [command]
Commands:
archive-get Get a WAL segment from the archive.
archive-push Push a WAL segment to the archive.
backup Backup a database cluster.
check Check the configuration.
expire Expire backups that exceed retention.
help Get help.
info Retrieve information about backups.
restore Restore a database cluster.
stanza-create Create the required stanza data.
stanza-upgrade Upgrade a stanza.
start Allow pgBackRest processes to run.
stop Stop pgBackRest processes from running.
version Get version.
Use 'pgbackrest help [command]' for more information.
mac version
在MacOS上安装可以按照之前的手动安装教程,参考文章:https://hunleyd.github.io/posts/pgBackRest-2.07-and-macOS-Mojave/
# 注意如果需要从终端访问代理,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alias proxy='export all_proxy=socks5://127.0.0.1:1080'
alias unproxy='unset all_proxy'
# 安装 homebrew & wget
/usr/bin/ruby -e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master/install)"
brew install wget
# install perl DB driver: Pg
perl -MCPAN -e 'install Bundle::DBI'
perl -MCPAN -e 'install Bundle::DBD::Pg'
perl -MCPAN -e 'install IO::Socket::SSL'
perl -MCPAN -e 'install XML::LibXML'
# Download and unzip
wget https://github.com/pgbackrest/pgbackrest/archive/release/2.07.tar.gz
# Copy to Perls lib
sudo cp -r ~/Downloads/pgbackrest-release-1.27/lib/pgBackRest /Library/Perl/5.18
sudo find /Library/Perl/5.18/pgBackRest -type f -exec chmod 644 {} +
sudo find /Library/Perl/5.18/pgBackRest -type d -exec chmod 755 {} +
# Copy binary to your path
sudo cp ~/Downloads/pgbackrest-release-1.27/bin/pgbackrest /usr/local/bin/
sudo chmod 755 /usr/local/bin/pgbackrest
# Make log dir & conf file. maybe you will change vonng to postgres
sudo mkdir -m 770 /var/log/pgbackrest && sudo touch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hmod 640 /etc/pgbackrest.conf
sudo chown vonng /etc/pgbackrest.conf /var/log/pgbackrest
# Uninstall
# sudo rm -rf /usr/local/bin/pgbackrest /Library/Perl/5.18/pgBackRest /var/log/pgbackrest /etc/pgbackrest.conf
4. 快速入门
4.1 搭建测试数据库集群
创建示例群集是可选的,但强烈建议试一遍,尤其对于新用户,因为用户指南中的示例命令引用了示例群集。 示例假定演示群集正在默认端口(即5432)上运行。直到后面的部分才会启动群集,因为还有一些配置要做。
- db-primary⇒创建演示群集
# create database cluster
pg_ctl init -D /var/lib/pgsql/data
# change listen address to *
sed -ie "s/^#listen_addresses = 'localhost'/listen_addresses = '*'/g" /var/lib/pgsql/data/postgresql.conf
# change log prefix
sed -ie "s/^#log_line_prefix = '%m [%p] '/log_line_prefix = ''/g" /var/lib/pgsql/data/postgresql.conf
默认情况下PostgreSQL只接受本地连接。本示例需要来自其他服务器的连接,将listen_addresses配置为在所有端口上侦听。如果有安全性要求,这样做可能是不合适的。
出于演示目的,log_line_prefix设置将被最低限度地配置。这使日志输出尽可能简短,以更好地说明重要的信息。
4.2 配置集群的备份单元(Stanza)
一个备份单元是指 一组关于PostgreSQL数据库集簇的配置,它定义了数据库的位置,如何备份,归档选项等。大多数数据库服务器只有一个Postgres数据库集簇,因此只有一个备份单元,而备份服务器则对每一个需要备份的数据库集簇都有一个备份单元。
在主群集之后命名该节是诱人的,但是更好的名称描述群集中包含的数据库。由于节名称将用于主节点名称和所有副本,因此选择描述群集实际功能(例如app或dw)的名称(而不是本地群集名称(如main或prod))会更合适。
“Demo”这个名字可以准确地描述这个数据库集簇的目的,所以这里就这么用了。
pgBackRest
需要知道PostgreSQL集簇的数据目录所在的位置。备份的时候PostgreSQL可以使用该目录,但恢复的时候PostgreSQL必须停机。备份期,提供给pgBackRest的值将与PostgreSQL运行的路径比较,如果它们不相等则备份将报错。确保db-path
与postgresql.conf
中的data_directory
完全相同。
默认情况下,Debian / Ubuntu在/ var / lib / postgresql / [版本] / [集群]中存储集群,因此很容易确定数据目录的正确路径。
在创建/etc/pgbackrest.conf
文件时,数据库所有者(通常是postgres)必须被授予读取权限。
- db-primary:
/etc/pgbackrest.conf
⇒配置PostgreSQL集群数据目录
[demo]
db-path=/var/lib/pgsql/data
pgBackRest配置文件遵循Windows INI约定。部分用括号中的文字表示,每个部分包含键/值对。以#
开始的行被忽略,可以用作注释。
4.3 创建存储库
存储库是pgBackRest存储备份和归档WAL段的地方。
新备份很难提前估计需要多少空间。最好的办法是做一些备份,然后记录不同类型备份的大小(full / incr / diff),并测量每天产生的WAL数量。这将给你一个大致需要多少空间的概念。当然随着数据库的发展,需求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对于这个演示,存储库将被存储在与PostgreSQL服务器相同的主机上。这是最简单的配置,在使用传统备份软件备份数据库主机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 db-primary⇒创建pgBackRest存储库
sudo mkdir /var/lib/pgbackrest
sudo chmod 750 /var/lib/pgbackrest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var/lib/pgbackrest
存储库路径必须配置,以便pgBackRest知道在哪里找到它。
- db-primary:
/etc/pgbackrest.conf
⇒配置pgBackRest存储库路径
[demo]
db-path=/var/lib/postgresql/9.4/demo
[global]
repo-path=/var/lib/pgbackrest
4.4 配置归档
备份正在运行的PostgreSQL集群需要启用WAL归档。请注意,即使没有对群集进行明确写入,在备份过程中也会创建至少一个WAL段。
- db-primary:
/var/lib/pgsql/data/postgresql.conf
⇒ 配置存档设置
archive_command = 'pgbackrest --stanza=demo archive-push %p'
archive_mode = on
listen_addresses = '*'
log_line_prefix = ''
max_wal_senders = 3
wal_level = hot_standby
wal_level设置必须至少设置为archive
,但hot_standby
和logical
也适用于备份。 在PostgreSQL 10中,相应的wal_level是replica
。将wal_level设置为hot_standy并增加max_wal_senders是一个好主意,即使您当前没有运行热备用数据库也是一个好主意,因为这样可以在不重新启动主群集的情况下添加它们。在进行这些更改之后和执行备份之前,必须重新启动PostgreSQL群集。
4.5 保留配置(retention)
pgBackRest会根据保留配置对备份进行过期处理。
- db-primary:
/etc/pgbackrest.conf
⇒ 配置为保留两个全量备份
[demo]
db-path=/var/lib/postgresql/9.4/demo
[global]
repo-path=/var/lib/pgbackrest
retention-full=2
更多关于保留的信息可以在Retention
一节找到。
4.6 配置存储库加密
该节创建命令必须在仓库位于初始化节的主机上运行。建议的检查命令后运行节创建,确保归档和备份的配置是否正确。
- db-primary:
/etc/pgbackrest.conf
⇒ 配置pgBackRest存储库加密
[demo]
db-path=/var/lib/postgresql/9.4/demo
[global]
repo-cipher-pass=zWaf6XtpjIVZC5444yXB+cgFDFl7MxGlgkZSaoPvTGirhPygu4jOKOXf9LO4vjfO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path=/var/lib/pgbackrest
retention-full=2
一旦存储库(repository)配置完成且备份单元创建并检查完毕,存储库加密设置便不能更改。
4.7 创建存储单元
stanza-create
命令必须在仓库位于初始化节的主机上运行。建议在stanza-create
命令之后运行check
命令,确保归档和备份的配置是否正确。
- db-primary ⇒ 创建存储单元并检查配置
postgres$ pgbackrest --stanza=demo --log-level-console=info stanza-create
P00 INFO: stanza-create command begin 1.27: --db1-path=/var/lib/postgresql/9.4/demo --log-level-console=info --no-log-timestamp --repo-cipher-pass=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path=/var/lib/pgbackrest --stanza=demo
P00 INFO: stanza-create command e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1. Install
$ sudo yum install -y pgbackrest
2. configuration
1) pgbackrest.conf
$ sudo vim /etc/pgbackrest.conf
[global]
repo-cipher-pass=O8lotSfiXYSYomc9BQ0UzgM9PgXoyNo1t3c0UmiM7M26rOETVNawbsW7BYn+I9es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path=/var/backups
retention-full=2
retention-diff=2
retention-archive=2
start-fast=y
stop-auto=y
archive-copy=y
[global:archive-push]
archive-async=y
process-max=4
[test]
db-path=/var/lib/pgsql/9.5/data
process-max=10
2) postgresql.conf
$ sudo vim /var/lib/pgsql/9.5/data/postgresql.conf
archive_command = '/usr/bin/pgbackrest --stanza=test archive-push %p'
3. Initial
$ sudo chown -R postgres:postgres /var/backups/
$ sudo -u postgres pgbackrest --stanza=test --log-level-console=info stanza-create
2018-01-04 11:38:21.082 P00 INFO: stanza-create command begin 1.27: --db1-path=/var/lib/pgsql/9.5/data --log-level-console=info --repo-cipher-pass=<redacted>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path=/var/backups --stanza=test
2018-01-04 11:38:21.533 P00 INFO: stanza-create command e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 sudo service postgresql-9.5 reload
$ sudo -u postgres pgbackrest --stanza=test --log-level-console=info info
stanza: test
status: error (no valid backups)
db (current)
wal archive min/max (9.5-1): 0000000500041CFD000000BE / 0000000500041CFD000000BE
4. Backup
$ sudo -u postgres pgbackrest --stanza=test --log-level-console=info --type=full backup
2018-01-04 16:24:57.329 P00 INFO: backup command begin 1.27: --archive-copy --db1-path=/var/lib/pgsql/9.5/data --log-level-console=info --process-max=40 --repo-cipher-pass=<redacted> --repo-cipher-type=aes-
256-cbc --repo-path=/var/backups --retention-archive=2 --retention-diff=2 --retention-full=2 --stanza=test --start-fast --stop-auto --type=full
2018-01-04 16:24:58.192 P00 INFO: execute exclusive pg_start_backup() with label "pgBackRest backup started at 2018-01-04 16:24:57": backup begins after the requested immediate checkpoint completes
2018-01-04 16:24:58.495 P00 INFO: backup start archive = 0000000500041CFD000000C0, lsn = 41CFD/C0000060
2018-01-04 16:26:04.863 P34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83 (1GB, 0%) checksum ab17fdd9f70652a0de55fd0da5d2b6b1f48de490
2018-01-04 16:26:04.923 P35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82 (1GB, 0%) checksum 5acba8d0eb70dcdc64199201ee3999743e747699
2018-01-04 16:26:05.208 P37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80 (1GB, 0%) checksum 74e2f876d8e7d68ab29624d53d33b0c6cb078382
2018-01-04 16:26:06.973 P30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87 (1GB, 1%) checksum b6d6884724178476ee24a9a1a812e8941d4da396
2018-01-04 16:26:09.434 P24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92 (1GB, 1%) checksum c5e6232171e0a7cadc7fc57f459a7bc75c2955d8
2018-01-04 16:26:09.860 P40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78 (1GB, 1%) checksum 95d94b1bac488592677f7942b85ab5cc2a39bf62
2018-01-04 16:26:10.708 P33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84 (1GB, 2%) checksum 32e8c83f9bdc5934552f54ee59841f1877b04f69
2018-01-04 16:26:11.035 P28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89 (1GB, 2%) checksum aa7bee244d2d2c49b56bc9b2e0b9bf36f2bcc227
2018-01-04 16:26:11.239 P17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99 (1GB, 2%) checksum 218bcecf7da2230363926ca00d719011a6c27467
2018-01-04 16:26:11.383 P18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98 (1GB, 2%) checksum 38744d27867017dfadb6b520b6c0034daca67481
...
2018-01-04 16:34:07.782 P32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1.184 (852.7MB, 98%) checksum 92990e159b0436d5a6843d21b2d888b636e246cf
2018-01-04 16:34:07.935 P10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68.100 (1GB, 98%) checksum d9e0009447a5ef068ce214239f1c999cc5251462
2018-01-04 16:34:10.212 P35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6.3 (569.6MB, 98%) checksum d02e6efed6cea3005e1342d9d6a8e27afa5239d7
2018-01-04 16:34:12.289 P20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68.10 (1GB, 98%) checksum 1a99468cd18e9399ade9ddc446eb21f1c4a1f137
2018-01-04 16:34:13.270 P03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68.1 (1GB, 99%) checksum c0ddb80d5f1be83aa4557777ad05adb7cbc47e72
2018-01-04 16:34:13.792 P38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68 (1GB, 99%) checksum 767a2e0d21063b92b9cebc735fbb0e3c7332218d
2018-01-04 16:34:18.446 P26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3.3 (863.9MB, 99%) checksum 87ba54690ea418c2ddd1d488c56fa164ebda5042
2018-01-04 16:34:23.551 P13 INFO: backup file /var/lib/pgsql/9.5/data/base/16384/3072016475.7 (895.4MB, 100%) checksum a2693bfdc84940c82b7d77a13b752e33448bb008
2018-01-04 16:34:23.648 P00 INFO: full backup size = 341.5GB
2018-01-04 16:34:23.649 P00 INFO: execute exclusive pg_stop_backup() and wait for all WAL segments to archive
2018-01-04 16:34:37.774 P00 INFO: backup stop archive = 0000000500041CFD000000C0, lsn = 41CFD/C0000168
2018-01-04 16:34:39.648 P00 INFO: new backup label = 20180104-162457F
2018-01-04 16:34:41.004 P00 INFO: backup command e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2018-01-04 16:34:41.005 P00 INFO: expire command begin 1.27: --log-level-console=info --repo-cipher-pass=<redacted>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path=/var/backups --retention-archive=2 --retention-diff=2 --retention-full=2 --stanza=test
2018-01-04 16:34:41.028 P00 INFO: full backup total < 2 - using oldest full backup for 9.5-1 archive retention
2018-01-04 16:34:41.034 P00 INFO: expire command e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 sudo -u postgres pgbackrest --stanza=test --log-level-console=info info
stanza: test
status: ok
db (current)
wal archive min/max (9.5-1): 0000000500041CFD000000C0 / 0000000500041CFD000000C0
full backup: 20180104-162457F
timestamp start/stop: 2018-01-04 16:24:57 / 2018-01-04 16:34:38
wal start/stop: 0000000500041CFD000000C0 / 0000000500041CFD000000C0
database size: 341.5GB, backup size: 341.5GB
repository size: 153.6GB, repository backup size: 153.6GB
5. restore
$ sudo vim /etc/pgbackrest.conf
db-path=/export/pgdata
$ sudo mkdir /export/pgdata
$ sudo chown -R postgres:postgres /export/pgdata/
$ sudo chmod 0700 /export/pgdata/
$ sudo -u postgres pgbackrest --stanza=test --log-level-console=info --delta --set=20180104-162457F --type=time "--target=2018-01-04 16:34:38" restore
2018-01-04 17:04:23.170 P00 INFO: restore command begin 1.27: --db1-path=/export/pgdata --delta --log-level-console=info --process-max=40 --repo-cipher-pass=<redacted>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
path=/var/backups --set=20180104-162457F --stanza=test "--target=2018-01-04 16:34:38" --type=time
WARN: --delta or --force specified but unable to find 'PG_VERSION' or 'backup.manifest' in '/export/pgdata' to confirm that this is a valid $PGDATA directory. --delta and --force have been disabled and if an
y files exist in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ies the restore will be aborted.
2018-01-04 17:04:23.313 P00 INFO: restore backup set 20180104-162457F
2018-01-04 17:04:23.935 P00 INFO: remap $PGDATA directory to /export/pgdata
2018-01-04 17:05:09.626 P01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6384/3072016476.2 (1GB, 0%) checksum be1145405b8bcfa57c3f1fd8d0a78eee3ed2df21
2018-01-04 17:05:09.627 P04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6384/3072016475.6 (1GB, 0%) checksum d2bc51d5b58dea3d14869244cd5a23345dbc4ffb
2018-01-04 17:05:09.627 P27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6384/3072016471.9 (1GB, 0%) checksum 94cbf743143baffac0b1baf41e60d4ed99ab910f
2018-01-04 17:05:09.627 P37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6384/3072016471.80 (1GB, 1%) checksum 74e2f876d8e7d68ab29624d53d33b0c6cb078382
2018-01-04 17:05:09.627 P38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6384/3072016471.8 (1GB, 1%) checksum 5f0edd85543c9640d2c6cf73257165e621a6b295
2018-01-04 17:05:09.652 P02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6384/3072016476.1 (1GB, 1%) checksum 3e262262b106bdc42c9fe17ebdf62bc4ab2e8166
...
2018-01-04 17:09:15.415 P34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13142 (0B, 100%)
2018-01-04 17:09:15.415 P35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13137 (0B, 100%)
2018-01-04 17:09:15.415 P36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13132 (0B, 100%)
2018-01-04 17:09:15.415 P37 INFO: restore file /export/pgdata/base/1/13127 (0B, 100%)
2018-01-04 17:09:15.418 P00 INFO: write /export/pgdata/recovery.conf
2018-01-04 17:09:15.950 P00 INFO: restore global/pg_control (performed last to ensure aborted restores cannot be started)
2018-01-04 17:09:16.588 P00 INFO: restore command e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 sudo vim /export/pgdata/postgresql.conf
port = 5433
$ sudo -u postgres /usr/pgsql-9.5/bin/pg_ctl -D /export/pgdata/ start
server starting
< 2018-01-04 17:13:47.361 CST >LOG: redirecting log output to logging collector process
< 2018-01-04 17:13:47.361 CST >HINT: Future log output will appear in directory "pg_log".
$ sudo -u postgres psql -p5433
psql (9.5.10)
Type "help" for help.
postgres=# \q
6. archive_command and restore_command
1) on master
$ sudo vim /var/lib/pgsql/9.5/data/postgresql.conf
archive_command = '/usr/bin/pgbackrest --stanza=test archive-push %p'
$ sudo service postgresql-9.5 reload
$ sudo yum install -y -q nfs-utils
$ sudo echo "/var/backups 10.191.0.0/16(rw)" > /etc/exports
$ sudo service nfs start
2) on slave
$ sudo mount -o v3 master_ip:/var/backups /var/backups
$ sudo vim /etc/pgbackrest.conf
[global]
repo-cipher-pass=O8lotSfiXYSYomc9BQ0UzgM9PgXoyNo1t3c0UmiM7M26rOETVNawbsW7BYn+I9es
repo-cipher-type=aes-256-cbc
repo-path=/var/backups
retention-full=2
retention-diff=2
retention-archive=2
start-fast=y
stop-auto=y
archive-copy=y
[global:archive-push]
archive-async=y
process-max=4
[test]
db-path=/var/lib/pgsql/9.5/data
process-max=10
$ sudo vim /var/lib/pgsql/9.5/data/recovery.conf
restore_command = '/usr/bin/pgbackrest --stanza=test archive-get %f "%p"'
Pgbouncer快速上手
Pgbouncer是一个轻量级的数据库连接池。
概要
pgbouncer [-d][-R][-v][-u user] <pgbouncer.ini>
pgbouncer -V|-h
描述
pgbouncer 是一个PostgreSQL连接池。 任何目标应用程序都可以连接到 pgbouncer, 就像它是PostgreSQL服务器一样,pgbouncer 将创建到实际服务器的连接, 或者它将重用其中一个现有的连接。
pgbouncer 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打开PostgreSQL新连接时的性能影响。
为了不影响连接池的事务语义,pgbouncer 在切换连接时,支持多种类型的池化:
-
会话连接池(Session pooling)
最礼貌的方法。当客户端连接时,将在客户端保持连接的整个持续时间内分配一个服务器连接。 当客户端断开连接时,服务器连接将放回到连接池中。这是默认的方法。
-
事务连接池(Transaction pooling)
服务器连接只有在一个事务的期间内才指派给客户端。 当PgBouncer发觉事务结束的时候,服务器连接将会放回连接池中。
-
语句连接池(Statement pooling)
最激进的模式。在查询完成后,服务器连接将立即被放回连接池中。 该模式中不允许多语句事务,因为它们会中断。
pgbouncer 的管理界面由连接到特殊’虚拟’数据库 pgbouncer 时可用的一些新的 SHOW
命令组成。
上手
基本设置和用法如下。
-
创建一个pgbouncer.ini文件。pgbouncer(5) 的详细信息。简单例子
[databases] template1 = host=127.0.0.1 port=5432 dbname=template1 [pgbouncer] listen_port = 6543 listen_addr = 127.0.0.1 auth_type = md5 auth_file = users.txt logfile = pgbouncer.log pidfile = pgbouncer.pid admin_users = someuser
-
创建包含许可用户的
users.txt
文件"someuser" "same_password_as_in_server"
-
加载 pgbouncer
$ pgbouncer -d pgbouncer.ini
-
你的应用程序(或 客户端psql)已经连接到 pgbouncer ,而不是直接连接到PostgreSQL服务器了吗:
psql -p 6543 -U someuser template1
-
通过连接到特殊管理数据库 pgbouncer 来管理 pgbouncer, 发出
show help;
开始$ psql -p 6543 -U someuser pgbouncer pgbouncer=# show help; NOTICE: Console usage DETAIL: SHOW [HELP|CONFIG|DATABASES|FDS|POOLS|CLIENTS|SERVERS|SOCKETS|LISTS|VERSION] SET key = arg RELOAD PAUSE SUSPEND RESUME SHUTDOWN
-
如果你修改了pgbouncer.ini文件,可以用下列命令重新加载:
pgbouncer=# RELOAD;
命令行开关
-d | 在后台运行。没有它,进程将在前台运行。 注意:在Windows上不起作用,pgbouncer 需要作为服务运行。 |
---|---|
-R | 进行在线重启。这意味着连接到正在运行的进程,从中加载打开的套接字, 然后使用它们。如果没有活动进程,请正常启动。 注意:只有在操作系统支持Unix套接字且 unix_socket_dir 在配置中未被禁用时才可用。在Windows机器上不起作用。 不使用TLS连接,它们被删除了。 |
-u user | 启动时切换到给定的用户。 |
-v | 增加详细度。可多次使用。 |
-q | 安静 - 不要登出到stdout。请注意, 这不影响日志详细程度,只有该stdout不被使用。用于init.d脚本。 |
-V | 显示版本。 |
-h | 显示简短的帮助。 |
–regservice | Win32:注册pgbouncer作为Windows服务运行。 service_name 配置参数值用作要注册的名称。 |
–unregservice | Win32: 注销Windows服务。 |
管理控制台
通过正常连接到数据库 pgbouncer 可以使用控制台
$ psql -p 6543 pgbouncer
只有在配置参数 admin_users 或 stats_users 中列出的用户才允许登录到控制台。 (除了 auth_mode=any 时,任何用户都可以作为stats_user登录。)
另外,如果通过Unix套接字登录,并且客户端具有与运行进程相同的Unix用户uid, 允许用户名 pgbouncer 不使用密码登录。
SHOW命令
SHOW STATS;
显示统计信息。
字段 | 说明 |
---|---|
database |
统计信息按数据库组织 |
total_xact_count |
SQL事务总数 |
total_query_count |
SQL查询总数 |
total_received |
收到的网络流量(字节) |
total_sent |
发送的网络流量(字节) |
total_xact_time |
在事务中的总时长 |
total_query_time |
在查询中的总时长 |
total_wait_time |
在等待中的总时长 |
avg_xact_count |
(当前)平均事务数 |
avg_query_count |
(当前)平均查询数 |
avg_recv |
(当前)平均每秒收到字节数 |
avg_sent |
(当前)平均每秒发送字节数 |
avg_xact_time |
平均事务时长(以毫秒计) |
avg_query_time |
平均查询时长(以毫秒计) |
avg_wait_time |
平均等待时长(以毫秒计) |
两个变体:SHOW STATS_TOTALS
与SHOW STATS_AVERAGES
,分别显示整体与平均的统计。
TOTAL实际上是Counter,而AVG通常是Guage。监控时建议采集TOTAL,查看时建议查看AVG。
SHOW SERVERS
字段 | 说明 |
---|---|
type |
Server的类型固定为S |
user |
Pgbouncer用于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 |
state |
pgbouncer服务器连接的状态,active、used 或 idle 之一。 |
addr |
PostgreSQL server服务器的IP地址。 |
port |
PostgreSQL服务器的端口。 |
local_addr |
本机连接启动的地址。 |
local_port |
本机上的连接启动端口。 |
connect_time |
建立连接的时间。 |
request_time |
最后一个请求发出的时间。 |
ptr |
该连接内部对象的地址,用作唯一标识符 |
link |
服务器配对的客户端连接地址。 |
remote_pid |
后端服务器进程的pid。如果通过unix套接字进行连接, 并且OS支持获取进程ID信息,则为OS pid。 否则它将从服务器发送的取消数据包中提取出来,如果服务器是Postgres, 则应该是PID,但是如果服务器是另一个PgBouncer,则它是一个随机数。 |
SHOW CLIENTS
字段 | 说明 |
---|---|
type |
Client的类型固定为C |
user |
客户端用于连接的用户 |
state |
pgbouncer客户端连接的状态,active、used 、waiting或 idle 之一。 |
addr |
客户端的IP地址。 |
port |
客户端的端口 |
local_addr |
本机地址 |
local_port |
本机端口 |
connect_time |
建立连接的时间。 |
request_time |
最后一个请求发出的时间。 |
ptr |
该连接内部对象的地址,用作唯一标识符 |
link |
配对的服务器端连接地址。 |
remote_pid |
如果通过unix套接字进行连接, 并且OS支持获取进程ID信息,则为OS pid。 |
SHOW CLIENTS
字段 | 说明 |
---|---|
type |
Client的类型固定为C |
user |
客户端用于连接的用户 |
state |
pgbouncer客户端连接的状态,active、used 、waiting或 idle 之一。 |
addr |
客户端的IP地址。 |
port |
客户端的端口 |
local_addr |
本机地址 |
local_port |
本机端口 |
connect_time |
建立连接的时间。 |
request_time |
最后一个请求发出的时间。 |
ptr |
该连接内部对象的地址,用作唯一标识符 |
link |
配对的服务器端连接地址。 |
remote_pid |
如果通过unix套接字进行连接, 并且OS支持获取进程ID信息,则为OS pid。 |
SHOW POOLS;
为每对(database, user)创建一个新的连接池选项。
-
database
数据库名称。
-
user
用户名。
-
cl_active
链接到服务器连接并可以处理查询的客户端连接。
-
cl_waiting
已发送查询但尚未获得服务器连接的客户端连接。
-
sv_active
链接到客户端的服务器连接。
-
sv_idle
未使用且可立即用于客户机查询的服务器连接。
-
sv_used
已经闲置超过 server_check_delay 时长的服务器连接, 所以在它可以使用之前,需要运行 server_check_query。
-
sv_tested
当前正在运行 server_reset_query 或 server_check_query 的服务器连接。
-
sv_login
当前正在登录过程中的服务器连接。
-
maxwait
队列中第一个(最老的)客户端已经等待了多长时间,以秒计。 如果它开始增加,那么服务器当前的连接池处理请求的速度不够快。 原因可能是服务器负载过重或 pool_size 设置过小。
-
pool_mode
正在使用的连接池模式。
SHOW LISTS;
在列(不是行)中显示以下内部信息:
-
databases
数据库计数。
-
users
用户计数。
-
pools
连接池计数。
-
free_clients
空闲客户端计数。
-
used_clients
使用了的客户端计数。
-
login_clients
在 login 状态中的客户端计数。
-
free_servers
空闲服务器计数。
-
used_servers
使用了的服务器计数。
SHOW USERS;
-
name
用户名
-
pool_mode
用户重写的pool_mode,如果使用默认值,则返回NULL。
SHOW DATABASES;
-
name
配置的数据库项的名称。
-
host
pgbouncer连接到的主机。
-
port
pgbouncer连接到的端口。
-
database
pgbouncer连接到的实际数据库名称。
-
force_user
当用户是连接字符串的一部分时,pgbouncer和PostgreSQL 之间的连接被强制给给定的用户,不管客户端用户是谁。
-
pool_size
服务器连接的最大数量。
-
pool_mode
数据库的重写pool_mode,如果使用默认值则返回NULL。
SHOW FDS;
内部命令 - 显示与附带的内部状态一起使用的fds列表。
当连接的用户使用用户名"pgbouncer"时, 通过Unix套接字连接并具有与运行过程相同的UID,实际的fds通过连接传递。 该机制用于进行在线重启。 注意:这不适用于Windows机器。
此命令还会阻止内部事件循环,因此在使用PgBouncer时不应该使用它。
-
fd
文件描述符数值。
-
task
pooler、client 或 server 之一。
-
user
使用该FD的连接的用户。
-
database
使用该FD的连接的数据库。
-
addr
使用FD的连接的IP地址,如果使用unix套接字则是 unix。
-
port
使用FD的连接的端口。
-
cancel
取消此连接的键。
-
link
对应服务器/客户端的fd。如果空闲则为NULL。
SHOW CONFIG;
显示当前的配置设置,一行一个,带有下列字段:
-
key
配置变量名
-
value
配置值
-
changeable
yes 或者 no,显示运行时变量是否可更改。 如果是 no,则该变量只能在启动时改变。
SHOW DNS_HOSTS;
显示DNS缓存中的主机名。
-
hostname
主机名。
-
ttl
直到下一次查找经过了多少秒。
-
addrs
地址的逗号分隔的列表。
SHOW DNS_ZONES
显示缓存中的DNS区域。
-
zonename
区域名称。
-
serial
当前序列号。
-
count
属于此区域的主机名。
过程控制命令
PAUSE [db];
PgBouncer尝试断开所有服务器的连接,首先等待所有查询完成。 所有查询完成之前,命令不会返回。在数据库重新启动时使用。如果提供了数据库名称,那么只有该数据库将被暂停。
DISABLE db;
拒绝给定数据库上的所有新客户端连接。
ENABLE db;
在上一个的 DISABLE 命令之后允许新的客户端连接。
KILL db;
立即删除给定数据库上的所有客户端和服务器连接。
SUSPEND;
所有套接字缓冲区被刷新,PgBouncer停止监听它们上的数据。 在所有缓冲区为空之前,命令不会返回。在PgBouncer在线重新启动时使用。
RESUME [db];
从之前的 PAUSE 或 SUSPEND 命令中恢复工作。
SHUTDOWN;
PgBouncer进程将会退出。
RELOAD;
PgBouncer进程将重新加载它的配置文件并更新可改变的设置。
信号
-
SIGHUP
重新加载配置。与在控制台上发出命令 RELOAD; 相同。
-
SIGINT
安全关闭。与在控制台上发出 PAUSE; 和 SHUTDOWN; 相同。
-
SIGTERM
立即关闭。与在控制台上发出 SHUTDOWN; 相同。
Libevent设置
来自libevent的文档:
可以通过分别设置环境变量EVENT_NOEPOLL、EVENT_NOKQUEUE、
VENT_NODEVPOLL、EVENT_NOPOLL或EVENT_NOSELECT来禁用对
epoll、kqueue、devpoll、poll或select的支持。
通过设置环境变量EVENT_SHOW_METHOD,libevent显示它使用的内核通知方法。
Pgbouncer参数配置
默认配置
;; 数据库名 = 连接串
;;
;; 连接串包括这些参数:
;; dbname= host= port= user= password=
;; client_encoding= datestyle= timezone=
;; pool_size= connect_query=
;; auth_user=
[databases]
instanceA = host=10.1.1.1 dbname=core
instanceB = host=102.2.2.2 dbname=payment
; 通过Unix套接字的 foodb
;foodb =
; 将bardb在localhost上重定向为bazdb
;bardb = host=localhost dbname=bazdb
; 使用单个用户访问目标数据库
;forcedb = host=127.0.0.1 port=300 user=baz password=foo client_encoding=UNICODE datestyle=ISO connect_query='SELECT 1'
; 使用定制的连接池大小
;nondefaultdb = pool_size=50 reserve_pool=10
; 如果用户不在认证文件中,替换使用的auth_user; auth_user必须在认证文件中
; foodb = auth_user=bar
; 保底的通配连接串
;* = host=testserver
;; Pgbouncer配置区域
[pgbouncer]
;;;
;;; 管理设置
;;;
logfile = /var/log/pgbouncer/pgbouncer.log
pidfile = /var/run/pgbouncer/pgbouncer.pid
;;;
;;; 监听哪里的客户端
;;;
; 监听IP地址,* 代表所有IP
listen_addr = *
listen_port = 6432
; -R选项也会处理Unix Socket.
; 在Debian上是 /var/run/postgresql
;unix_socket_dir = /tmp
;unix_socket_mode = 0777
;unix_socket_group =
;;;
;;; TLS配置
;;;
;; 选项:disable, allow, require, verify-ca, verify-full
;client_tls_sslmode = disable
;; 信任CA证书的路径
;client_tls_ca_file = <system default>
;; 代表客户端的私钥与证书路径
;; 从客户端接受TLS连接时,这是必须参数
;client_tls_key_file =
;client_tls_cert_file =
;; fast, normal, secure, legacy, <ciphersuite string>
;client_tls_ciphers = fast
;; all, secure, tlsv1.0, tlsv1.1, tlsv1.2
;client_tls_protocols = all
;; none, auto, legacy
;client_tls_dheparams = auto
;; none, auto, <curve name>
;client_tls_ecdhcurve = auto
;;;
;;; 连接到后端数据库时的TLS设置
;;;
;; disable, allow, require, verify-ca, verify-full
;server_tls_sslmode = disable
;; 信任CA证书的路径
;server_tls_ca_file = <system default>
;; 代表后端的私钥与证书
;; 只有当后端服务器需要客户端证书时需要
;server_tls_key_file =
;server_tls_cert_file =
;; all, secure, tlsv1.0, tlsv1.1, tlsv1.2
;server_tls_protocols = all
;; fast, normal, secure, legacy, <ciphersuite string>
;server_tls_ciphers = fast
;;;
;;; 认证设置
;;;
; any, trust, plain, crypt, md5, cert, hba, pam
auth_type = trust
auth_file = /etc/pgbouncer/userlist.txt
;; HBA风格的认证配置文件
# auth_hba_file = /pg/data/pg_hba.conf
;; 从数据库获取密码的查询,结果必须包含两列: 用户名 与 密码哈希值.
;auth_query = SELECT usename, passwd FROM pg_shadow WHERE usename=$1
;;;
;;; 允许访问虚拟数据库'pgbouncer'的用户
;;;
; 允许修改设置,逗号分隔的用户名列表。
admin_users = postgres
; 允许使用SHOW命令,逗号分隔的用户名列表。
stats_users = stats, postgres
;;;
;;; 连接池设置
;;;
; 什么时候服务端连接会被放回到池中?(默认为session)
; session - 会话模式,当客户端断开连接时
; transaction - 事务模式,当事务结束时
; statement - 语句模式,当语句结束时
pool_mode = session
; 客户端释放连接后,用于立刻清理连接的查询。
; 不用把ROLLBACK放在这儿,当事务还没结束时,Pgbouncer是不会重用连接的。
;
; 8.3及更高版本的查询:
; DISCARD ALL;
;
; 更老的版本:
; RESET ALL; SET SESSION AUTHORIZATION DEFAULT
;
; 如果启用事务级别的连接池,则为空。
;
server_reset_query = DISCARD ALL
; server_reset_query 是否需要在任何情况下执行。
; 如果关闭(默认),server_reset_query 只会在会话级连接池中使用。
;server_reset_query_always = 0
;
; Comma-separated list of parameters to ignore when given
; in startup packet. Newer JDBC versions require the
; extra_float_digits here.
;
;ignore_startup_parameters = extra_float_digits
;
; When taking idle server into use, this query is ran first.
; SELECT 1
;
;server_check_query = select 1
; If server was used more recently that this many seconds ago,
; skip the check query. Value 0 may or may not run in immediately.
;server_check_delay = 30
; Close servers in session pooling mode after a RECONNECT, RELOAD,
; etc. when they are idle instead of at the end of the session.
;server_fast_close = 0
;; Use <appname - host> as application_name on server.
;application_name_add_host = 0
;;;
;;; 连接限制
;;;
; 最大允许的连接数
max_client_conn = 100
; 默认的连接池尺寸,当使用事务连接池时,20是一个合适的值。对于会话级连接池而言
; 该值是你想在同一时刻处理的最大连接数。
default_pool_size = 20
;; 连接池中最少的保留连接数
;min_pool_size = 0
; 出现问题时,最多允许多少条额外连接
;reserve_pool_size = 0
; 如果客户端等待超过这么多秒,使用备用连接池
;reserve_pool_timeout = 5
; 单个数据库/用户最多允许多少条连接
;max_db_connections = 0
;max_user_connections = 0
; If off, then server connections are reused in LIFO manner
;server_round_robin = 0
;;;
;;; Logging
;;;
;; Syslog settings
;syslog = 0
;syslog_facility = daemon
;syslog_ident = pgbouncer
; log if client connects or server connection is made
;log_connections = 1
; log if and why connection was closed
;log_disconnections = 1
; log error messages pooler sends to clients
;log_pooler_errors = 1
;; Period for writing aggregated stats into log.
;stats_period = 60
;; Logging verbosity. Same as -v switch on command line.
;verbose = 0
;;;
;;; Timeouts
;;;
;; Close server connection if its been connected longer.
;server_lifetime = 3600
;; Close server connection if its not been used in this time.
;; Allows to clean unnecessary connections from pool after peak.
;server_idle_timeout = 600
;; Cancel connection attempt if server does not answer takes longer.
;server_connect_timeout = 15
;; If server login failed (server_connect_timeout or auth failure)
;; then wait this many second.
;server_login_retry = 15
;; Dangerous. Server connection is closed if query does not return
;; in this time. Should be used to survive network problems,
;; _not_ as statement_timeout. (default: 0)
;query_timeout = 0
;; Dangerous. Client connection is closed if the query is not assigned
;; to a server in this time. Should be used to limit the number of queued
;; queries in case of a database or network failure. (default: 120)
;query_wait_timeout = 120
;; Dangerous. Client connection is closed if no activity in this time.
;; Should be used to survive network problems. (default: 0)
;client_idle_timeout = 0
;; Disconnect clients who have not managed to log in after connecting
;; in this many seconds.
;client_login_timeout = 60
;; Clean automatically created database entries (via "*") if they
;; stay unused in this many seconds.
; autodb_idle_timeout = 3600
;; How long SUSPEND/-R waits for buffer flush before closing connection.
;suspend_timeout = 10
;; Close connections which are in "IDLE in transaction" state longer than
;; this many seconds.
;idle_transaction_timeout = 0
;;;
;;; Low-level tuning options
;;;
;; buffer for streaming packets
;pkt_buf = 4096
;; man 2 listen
;listen_backlog = 128
;; Max number pkt_buf to process in one event loop.
;sbuf_loopcnt = 5
;; Maximum PostgreSQL protocol packet size.
;max_packet_size = 2147483647
;; networking options, for info: man 7 tcp
;; Linux: notify program about new connection only if there
;; is also data received. (Seconds to wait.)
;; On Linux the default is 45, on other OS'es 0.
;tcp_defer_accept = 0
;; In-kernel buffer size (Linux default: 4096)
;tcp_socket_buffer = 0
;; whether tcp keepalive should be turned on (0/1)
;tcp_keepalive = 1
;; The following options are Linux-specific.
;; They also require tcp_keepalive=1.
;; count of keepalive packets
;tcp_keepcnt = 0
;; how long the connection can be idle,
;; before sending keepalive packets
;tcp_keepidle = 0
;; The time between individual keepalive probes.
;tcp_keepintvl = 0
;; DNS lookup caching time
;dns_max_ttl = 15
;; DNS zone SOA lookup period
;dns_zone_check_period = 0
;; DNS negative result caching time
;dns_nxdomain_ttl = 15
;;;
;;; Random stuff
;;;
;; Hackish security feature. Helps against SQL-injection - when PQexec is disabled,
;; multi-statement cannot be made.
;disable_pqexec = 0
;; Config file to use for next RELOAD/SIGHUP.
;; By default contains config file from command line.
;conffile
;; Win32 service name to register as. job_name is alias for service_name,
;; used by some Skytools scripts.
;service_name = pgbouncer
;job_name = pgbouncer
;; Read additional config from the /etc/pgbouncer/pgbouncer-other.ini file
;%include /etc/pgbouncer/pgbouncer-other.ini
空中换引擎 —— PostgreSQL不停机迁移数据
通常涉及到数据迁移,常规操作都是停服务更新。不停机迁移数据是相对比较高级的操作。
不停机数据迁移在本质上,可以视作由三个操作组成:
- 复制:将目标表从源库逻辑复制到宿库。
- 改读:将应用读取路径由源库迁移到宿库上。
- 改写:将应用写入路径由源库迁移到宿库上。
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三个步骤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逻辑复制
使用逻辑复制是比较稳妥的做法,也有几种不同的做法:应用层逻辑复制,数据库自带的逻辑复制(PostgreSQL 10 之后的逻辑订阅),使用第三方逻辑复制插件(例如pglogical)。
几种逻辑复制的方法各有优劣,我们采用了应用层逻辑复制的方式。具体包括四个步骤:
一、复制
- 在新库中fork老库目标表的模式,以及所有依赖的函数、序列、权限、属主等对象。
- 应用添加双写逻辑,同时向新库与老库中写入同样数据。
- 同时向新库与老库写入
- 保证增量数据正确写入两个一样的库中。
- 应用需要正确处理全量数据不存在下的删改逻辑。例如改
UPDATE
为UPSERT
,忽略DELETE
。 - 应用读取仍然走老库。
- 出现问题时,回滚应用至原来的单写版本。
二、同步
- 老表加上表级排它锁
LOCK TABLE <xxx> IN EXCLUSIVE MODE
,阻塞所有写入。 - 执行全量同步
pg_dump | psql
- 校验数据一致性,判断迁移是否成功。
- 出现问题时,简单清空新库中的对应表。
- 改读
- 应用修改为从新库中读取数据。
- 出现问题时,回滚至从老库中读取的版本。
- 单写
- 观察一段时间无误后,应用修改为仅写入新库。
- 出现问题时,回滚至双写版本。
说明
关键在于阻塞全量同步期间对老表的写入。这可以通过表级排它锁实现。
在对表进行了分片的情况下,锁表对业务造成的影响非常小。
一张逻辑表拆分成8192个分区,实际上一次只需要处理一个分区。
阻塞对八千分之一的数据写入约几秒到十几秒,业务上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是单张非常大的表,也许就需要特殊处理了。
ETL函数
以下Bash函数接受三个参数,源库URL,宿库URL,以及待迁移的表名。
假设是源宿库都可连接,且目标表都存在。
function etl(){
local src_url=${1}
local dst_url=${2}
local table_name=${3}
rm -rf "/tmp/etl-${table_name}.done"
psql ${src_url} -1qAtc "LOCK TABLE ${table_name} IN EXCLUSIVE MODE;COPY ${table_name} TO STDOUT;" \
| psql ${dst_url} -1qAtc "LOCK TABLE ${table_name} IN EXCLUSIVE MODE; TRUNCATE ${table_name}; COPY ${table_name} FROM STDIN;"
touch "/tmp/etl-${table_name}.done"
}
实际上虽然锁定了源表与宿表,但在实际测试中,管道退出时前后两个psql进程退出的timing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管道前面的进程比后面一个进程早了0.1秒退出。在负载很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数据不一致。
另一种更科学的做法是按照某一唯一约束列进行切分,锁定相应的行,更新后释放
物理复制
物理复制是通过回放WAL日志实现的复制,是数据库集簇层面的复制。
基于物理复制的迁移粒度很粗,仅适用于垂直分裂库时使用,会有极短暂的服务不可用。
使用物理复制进行数据迁移的流程如下:
- 复制,从主库拖出一台从库,保持流式复制。
- 改读:将应用读取路径从主库改为从库,但写入仍然写入主库。
- 如果有问题,将应用回滚至读主库版本。
- 改写:将从库提升为主库,阻塞老库的写入,并立即重启应用,切换写入路径至新主库上。
- 将不需要的表和库删除。
- 这一步无法回滚(回滚会损失写入新库的数据)
PgSQL日志方案
建议配置PostgreSQL的日志格式为CSV,方便分析,而且可以直接导入PostgreSQL数据表中。
日志相关配置项
log_destination ='csvlog'
logging_collector =on
log_directory ='log'
log_filename ='postgresql-%a.log'
log_min_duration_statement =1000
log_checkpoints =on
log_lock_waits =on
log_statement ='ddl'
log_replication_commands =on
log_timezone ='UTC'
log_autovacuum_min_duration =1000
track_io_timing =on
track_functions =all
track_activity_query_size =16384
日志收集
如果需要从外部收集日志,可以考虑使用filebeat。
filebeat.prospectors:
## input
- type: log
enabled: true
paths:
- /var/lib/postgresql/data/pg_log/postgresql-*.csv
document_type: db-trace
tail_files: true
multiline.pattern: '^20\d\d-\d\d-\d\d'
multiline.negate: true
multiline.match: after
multiline.max_lines: 20
max_cpus: 1
## modules
filebeat.config.modules:
path: ${path.config}/modules.d/*.yml
reload.enabled: false
## queue
queue.mem:
events: 1024
flush.min_events: 0
flush.timeout: 1s
## output
output.kafka:
hosts: ["10.10.10.10:9092","x.x.x.x:9092"]
topics:
- topic: 'log.db'
CSV日志格式
很有趣的想法,将CSV日志弄成PostgreSQL表,对于分析而言非常方便。
原始的csv日志格式定义如下:
日志表的结构定义
create table postgresql_log
(
log_time timestamp,
user_name text,
database_name text,
process_id integer,
connection_from text,
session_id text not null,
session_line_num bigint not null,
command_tag text,
session_start_time timestamp with time zone,
virtual_transaction_id text,
transaction_id bigint,
error_severity text,
sql_state_code text,
message text,
detail text,
hint text,
internal_query text,
internal_query_pos integer,
context text,
query text,
query_pos integer,
location text,
application_name text,
PRIMARY KEY (session_id, session_line_num)
);
导入日志
日志是结构良好的CSV,(CSV允许跨行记录),直接使用COPY命令导入即可。
COPY postgresql_log FROM '/var/lib/pgsql/data/pg_log/postgresql.log' CSV DELIMITER ',';
映射日志
当然,除了把日志直接拷贝到数据表里分析,还有一种办法,可以让PostgreSQL直接将自己的本地CSVLOG映射为一张外部表。以SQL的方式直接进行访问。
CREATE SCHEMA IF NOT EXISTS monitor;
-- search path for su
ALTER ROLE postgres SET search_path = public, monitor;
SET search_path = public, monitor;
-- extension
CREATE EXTENSION IF NOT EXISTS file_fdw WITH SCHEMA monitor;
-- log parent table: empty
CREATE TABLE monitor.pg_log
(
log_time timestamp(3) with time zone,
user_name text,
database_name text,
process_id integer,
connection_from text,
session_id text,
session_line_num bigint,
command_tag text,
session_start_time timestamp with time zone,
virtual_transaction_id text,
transaction_id bigint,
error_severity text,
sql_state_code text,
message text,
detail text,
hint text,
internal_query text,
internal_query_pos integer,
context text,
query text,
query_pos integer,
location text,
application_name text,
PRIMARY KEY (session_id, session_line_num)
);
COMMENT ON TABLE monitor.pg_log IS 'PostgreSQL csv log schema';
-- local file server
CREATE SERVER IF NOT EXISTS pg_log FOREIGN DATA WRAPPER file_fdw;
-- Change filename to actual path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mon()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Mon.csv', format 'csv');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tue()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Tue.csv', format 'csv');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wed()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Wed.csv', format 'csv');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thu()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Thu.csv', format 'csv');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fri()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Fri.csv', format 'csv');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sat()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Sat.csv', format 'csv');
CREATE FOREIGN TABLE IF NOT EXISTS monitor.pg_log_sun() INHERITS (monitor.pg_log) SERVER pg_log OPTIONS (filename '/pg/data/log/postgresql-Sun.csv', format 'csv');
加工日志
可以使用以下存储过程从日志消息中进一步提取语句的执行时间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extract_duration(statement TEXT)
RETURNS FLOAT AS $$
DECLARE
found_duration BOOLEAN;
BEGIN
SELECT position('duration' in statement) > 0
into found_duration;
IF found_duration
THEN
RETURN (SELECT regexp_matches [1] :: FLOAT
FROM regexp_matches(statement, 'duration: (.*) ms')
LIMIT 1);
ELSE
RETURN NULL;
END IF;
END
$$
LANGUAGE plpgsql
IMMUTABLE;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extract_statement(statement TEXT)
RETURNS TEXT AS $$
DECLARE
found_statement BOOLEAN;
BEGIN
SELECT position('statement' in statement) > 0
into found_statement;
IF found_statement
THEN
RETURN (SELECT regexp_matches [1]
FROM regexp_matches(statement, 'statement: (.*)')
LIMIT 1);
ELSE
RETURN NULL;
END IF;
END
$$
LANGUAGE plpgsql
IMMUTABLE;
C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extract_ip(app_name TEXT)
RETURNS TEXT AS $$
DECLARE
ip TEXT;
BEGIN
SELECT regexp_matches [1]
into ip
FROM regexp_matches(app_name, '(\d+\.\d+\.\d+\.\d+)')
LIMIT 1;
RETURN ip;
END
$$
LANGUAGE plpgsql
IMMUTABLE;
使用FIO测试磁盘性能
Fio是一个很好用的磁盘性能测试工具,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测试磁盘的读写性能。
fio --filename=/tmp/fio.data \
-direct=1 \
-iodepth=32 \
-rw=randrw \
--rwmixread=80 \
-bs=4k \
-size=1G \
-numjobs=16 \
-runtime=60 \
-group_reporting \
-name=randrw \
--output=/tmp/fio_randomrw.txt \
&& unlink /tmp/fio.data
--8k 随机写
fio -name=8krandw -runtime=120 -filename=/data/rand.txt -ioengine=libaio -direct=1 -bs=8K -size=10g -iodepth=128 -numjobs=1 -rw=randwrite -group_reporting -time_based
--8K 随机读
fio -name=8krandr -runtime=120 -filename=/data/rand.txt -ioengine=libaio -direct=1 -bs=8K -size=10g -iodepth=128 -numjobs=1 -rw=randread -group_reporting -time_based
--8k 混合读写
fio -name=8krandrw -runtime=120 -filename=/data/rand.txt -ioengine=libaio -direct=1 -bs=8k -size=10g -iodepth=128 -numjobs=1 -rw=randrw -rwmixwrite=30 -group_reporting -time_based
--1Mb 顺序写
fio -name=1mseqw -runtime=120 -filename=/data/seq.txt -ioengine=libaio -direct=1 -bs=1024k -size=20g -iodepth=128 -numjobs=1 -rw=write -group_reporting -time_based
--1Mb 顺序读
fio -name=1mseqr -runtime=120 -filename=/data/seq.txt -ioengine=libaio -direct=1 -bs=1024k -size=20g -iodepth=128 -numjobs=1 -rw=read -group_reporting -time_based
--1Mb 顺序读写
fio -name=1mseqrw -runtime=120 -filename=/data/seq.txt -ioengine=libaio -direct=1 -bs=1024k -size=20g -iodepth=128 -numjobs=1 -rw=rw -rwmixwrite=30 -group_reporting -time_based
测试PostgreSQL相关的IO性能表现时,可以考虑以下参数组合。
3 Demension:RW Ratio, Block Size, N Jobs
-
RW Ratio: Pure Read, Pure Write, rwmixwrite=80, rwmixwrite=20
-
Block Size = 4KB (OS granular), 8KB (DB granular)
-
N jobs: 1 , 4 , 8 , 16 ,32
主要以8KB随机IO为主
使用sysbench测试PostgreSQL性能
sysbench首页:https://github.com/akopytov/sysbench
安装
二进制安装,在Mac上,使用brew安装sysbench。
brew install sysbench --with-postgresql
源代码编译(CentOS):
yum -y install make automake libtool pkgconfig libaio-devel
# For MySQL support, replace with mysql-devel on RHEL/CentOS 5
yum -y install mariadb-devel openssl-devel
# For PostgreSQL support
yum -y install postgresql-devel
源代码编译
brew install automake libtool openssl pkg-config
# For MySQL support
brew install mysql
# For PostgreSQL support
brew install postgresql
# openssl is not linked by Homebrew, this is to avoid "ld: library not found for -lssl"
export LDFLAGS=-L/usr/local/opt/openssl/lib
编译:
./autogen.sh
# --with-pgsql --with-pgsql-libs --with-pgsql-includes
# -- without-mysql
./configure
make -j
make install
准备
创建一个压测用PostgreSQL数据库:bench
初始化测试用数据库:
sysbench /usr/local/share/sysbench/oltp_read_write.lua \
--db-driver=pgsql \
--pgsql-host=127.0.0.1 \
--pgsql-port=5432 \
--pgsql-user=vonng \
--pgsql-db=bench \
--table_size=100000 \
--tables=3 \
prepare
输出:
Creating table 'sbtest1'...
Inserting 100000 records into 'sbtest1'
Creating a secondary index on 'sbtest1'...
Creating table 'sbtest2'...
Inserting 100000 records into 'sbtest2'
Creating a secondary index on 'sbtest2'...
Creating table 'sbtest3'...
Inserting 100000 records into 'sbtest3'
Creating a secondary index on 'sbtest3'...
压测
sysbench /usr/local/share/sysbench/oltp_read_write.lua \
--db-driver=pgsql \
--pgsql-host=127.0.0.1 \
--pgsql-port=5432 \
--pgsql-user=vonng \
--pgsql-db=bench \
--table_size=100000 \
--tables=3 \
--threads=4 \
--time=12 \
run
输出
sysbench 1.1.0-e6e6a02 (using bundled LuaJIT 2.1.0-beta3)
Running the test with following options:
Number of threads: 4
Initializing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from current time
Initializing worker threads...
Threads started!
SQL statistics:
queries performed:
read: 127862
write: 36526
other: 18268
total: 182656
transactions: 9131 (760.56 per sec.)
queries: 182656 (15214.20 per sec.)
ignored errors: 2 (0.17 per sec.)
reconnects: 0 (0.00 per sec.)
Throughput:
events/s (eps): 760.5600
time elapsed: 12.0056s
total number of events: 9131
Latency (ms):
min: 4.30
avg: 5.26
max: 15.20
95th percentile: 5.99
sum: 47995.39
Threads fairness:
events (avg/stddev): 2282.7500/4.02
execution time (avg/stddev): 11.9988/0.00
找出没用过的索引
索引很有用, 但不是免费的。没用到的索引是一种浪费,使用以下SQL找出未使用的索引:
- 首先要排除用于实现约束的索引(删不得)
- 表达式索引(
pg_index.indkey
中含有0号字段) - 然后找出走索引扫描的次数为0的索引(也可以换个更宽松的条件,比如扫描小于1000次的)
找出没有使用的索引
- 视图名称:
monitor.v_bloat_indexes
- 计算时长:1秒,适合每天检查/手工检查,不适合频繁拉取。
- 验证版本:9.3 ~ 10
- 功能:显示当前数据库索引膨胀情况。
在版本9.3与10.4上工作良好。视图形式
-- CREATE SCHEMA IF NOT EXISTS monitor;
-- DROP VIEW IF EXISTS monitor.pg_stat_dummy_indexes;
CREATE OR REPLACE VIEW monitor.pg_stat_dummy_indexes AS
SELECT s.schemaname,
s.relname AS tablename,
s.indexrelname AS indexname,
pg_relation_size(s.indexrelid) AS index_size
FROM pg_catalog.pg_stat_user_indexes s
JOIN pg_catalog.pg_index i ON s.indexrelid = i.indexrelid
WHERE s.idx_scan = 0 -- has never been scanned
AND 0 <>ALL (i.indkey) -- no index column is an expression
AND NOT EXISTS -- does not enforce a constraint
(SELECT 1 FROM pg_catalog.pg_constraint c
WHERE c.conindid = s.indexrelid)
ORDER BY pg_relation_size(s.indexrelid) DESC;
COMMENT ON VIEW monitor.pg_stat_dummy_indexes IS 'monitor unused indexes'
-- 人类可读的手工查询
SELECT s.schemaname,
s.relname AS tablename,
s.indexrelname AS indexname,
pg_size_pretty(pg_relation_size(s.indexrelid)) AS index_size
FROM pg_catalog.pg_stat_user_indexes s
JOIN pg_catalog.pg_index i ON s.indexrelid = i.indexrelid
WHERE s.idx_scan = 0 -- has never been scanned
AND 0 <>ALL (i.indkey) -- no index column is an expression
AND NOT EXISTS -- does not enforce a constraint
(SELECT 1 FROM pg_catalog.pg_constraint c
WHERE c.conindid = s.indexrelid)
ORDER BY pg_relation_size(s.indexrelid) DESC;
批量生成删除索引的命令
SELECT 'DROP INDEX CONCURRENTLY IF EXISTS "'
|| s.schemaname || '"."' || s.indexrelname || '";'
FROM pg_catalog.pg_stat_user_indexes s
JOIN pg_catalog.pg_index i ON s.indexrelid = i.indexrelid
WHERE s.idx_scan = 0 -- has never been scanned
AND 0 <>ALL (i.indkey) -- no index column is an expression
AND NOT EXISTS -- does not enforce a constraint
(SELECT 1 FROM pg_catalog.pg_constraint c
WHERE c.conindid = s.indexrelid)
ORDER BY pg_relation_size(s.indexrelid) DESC;
找出重复的索引
检查是否有索引工作在相同的表的相同列上,但要注意条件索引。
SELECT
indrelid :: regclass AS table_name,
array_agg(indexrelid :: regclass) AS indexes
FROM pg_index
GROUP BY
indrelid, indkey
HAVING COUNT(*) > 1;
批量配置SSH免密登录
配置SSH是运维工作的基础,有时候还是要老生常谈一下。
生成公私钥对
理想的情况是全部通过公私钥认证,从本地免密码直接连接所有数据库机器。最好不要使用密码认证。
首先,使用ssh-keygen
生成公私钥对
ssh-keygen -t rsa
注意权限
ssh内文件的权限应当设置为0600
,.ssh
目录的权限应当设置为0700
,设置失当会导致免密登录无法使用。
配置ssh config穿透跳板机
把User
换成自己的名字。放入.ssh/config
,这里给出了有跳板机环境下配置生产网数据库免密直连的方式:
# Vonng's ssh config
# SpringBoard IP
Host <BastionIP>
Hostname <your_ip_address>
IdentityFile ~/.ssh/id_rsa
# Target Machine Wildcard (Proxy via Bastion)
Host 10.xxx.xxx.*
ProxyCommand ssh <BastionIP> exec nc %h %p 2>/dev/null
IdentityFile ~/.ssh/id_rsa
# Common Settings
Host *
User xxxxxxxxxxxxxx
PreferredAuthentications publickey,password
Compression yes
ServerAliveInterval 30
ControlMaster auto
ControlPath ~/.ssh/ssh-%r@%h:%p
ControlPersist yes
StrictHostKeyChecking no
将公钥拷贝到目标机器上
然后将公钥拷贝到跳板机,DBA工作机,所有数据库机器上。
ssh-copy-id <target_ip>
每次执行此命令都会要求输入密码,非常繁琐无聊,可以通过expect 脚本进行自动化,或者使用sshpass
使用expect自动化
将下列脚本中的<your password>
替换为你自己的密码。如果服务器IP列表有变化,修改列表即可。
#!/usr/bin/expect
foreach id {
10.xxx.xxx.xxx
10.xxx.xxx.xxx
10.xxx.xxx.xxx
} {
spawn ssh-copy-id $id
expect {
"*(yes/no)?*"
{
send "yes\n"
expect "*assword:" { send "<your password>\n"}
}
"*assword*" { send "<your password>\n"}
}
}
exit
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sshpass
sshpass -i <your password> ssh-copy-id <target address>
当然缺点是,密码很有可能出现在bash历史记录中,执行完请及时清理痕迹。
PgSQL协议分析:网络抓包
Wireshark抓包
Wireshark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特别适合用来分析网络协议。
这里简单介绍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PostgreSQL协议的方法。
假设调试本地PostgreSQL实例:127.0.0.1:5432
快速开始
-
下载并安装Wireshark:下载地址
-
选择要抓包的网卡,如果是本地测试选择
lo0
即可。 -
添加抓包过滤器,如果PostgreSQL使用默认设置,使用
port 5432
即可。 -
开始抓包
-
添加显示过滤器
pgsql
,这样就可以滤除无关的TCP协议报文。 -
然后就可以执行一些操作,观察并分析协议了
抓包样例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case开始,不使用认证,也不使用SSL,执行以下命令建立一条到PostgreSQL的连接。
psql postgres://localhost:5432/postgres?sslmode=disable -c 'SELECT 1 AS a, 2 AS b;'
注意这里sslmode=disable
是不能省略的,不然客户端会默认尝试发送SSL请求。localhost
也是不能省略的,不然客户端会默认尝试使用unix socket。
这条Bash命令实际上在PostgreSQL对应着三个协议阶段与5组协议报文
- 启动阶段:客户端建立一条到PostgreSQL服务器的连接。
- 简单查询协议:客户端发送查询命令,服务器回送查询结果。
- 终止:客户端中断连接。
Wireshark内建了对PGSQL的解码,允许我们方便地查看PostgreSQL协议报文的内容。
启动阶段,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了一条StartupMessage (F)
,而服务端回送了一系列消息,包括AuthenticationOK(R)
, ParameterStatus(S)
, BackendKeyData(K)
, ReadyForQuery(Z)
。这里这几条消息都打包在同一个TCP报文中发送给客户端。
简单查询阶段,客户端发送了一条Query (F)
消息,将SQL语句SELECT 1 AS a, 2 AS b;
直接作为内容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依次返回了RowDescription(T)
,DataRow(D)
,CommandComplete(C)
,ReadyForQuery(Z)
.
终止阶段,客户端发送了一条Terminate(X)
消息,终止连接。
题外话:使用Mac进行无线网络嗅探
结论: Mac: airport, tcpdump Windows: Omnipeek Linux: tcpdump, airmon-ng
以太网里抓包很简单,各种软件一大把,什么Wireshark,Ethereal,Sniffer Pro 一抓一大把。不过如果是无线数据包,就要稍微麻烦一点了。网上找了一堆罗里吧嗦的文章,绕来绕去的,其实抓无线包一条命令就好了。
Windows下因为无线网卡驱动会拒绝进入混杂模式,所以比较蛋疼,一般是用Omnipeek去弄,不细说了。
Linux和Mac就很方便了。只要用tcpdump就可以,一般系统都自带了。最后-i选项的参数填想抓的网络设备名就行。Mac默认的WiFi网卡是en0。 tcpdump -Ine -i en0
主要就是指定-I参数,进入监控模式。 -I :Put the interface in "monitor mode"; this is supported only on IEEE 802.11 Wi-Fi interfaces, and supported only on some operating systems.
进入监控模式之后计算机用于监控的无线网卡就上不了网了,所以可以考虑买个外置无线网卡来抓包,上网抓包两不误。
抓了包能干很多坏事,比如WEP网络抓几个IV包就可以用aircrack破密码,WPA网络抓到一个握手包就能跑字典破无线密码了。如果在同一个网络内,还可以看到各种未加密的流量……什么小黄图啊,隐私照啊之类的……。
假如我已经知道某个手机的MAC地址,那么只要 tcpdump -Ine -i en0 | grep $MAC_ADDRESS
就过滤出该手机相关的WiFi流量。
具体帧的类型详情参看802.11协议,《802.11无线网络权威指南》等。
顺便解释以下混杂模式与监控模式的区别: 混杂(promiscuous)模式是指:接收同一个网络中的所有数据包,无论是不是发给自己的。 监控(monitor)模式是指:接收某个物理信道中所有传输着的数据包。
RFMON RFMON is short for radio frequency monitoring mode and is sometimes also described as monitor mode or raw monitoring mode. In this mode an 802.11 wireless card is in listening mode (“sniffer” mode).
The wireless card does not have to associate to an access point or ad-hoc network but can passively listen to all traffic on the channel it is monitoring. Also, the wireless card does not require the frames to pass CRC checks and forwards all frames (corrupted or not with 802.11 headers) to upper level protocols for processing. This can come in handy when troubleshooting protocol issues and bad hardware.
RFMON/Monitor Mode vs. Promiscuous Mode Promiscuous mode in wired and wireless networks instructs a wired or wireless card to process any traffic regardless of the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In wireless networks promiscuous mode requires that the wireless card be associated to an access point or ad-hoc network. While in promiscuous mode a wireless card can transmit and receive but will only captures traffic for the network (SSID) to which it is associated.
RFMON mode is only possible for wireless cards and does not require the wireless card to be associated to a wireless network. While in monitor mode the wireless card can passively monitor traffic of all networks and devices within listening range (SSIDs, stations, access points). In most cases the wireless card is not able to transmit and does not follow the typical 802.11 protocol when receiving traffic (i.e. transmit an 802.11 ACK for received packet).
Both modes have to be supported by the driver of the wired or wireless card.
另外在研究抓包工具时,发现了Mac下有一个很好用的命令行工具airport,可以用来抓包,以及摆弄Macbook的WiFi。 位置在 /System/Library/PrivateFrameworks/Apple80211.framework/Versions/Current/Resources/airport
可以创建一个符号链接方便使用: sudo ln -s /System/Library/PrivateFrameworks/Apple80211.framework/Versions/Current/Resources/airport /usr/sbin/airport
常用的命令有: 显示当前网络信息:airport -I
扫描周围无线网络:airport -s
断开当前无线网络:airport -z
强制指定无线信道:airport -c=$CHANNEL
抓无线包,可以指定信道: airport en0 sniff [$CHANNEL]
抓到的包放在/tmp/airportSniffXXXXX.cap,可以用tcpdump, tshark, wireshark等软件来读。
最实用的功能还是扫描周围无线网络。
file_fdw妙用无穷——从数据库读取系统信息
file_fdw
,轻松查看操作系统信息,拉取网络数据,把各种各样的数据源轻松喂进数据库里统一查看管理。PostgreSQL是最先进的开源数据库,其中一个非常给力的特性就是FDW:外部数据包装器(Foreign Data Wrapper)。通过FDW,用户可以用统一的方式从Pg中访问各类外部数据源。file_fdw
就是其中随数据库附赠的两个fdw之一。随着pg10的更新,file_fdw
也添加了一颗赛艇的功能:从程序输出读取。
小霸王妙用无穷,我们能通过file_fdw
,轻松查看操作系统信息,拉取网络数据,把各种各样的数据源轻松喂进数据库里统一查看管理。
安装与配置
file_fdw
是Pg自带的组件,不需要奇怪的配置,在数据库中执行以下命令即可启用file_fdw
:
CREATE EXTENSION file_fdw;
启用FDW插件之后,需要创建一个实例,也是一行SQL搞定,创建一个名为fs
的FDW Server实例。
CREATE SERVER fs FOREIGN DATA WRAPPER file_fdw;
创建外部表
举个栗子,如果我想从数据库中读取操作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信息,该怎么做呢?
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外部数据格式就是CSV啦。不过系统命令输出的结果并不是很规整:
>>> ps ux
USER PID %CPU %MEM VSZ RSS TTY STAT START TIME COMMAND
vonng 2658 0.0 0.2 148428 2620 ? S 11:51 0:00 sshd: vonng@pts/0,pts/2
vonng 2659 0.0 0.2 115648 2312 pts/0 Ss+ 11:51 0:00 -bash
vonng 4854 0.0 0.2 115648 2272 pts/2 Ss 15:46 0:00 -bash
vonng 5176 0.0 0.1 150940 1828 pts/2 R+ 16:06 0:00 ps -ux
vonng 26460 0.0 1.2 271808 13060 ? S 10月26 0:22 /usr/local/pgsql/bin/postgres
vonng 26462 0.0 0.2 271960 2640 ? Ss 10月26 0:00 postgres: checkpointer process
vonng 26463 0.0 0.2 271808 2148 ? Ss 10月26 0:25 postgres: writer process
vonng 26464 0.0 0.5 271808 5300 ? Ss 10月26 0:27 postgres: wal writer process
vonng 26465 0.0 0.2 272216 2096 ? Ss 10月26 0:31 postgres: autovacuum launcher process
vonng 26466 0.0 0.1 126896 1104 ? Ss 10月26 0:54 postgres: stats collector process
vonng 26467 0.0 0.1 272100 1588 ? Ss 10月26 0:01 postgres: bgworker: logical replication launcher
可以通过awk
,将ps
的命令输出规整为分隔符为\x1F
的csv格式。
ps aux | awk '{print $1,$2,$3,$4,$5,$6,$7,$8,$9,$10,substr($0,index($0,$11))}' OFS='\037'
正戏来啦!通过以下DDL创建一张外表定义
CREATE FOREIGN TABLE process_status (
username TEXT,
pid INTEGER,
cpu NUMERIC,
mem NUMERIC,
vsz BIGINT,
rss BIGINT,
tty TEXT,
stat TEXT,
start TEXT,
time TEXT,
command TEXT
) SERVER fs OPTIONS (
PROGRAM $$ps aux | awk '{print $1,$2,$3,$4,$5,$6,$7,$8,$9,$10,substr($0,index($0,$11))}' OFS='\037'$$,
FORMAT 'csv', DELIMITER E'\037', HEADER 'TRUE');
这里,关键是通过CREATE FOREIGN TABLE OPTIONS (xxxx)
中的OPTIONS
提供相应的参数,在PROGRAM
参数中填入上面的命令,pg就会在查询这张表的时候自动执行此命令,并读取其输出。FORMAT
参数可以指定为CSV
,DELIMITER
参数指定为之前使用的\x1F
,并通过HEADER 'TRUE'
忽略CSV的第一行
那么结果如何呢?
有什么用
最简单的场景,原本系统指标监控需要编写各种监测脚本,部署在奇奇怪怪的地方。然后定期执行拉取metric,再存进数据库。现在通过file_fdw的方式,可以将感兴趣的指标直接录入数据库表,一步到位,而且维护方便,部署简单,更加可靠。在外表上加上视图,定期拉取聚合,将原本一个监控系统完成的事情,在数据库中一条龙解决了。
因为可以从程序输出读取结果,因此file_fdw可以与linux生态里各类强大的命令行工具配合使用,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其他栗子
诸如此类,实际上后来我发现Facebook貌似有一个类似的产品,叫OSQuery,也是干了差不多的事。通过SQL查询操作系统的指标。但明显PostgreSQL这种方法最简单粗暴高效啦,只要定义表结构,和命令数据源就能轻松对接指标数据,用不了一天就能做出一个功能差不多的东西来。
用于读取系统用户列表的DDL:
CREATE FOREIGN TABLE etc_password (
username TEXT,
password TEXT,
user_id INTEGER,
group_id INTEGER,
user_info TEXT,
home_dir TEXT,
shell TEXT
) SERVER fs OPTIONS (
PROGRAM $$awk -F: 'NF && !/^[:space:]*#/ {print $1,$2,$3,$4,$5,$6,$7}' OFS='\037' /etc/passwd$$,
FORMAT 'csv', DELIMITER E'\037'
);
用于读取磁盘用量的DDL:
CREATE FOREIGN TABLE disk_free (
file_system TEXT,
blocks_1m BIGINT,
used_1m BIGINT,
avail_1m BIGINT,
capacity TEXT,
iused BIGINT,
ifree BIGINT,
iused_pct TEXT,
mounted_on TEXT
) SERVER fs OPTIONS (PROGRAM $$df -ml| awk '{print $1,$2,$3,$4,$5,$6,$7,$8,$9}' OFS='\037'$$, FORMAT 'csv', HEADER 'TRUE', DELIMITER E'\037'
);
当然,用file_fdw只是一个很Naive的FDW,譬如这里就只能读,不能改。
自己编写FDW实现增删改查逻辑也非常简单,例如Multicorn就是使用Python编写FDW的项目。
SQL over everything,让世界变的更简单~
Unix命令 iostat
汇报IO相关统计信息
摘要
iostat [ -c ] [ -d ] [ -N ] [ -n ] [ -h ] [ -k | -m ] [ -t ] [ -V ] [ -x ] [ -y ] [ -z ] [ -j { ID | LABEL | PATH | UUID | ... } [ device [...] | ALL ] ] [ device [...] | ALL ] [ -p [ device [,...] | ALL ] ] [interval [ count ] ]
默认情况下iostat会打印cpu信息和磁盘io信息,使用-d
参数只显示IO部分,使用-x
打印更多信息。
样例输出: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5.77 0.00 1.31 0.07 0.00 92.85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b 0.00 0.00 0.00 0 0
sda 0.00 0.00 0.00 0 0
dfa 5020.00 15856.00 35632.00 15856 35632
dm-0 0.00 0.00 0.00 0 0
常用选项
-
使用
-d
参数只显示IO部分的信息,而-c
参数则只显示CPU部分的信息。 -
使用
-x
会打印更详细的扩展信息 -
使用
-k
会使用KB替代块数目作为部分数值的单位,-m
则使用MB。
输出说明
不带-x
选项默认会为每个设备打印5列:
- tps: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多个逻辑请求可能会合并为一个IO请求,传输量未知)
- kB_read/s:每秒从设备读取的数据量;kB_wrtn/s:每秒向设备写入的数据量;kB_read:读取的总数据量;kB_wrtn:写入的总数量数据量;这些单位都为Kilobytes,这是使用
-k
参数的情况。默认则以块数为单位。
带有-x
选项后,会打印更多信息:
- rrqm/s:每秒这个设备相关的读取请求有多少被Merge了(当系统调用需要读取数据的时候,VFS将请求发到各个FS,如果FS发现不同的读取请求读取的是相同Block的数据,FS会将这个请求合并Merge);
- wrqm/s:每秒这个设备相关的写入请求有多少被Merge了。
- r/s 与 w/s:(合并后)每秒读取/写入请求次数
- rsec/s 与 wsec/s:每秒读取/写入扇区的数目
- avgrq-sz:请求的平均大小(以扇区计)
- avgqu-sz:平均请求队列长度
- await:每一个IO请求的处理的平均时间(单位是毫秒)
- r_await/w_await:读/写的平均响应时间。
- %util:设备的带宽利用率,IO时间占比。在统计时间内所有处理IO时间。一般该参数是100%表示设备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
常用方法
收集/dev/dfa
的IO信息,按kB计算,每秒一次连续10次。
iostat -dxk /dev/dfa 1 10
数据来源
其实是从下面几个文件中提取信息的:
/proc/stat contains system statistics.
/proc/uptime contains system uptime.
/proc/partitions contains disk statistics (for pre 2.5 kernels that have been patched).
/proc/diskstats contains disks statistics (for post 2.5 kernels).
/sys contains statistics for block devices (post 2.5 kernels).
/proc/self/mountstats contains statistics for network filesystems.
/dev/disk contains persistent device names.
Unix命令: free
显示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
free -b | -k | -m | -g | -h -s delay -a -l
- 其中
-b | -k | -m | -g | -h
可用于控制显示大小时的单位(字节,KB,MB,GB,自动适配) -s
可以指定轮询周期,-c
指定轮询次数。
输出样例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87491 379383 8107 37762 182 348862
-/+ buffers/cache: 30338 357153
Swap: 65535 0 65535
-
这里,总内存有378GB,使用370GB,空闲8GB。三者存在
total=used+free
的关系。共享内存占36GB。 -
buffers与cache由操作系统分配管理,用于提高I/O性能,其中Buffer是写入缓冲,而Cache是读取缓存。这一行表示,应用程序已使用的
buffers/cached
,以及理论上可使用的buffers/cache
。-/+ buffers/cache: 30338 357153
-
最后一行显示了SWAP信息,总的SWAP空间,实际使用的SWAP空间,以及可用的SWAP空间。只要没有用到SWAP(used = 0),就说明内存空间仍然够用。
/proc/meminfo
free实际上是通过cat /proc/meminfo
获取信息的。
详细信息:https://access.redhat.com/documentation/en-us/red_hat_enterprise_linux/6/html/deployment_guide/s2-proc-meminfo
$ cat /proc/meminfo
MemTotal: 396791752 kB # 总可用RAM, 物理内存减去内核二进制与保留位
MemFree: 7447460 kB # 系统可用物理内存
Buffers: 186540 kB # 磁盘快的临时存储大小
Cached: 357066928 kB # 缓存
SwapCached: 0 kB # 曾移入SWAP又移回内存的大小
Active: 260698732 kB # 最近使用过,如非强制不会回收的内存。
Inactive: 112228764 kB # 最近没怎么用过的内存,可能会回收
Active(anon): 53811184 kB # 活跃的匿名内存(不与具体文件关联)
Inactive(anon): 532504 kB # 不活跃的匿名内存
Active(file): 206887548 kB # 活跃的文件缓存
Inactive(file): 111696260 kB # 不活跃的文件缓存
Unevictable: 0 kB # 不可淘汰的内存
Mlocked: 0 kB # 被钉在内存中
SwapTotal: 67108860 kB # 总SWAP
SwapFree: 67108860 kB # 可用SWAP
Dirty: 115852 kB # 被写脏的内存
Writeback: 0 kB # 回写磁盘的内存
AnonPages: 15676608 kB # 匿名页面
Mapped: 38698484 kB # 用于mmap的内存,例如共享库
Shmem: 38668836 kB # 共享内存
Slab: 6072524 kB # 内核数据结构使用内存
SReclaimable: 5900704 kB # 可回收的slab
SUnreclaim: 171820 kB # 不可回收的slab
KernelStack: 25840 kB # 内核栈使用的内存
PageTables: 2480532 kB # 页表大小
NFS_Unstable: 0 kB # 发送但尚未提交的NFS页面
Bounce: 0 kB # bounce buffers
WritebackTmp: 0 kB
CommitLimit: 396446012 kB
Committed_AS: 57195364 kB
VmallocTotal: 34359738367 kB
VmallocUsed: 6214036 kB
VmallocChunk: 34353427992 kB
HardwareCorrupted: 0 kB
AnonHugePages: 0 kB
HugePages_Total: 0
HugePages_Free: 0
HugePages_Rsvd: 0
HugePages_Surp: 0
Hugepagesize: 2048 kB
DirectMap4k: 5120 kB
DirectMap2M: 2021376 kB
DirectMap1G: 400556032 kB
其中,free与/proc/meminfo
中指标的对应关系为:
total = (MemTotal + SwapTotal)
used = (total - free - buffers - cache)
free = (MemFree + SwapFree)
shared = Shmem
buffers = Buffers
cache = Cached
buffer/cached = Buffers + Cached
清理缓存
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强制清理缓存:
$ sync # flush fs buffers
$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 drop page cache
$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 drop dentries & inode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 drop all
Unix命令: top
显示Linux任务
交互式操作
- 按下空格或回车强制刷新
- 使用
h
打开帮助 - 使用
l,t,m
收起摘要部分。 - 使用
d
修改刷新周期 - 使用
z
开启颜色高亮 - 使用
u
列出指定用户的进程 - 使用
<>
来改变排序列 - 使用
P
按CPU使用率排序 - 使用
M
按驻留内存大小排序 - 使用
T
按累计时间排序
1. 批处理模式
-b
参数可以用于批处理模式,配合-n
参数指定批次数目。同时-d
参数可以指定批次的间隔时间
例如获取机器当前的负载使用情况,以0.1秒为间隔获取三次,获取最后一次的CPU摘要。
$ top -bn3 -d0.1 | grep Cpu | tail -n1
Cpu(s): 4.1%us, 1.0%sy, 0.0%ni, 94.8%id, 0.0%wa, 0.0%hi, 0.1%si, 0.0%st
2. 输出格式
top
的输出分为两部分,上面几行是系统摘要,下面是进程列表,两者通过一个空行分割。下面是top
命令的输出样例:
top - 12:11:01 up 401 days, 19:17, 2 users, load average: 1.12, 1.26, 1.40
Tasks: 1178 total, 3 running, 1175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5.4%us, 1.7%sy, 0.0%ni, 92.5%id, 0.1%wa, 0.0%hi, 0.4%si, 0.0%st
Mem: 396791756k total, 389547376k used, 7244380k free, 263828k buffers
Swap: 67108860k total, 0k used, 67108860k free, 366252364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5094 postgres 20 0 37.2g 829m 795m S 14.2 0.2 0:04.11 postmaster
5093 postgres 20 0 37.2g 926m 891m S 13.2 0.2 0:04.96 postmaster
165359 postgres 20 0 37.2g 4.0g 4.0g S 12.6 1.1 0:44.93 postmaster
93426 postgres 20 0 37.2g 6.8g 6.7g S 12.2 1.8 1:32.94 postmaster
5092 postgres 20 0 37.2g 856m 818m R 11.2 0.2 0:04.21 postmaster
67634 root 20 0 569m 520m 328 S 11.2 0.1 140720:15 haproxy
93429 postgres 20 0 37.2g 8.7g 8.7g S 11.2 2.3 2:12.23 postmaster
129653 postgres 20 0 37.2g 6.8g 6.7g S 11.2 1.8 1:27.92 postmaster
2.1摘要部分
摘要默认由三个部分,共计五行组成:
-
系统运行时间,平均负载,共计一行(
l
切换内容) -
任务、CPU状态,各一行(
t
切换内容) -
内存使用,Swap使用,各一行(
m
切换内容)
2.1.1 系统运行时间和平均负载
top - 12:11:01 up 401 days, 19:17, 2 users, load average: 1.12, 1.26, 1.40
- 当前时间:
12:11:01
- 系统已运行的时间:
up 401 days
- 当前登录用户的数量:
2 users
- 相应最近5、10和15分钟内的平均负载:
load average: 1.12, 1.26, 1.40
。
Load
Load表示操作系统的负载,即,当前运行的任务数目。而load average表示一段时间内平均的load,也就是过去一段时间内平均有多少个任务在运行。注意Load与CPU利用率并不是一回事。
2.1.2 任务
Tasks: 1178 total, 3 running, 1175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第二行显示的是任务或者进程的总结。进程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这里显示了全部进程的数量。除此之外,还有正在运行、睡眠、停止、僵尸进程的数量(僵尸是一种进程的状态)。
2.1.3 CPU状态
Cpu(s): 5.4%us, 1.7%sy, 0.0%ni, 92.5%id, 0.1%wa, 0.0%hi, 0.4%si, 0.0%st
下一行显示的是CPU状态。 这里显示了不同模式下的所占CPU时间的百分比。这些不同的CPU时间表示:
- us, user: 运行(未调整优先级的) 用户进程的CPU时间
- sy,system: 运行内核进程的CPU时间
- ni,niced:运行已调整优先级的用户进程的CPU时间
- id,idle:空闲CPU时间
- wa,IO wait: 用于等待IO完成的CPU时间
- hi:处理硬件中断的CPU时间
- si: 处理软件中断的CPU时间
- st:虚拟机被hypervisor偷去的CPU时间(如果当前处于一个虚拟机内,宿主机消耗的CPU处理时间)。
2.1.4 内存使用
Mem: 396791756k total, 389547376k used, 7244380k free, 263828k buffers
Swap: 67108860k total, 0k used, 67108860k free, 366252364k cached
- 内存部分:全部可用内存、已使用内存、空闲内存、缓冲内存。
- SWAP部分:全部、已使用、空闲和缓冲交换空间。
2.2 进程部分
进程部分默认会显示一些关键信息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5094 postgres 20 0 37.2g 829m 795m S 14.2 0.2 0:04.11 postmaster
5093 postgres 20 0 37.2g 926m 891m S 13.2 0.2 0:04.96 postmaster
165359 postgres 20 0 37.2g 4.0g 4.0g S 12.6 1.1 0:44.93 postmaster
93426 postgres 20 0 37.2g 6.8g 6.7g S 12.2 1.8 1:32.94 postmaster
5092 postgres 20 0 37.2g 856m 818m R 11.2 0.2 0:04.21 postmaster
67634 root 20 0 569m 520m 328 S 11.2 0.1 140720:15 haproxy
93429 postgres 20 0 37.2g 8.7g 8.7g S 11.2 2.3 2:12.23 postmaster
129653 postgres 20 0 37.2g 6.8g 6.7g S 11.2 1.8 1:27.92 postmaster
PID:进程ID,进程的唯一标识符
USER:进程所有者的实际用户名。
PR:进程的调度优先级。这个字段的一些值是’rt'。这意味这这些进程运行在实时态。
NI:进程的nice值(优先级)。越小的值意味着越高的优先级。
VIRT: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
RES:驻留内存大小。驻留内存是任务使用的非交换物理内存大小。
SHR:SHR是进程使用的共享内存。
S这个是进程的状态。它有以下不同的值:
- D - 不可中断的睡眠态。
- R – 运行态
- S – 睡眠态
- T – Trace或Stop
- Z – 僵尸态
%CPU:自从上一次更新时到现在任务所使用的CPU时间百分比。
%MEM:进程使用的可用物理内存百分比。
TIME+:任务启动后到现在所使用的全部CPU时间,单位为百分之一秒。
COMMAND:运行进程所使用的命令。
Linux进程的状态
static const char * const task_state_array[] = { "R (running)", /* 0 */ "S (sleeping)", /* 1 */ "D (disk sleep)", /* 2 */ "T (stopped)", /* 4 */ "t (tracing stop)", /* 8 */ "X (dead)", /* 16 */ "Z (zombie)", /* 32 */ };
R (TASK_RUNNING)
,可执行状态。实际运行与Ready
在Linux都算做Running状态
S(TASK_INTERRUPTIBLE)
,可中断的睡眠态,进程等待事件,位于等待队列中。
D (TASK_UNINTERRUPTIBLE)
,不可中断的睡眠态,无法响应异步信号,例如硬件操作,内核线程
T (TASK_STOPPED | TASK_TRACED)
,暂停状态或跟踪状态,由SIGSTOP或断点触发
Z (TASK_DEAD)
,子进程退出后,父进程还没有来收尸,留下task_structure
的进程就处于这种状态。
Unix命令: vmstat
汇报虚拟内存统计信息
摘要
vmstat [-a] [-n] [-t] [-S unit] [delay [ count]]
vmstat [-s] [-n] [-S unit]
vmstat [-m] [-n] [delay [ count]]
vmstat [-d] [-n] [delay [ count]]
vmstat [-p disk partition] [-n] [delay [ count]]
vmstat [-f]
vmstat [-V]
最常用的用法是:
vmstat <delay> <count>
例如vmstat 1 10
就是以1秒为间隔,采样10次内存统计信息。
样例输出
$ vmstat 1 4 -S M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3 0 0 7288 170 344210 0 0 158 158 0 0 2 1 97 0 0
5 0 0 7259 170 344228 0 0 7680 13292 38783 36814 6 1 93 0 0
3 0 0 7247 170 344246 0 0 8720 21024 40584 39686 6 1 93 0 0
1 0 0 7233 170 344255 0 0 6800 24404 39461 36984 6 1 93 0 0
Procs
r: 等待运行的进程数目
b: 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Block)
Memory
swpd: 使用的交换区大小,大于0则说明内存过小
free: 空闲内存
buff: 缓冲区内存
cache: 页面缓存
inact: 不活跃内存 (-a 选项)
active: 活跃内存 (-a 选项)
Swap
si: 每秒从磁盘中换入的内存 (/s).
so: 每秒从换出到磁盘的内存 (/s).
IO
bi: 从块设备每秒收到的块数目 (blocks/s).
bo: 向块设备每秒发送的快数目 (blocks/s).
System
in: 每秒中断数,包括时钟中断
cs: 每秒上下文切换数目
CPU
总CPU时间的百分比
us: 用户态时间 (包括nice的时间)
sy: 内核态时间
id: 空闲时间(在2.5.41前包括等待IO的时间)
wa: 等待IO的时间(在2.5.41前包括在id里)
st: 空闲时间(在2.6.11前没有)
数据来源
其实是从下面三个文件中提取信息的:
/proc/meminfo
/proc/stat
/proc/*/stat
输出
编译安装PostGIS
使用Yum安装PostGIS
1. 安装环境
- CentOS 7
- PostgreSQL10
- PostGIS2.4
- PGROUTING2.5.2
2. PostgreSQL10安装
2.1 确定系统环境
uname -a
Linux localhost.localdomain 3.10.0-693.el7.x86_64 #1 SMP Tue Aug 22 21:09:27 UTC 2017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
2.2 安装正确的rpm包
rpm -ivh https://download.postgresql.org/pub/repos/yum/10/redhat/rhel-7-x86_64/pgdg-centos10-10-2.noarch.rpm
不同的系统使用不同的rpm源,你可以从 http://yum.postgresql.org/repopackages.php获取相应的平台链接。
2.3 查看rpm包是否正确安装
yum list | grep pgdg
pgdg-centos10.noarch 10-2 installed
CGAL.x86_64 4.7-1.rhel7 pgdg10
CGAL-debuginfo.x86_64 4.7-1.rhel7 pgdg10
CGAL-demos-source.x86_64 4.7-1.rhel7 pgdg10
CGAL-devel.x86_64 4.7-1.rhel7 pgdg10
MigrationWizard.noarch 1.1-3.rhel7 pgdg10
...
2.4 安装PG
yum install -y postgresql10 postgresql10-server postgresql10-libs postgresql10-contrib postgresql10-devel
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安装相应的rpm包。
2.5 启动服务
默认情况下,PG安装目录为/usr/pgsql-10/
,data目录为/var/lib/pgsql/
,系统默认创建用户postgres
passwd postgres # 为系统postgres设置密码
su - postgres # 切换到用户postgres
/usr/pgsql-10/bin/initdb -D /var/lib/pgsql/10/data/ # 初始化数据库
/usr/pgsql-10/bin/pg_ctl -D /var/lib/pgsql/10/data/ -l logfile start # 启动数据库
/usr/pgsql-10/bin/psql postgres postgres # 登录
3. PostGIS安装
yum install postgis24_10-client postgis24_10
如果遇到错误如下:
--> 解决依赖关系完成 错误:软件包:postgis24_10-client-2.4.2-1.rhel7.x86_64 (pgdg10) 需要:libproj.so.0()(64bit) 错误:软件包:postgis24_10-2.4.2-1.rhel7.x86_64 (pgdg10) 需要:gdal-libs >= 1.9.0
你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命令解决:
yum -y install epel-release
4. fdw安装
yum install ogr_fdw10
5. pgrouting安装
yum install pgrouting_10
6. 验证测试
# 登录pg后执行以下命令,无报错则证明成功
CREATE EXTENSION postgis;
CREATE EXTENSION postgis_topology;
CREATE EXTENSION ogr_fdw;
SELECT postgis_full_version();
一些依赖组件的编译方式
编译工具
此类工具一般系统都自带。
- GCC与G++,版本至少为
4.x
。 - GNU Make,CMake, Autotools
- Git
CentOS下直接通过sudo yum install gcc gcc-c++ git autoconf automake libtool m4
安装。
必选依赖
PostgreSQL
PostgreSQL是PostGIS的宿主平台。这里以10.1为例。
GEOS
GEOS是Geometry Engine, Open Source的缩写,是一个C++版本的几何库。是PostGIS的核心依赖。
PostGIS 2.4用到了GEOS 3.7的一些新特性。不过截止到现在,GEOS官方发布的最新版本是3.6.2,3.7版本的GEOS可以通过Nightly snapshot获取。所以目前如果希望用到所有新特性,需要从源码编译安装GEOS 3.7。
# 滚动的每日更新,此URL有可能过期,检查这里http://geos.osgeo.org/snapshots/
wget -P ./ http://geos.osgeo.org/snapshots/geos-20171211.tar.bz2
tar -jxf geos-20171211.tar.bz2
cd geos-20171211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cd ..
Proj
为PostGIS提供坐标投影支持,目前最新版本为4.9.3 :下载
# 此URL有可能过期,检查这里http://proj4.org/download.html
wget -P . http://download.osgeo.org/proj/proj-4.9.3.tar.gz
tar -zxf proj-4.9.3.tar.gz
cd proj-4.9.3
make
sudo make install
JSON-C
目前用于导入GeoJSON格式的数据,函数ST_GeomFromGeoJson
用到了这个库。
编译json-c
需要用到autoconf, automake, libtool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json-c/json-c
cd json-c
sh autogen.sh
./configure # --enable-threading
make
make install
LibXML2
目前用于导入GML与KML格式的数据,函数ST_GeomFromGML
和ST_GeomFromKML
依赖这个库。
目前可以在这个FTP服务器上搞到,目前使用的版本是2.9.7
tar -zxf libxml2-sources-2.9.7.tar.gz
cd libxml2-sources-2.9.7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GADL
wget -P . http://download.osgeo.org/gdal/2.2.3/gdal-2.2.3.tar.gz
SFCGAL
SFCGAL是CGAL的扩展包装,虽说是可选项,但是很多函数都会经常用到,因此这里也需要安装。下载页面
SFCGAL依赖的东西比较多。包括CMake, CGAL, Boost, MPFR, GMP
等,其中,CGAL
在上面手动安装过了。这里还需要手动安装BOOST
wget -P . https://github.com/Oslandia/SFCGAL/archive/v1.3.0.tar.gz
Boost
Boost是C++的常用库,SFCGAL依赖BOOST,下载页面
wget -P . https://dl.bintray.com/boostorg/release/1.65.1/source/boost_1_65_1.tar.gz
tar -zxf boost_1_65_1.tar.gz
cd boost_1_65_1
./bootstrap.sh
./b2
PostgreSQL MongoFDW安装部署
更新:最近MongoFDW已经由Cybertech接手维护,也许没有这么不堪了。
最近有业务要求通过PostgreSQL FDW去访问MongoDB。开始我觉得这是个很轻松的任务。但接下来的事真是让人恶心的吐了。MongoDB FDW编译起来真是要人命:混乱的依赖,临时下载和Hotpatch,错误的编译参数,以及最过分的是错误的文档。总算,我在生产环境(Linux RHEL7u2)和开发环境(Mac OS X 10.11.5)都编译成功了。赶紧记录下来,省的下次蛋疼。
环境概述
理论上编译这套东西,GCC版本至少为4.1。 生产环境 (RHEL7.2 + PostgreSQL9.5.3 + GCC 4.8.5) 本地环境 (Mac OS X 10.11.5 + PostgreSQL9.5.3 + clang-703.0.31)
mongo_fdw的依赖
总的来说,能用包管理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包管理解决。 mongo_fdw是我们最终要安装的包 它的直接依赖有三个
总的来说,mongo_fdw是使用mongo提供的C驱动程序完成功能的。所以我们需要安装libbson与libmongoc。其中libmongoc就是MongoDB的C语言驱动库,它依赖于libbson。
所以最后的安装顺序是:
libbson
→ libmongoc
→ json-c
→ mongo_fdw
间接依赖
默认依赖的GNU Build全家桶,文档是不会告诉你的。
下面列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通过包管理解决的依赖。
请一定按照以下顺序安装GNU Autotools
m4-1.4.17
→ autoconf-2.69
→ automake-1.15
→ libtool-2.4.6
→ pkg-config-0.29.1
。
总之,用yum也好,apt也好,homebrew也好,都是一行命令能搞定的事。
还有一个依赖是libmongoc的依赖:openssl-devel
,不要忘记装。
安装 libbson-1.3.1
git clone -b r1.3 https://github.com/mongodb/libbson;
cd libbson;
git checkout 1.3.1;
./autogen.sh;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make test;
安装 libmongoc-1.3.1
git clone -b r1.3 https://github.com/mongodb/mongo-c-driver
cd mongo-c-driver;
git checkout 1.3.1;
./autogen.sh;
# 下一步很重要,一定要使用刚才安装好的系统中的libbson。
./configure --with-libbson=system;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这里为什么要使用1.3.1的版本?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mongo_fdw中默认使用的是1.3.1的mongo-c-driver。但是它在文档里说只要1.0.0+就可以,其实是在放狗屁。mongo-c-driver与libbson版本是一一对应的。1.0.0版本的libbson脑子被驴踢了,使用了超出C99的特性,比如复数类型。要是用了默认版本就傻逼了。
安装json-c
首先,我们来解决json-c的问题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json-c/json-c;
cd json-c
git checkout json-c-0.12
./configure
完了可不要急着Make,这个版本的json-c编译参数有问题。
** 打开Makefile,找到CFLAGS
,在编译参数后面添加-fPIC
**
这样GCC会生成位置无关代码,不这样做的话mongo_fdw链接会报错。
安装 Mongo FDW
真正恶心的地方来咯。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EnterpriseDB/mongo_fdw;
好了,如果这时候想当然的运行./autogen.sh --with-master
,它就会去重新下一遍上面几个包了……,而且都是从墙外亚马逊的云主机去下。靠谱的方法就是手动一条条的执行autogen里面的命令。
首先把上面的json-c目录复制到mongo_fdw的根目录内。 然后添加libbson和libmongoc的include路径。
export C_INCLUDE_PATH="/usr/local/include/libbson-1.0/:/usr/local/include/libmongoc-1.0:$C_INCLUDE_PATH"
查看autogen.sh
,发现里面根据--with-legacy
和--with-master
的不同选项,会有不同的操作。具体来说,当指定--with-master
选项时,它会创建一个config.h,里面定义了一个META_DRIVER的宏变量。当有这个宏变量时,mongo_fdw会使用mongoc.h头文件,也就是所谓的“master”,新版的mongo驱动。当没有时,则会使用"mongo.h"头文件,也就是老版的mongo驱动。这里,我们直接vi config.h
,添加一行
#define META_DRIVER
这时候,基本上才能算万事大吉。
在最终build之前,别忘了执行:ldconfig
[sudo] ldconfig
回到mongo_fdw根目录make
,不出意外,这个mongo_fdw.so
就出来了。
试一试吧?
sudo make install;
psql
admin=# CREATE EXTENSION mongo_fdw;
如果提示找不到libmongoc.so和libbson.so,直接把它们丢进pgsql的lib目录即可。
sudo cp /usr/local/lib/libbson* /usr/local/pgsql/lib/
sudo cp /usr/local/lib/libmongoc* /usr/local/pgsql/lib/
PgSQL: WAL与检查点
数据库需要保证两个基本的特性:可靠性与可用性。通俗来讲:
可靠性就是:出了故障,既不会丢数据,也不会弄脏数据。
可用性就是:保证足够的读写性能,出了故障后,能够快速恢复服务。
朴素的数据库实现有两个选项:在内存中修改数据页,或者将事物变更直接写入磁盘。但这产生了一个两难困境:
- 内存支持随机读写,因此在性能上表现强悍,然而作为易失性存储,一旦故障就会丢数据。
- 硬盘恰恰相反,随机读写表现糟糕,但在故障时数据要可靠的多。
内存可用性强可靠性差,硬盘可用性差但可靠性强,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让内存与硬盘取长补短,就是生产级数据库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0x1 核心思想
硬盘的随机写入性能很糟糕,但顺序写入的性能却非常可观。即使是SSD也符合这一规律,因为一次写入的擦除单位是Block(通常是几M),而操作系统的写入单元是Page(通常约4k)。如果每次事物提交都要直接将脏数据页落盘,性能表现肯定不会可观。但如果采用另一种方式,将数据的变更而不是变更后的最新数据本身落盘,就可以将随机写入变为顺序写入,从而极大地提高磁盘写入效率。
于是,预写式日志(WAL,Write Ahead Log) 出现了,所谓日志,在最朴素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Append-Only的数据文件,记录了操作的内容。只要保留了WAL,数据库就是可靠的,可以恢复的。从一个给定的状态,例如空数据库开始,回放所有的操作日志到当前的时间点,就可以恢复出当前数据库应有的状态。与此同时,如果日志已经落盘确保了可靠性,数据页就不需要在每次提交时落盘了。数据页的读写可以完全在内存进行,从而提供强悍的性能支持。
但可用性不仅仅包括足够的性能,当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也是可用性要求的一部分。考虑最极端的情况,从数据库创建之初所有数据页就在内存里一直飘着,只有操作日志落了盘。现在数据库运行了一整年,突然崩溃了,这时候要想恢复就需要重放一整年的操作日志,也许需要几个小时,也许需要好几天。对于生产环境,这是无法接受的,检查点(Checkpoint)解决了这个问题。
检查点(Checkpoint)类似于游戏中存档的概念,远古时期的很多游戏没有存档,一旦Game Over就要重头再来。后来的游戏有了记忆和存档,当挑战Boss失败时,只要读取最近的存档,就可以避免从头开始。
数据库中的检查点代表这样一种操作,在某一个检查点时,所有脏数据页会写回到磁盘中,使得磁盘和内存中的数据保持一致。这样当故障恢复时,只需要从该检查点开始回放操作日志即可。
例如,每个整点执行一次检查点,存档一次,那么当故障时,只需要从本小时开始的检查点开始回放WAL,就可以完成恢复。同时,检查点还有一个好处是,当数据页落盘之后,在这个检查点之前的WAL日志就可以不用了。对于高负载数据库,例如每小时产生TB级别WAL的数据库,使用检查点能够极大地减少恢复的时间和磁盘的用量。
通过检查点和预写式日志,数据库可以同时保证高度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0x2 WAL概述
预写式日志(WAL)是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一种标准方法。对其详尽的描述几乎可以在所有(如果不是全部)有关事务处理的书中找到。简单来说,WAL的中心概念是数据文件(存储着表和索引)的修改必须在这些动作被日志记录之后才被写入,即在描述这些改变的日志记录被刷到持久存储以后。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过程,我们不需要在每个事务提交时刷写数据页面到磁盘,因为我们知道在发生崩溃时可以使用日志来恢复数据库:任何还没有被应用到数据页面的改变可以根据其日志记录重做(这是前滚恢复,也被称为REDO)。
使用WAL可以显著降低磁盘的写次数,因为只有日志文件需要被刷出到磁盘以保证事务被提交,而被事务改变的每一个数据文件则不必被刷出。日志文件被按照顺序写入,因此同步日志的代价要远低于刷写数据页面的代价。在处理很多影响数据存储不同部分的小事务的服务器上这一点尤其明显。此外,当服务器在处理很多小的并行事务时,日志文件的一个fsync
可以提交很多事务。
##异步提交
异步提交是一个允许事务能更快完成的选项,代价是在数据库崩溃时最近的事务会丢失。在很多应用中这是一个可接受的交换。
如前一节所述,事务提交通常是同步的:服务器等到事务的WAL记录被刷写到持久存储之后才向客户端返回成功指示。因此客户端可以确保那些报告已被提交的事务确会被保存,即便随后马上发生了一次服务器崩溃。但是,对于短事务来说这种延迟是其总执行时间的主要部分。选择异步提交模式意味着服务器将在事务被逻辑上提交后立刻返回成功,而此时由它生成的WAL记录还没有被真正地写到磁盘上。这将为小型事务的生产力产生显著地提升。
异步提交会带来数据丢失的风险。在向客户端报告事务完成到事务真正被提交(即能保证服务器崩溃时它也不会被丢失)之间有一个短的时间窗口。因此如果客户端将会做一些要求其事务被记住的外部动作,就不应该用异步提交。例如,一个银行肯定不会使用异步提交事务来记录一台ATM的现金分发。但是在很多情境中不需要这种强的保证,例如事件日志。
使用异步提交带来的风险是数据丢失,而不是数据损坏。如果数据库可能崩溃,它会通过重放WAL到被刷写的最后一个记录来进行恢复。数据库将因此被恢复到一个自身一致状态,但是任何还没有被刷写到磁盘的事务将不会反映在该状态中。因此其影响就是丢失了最后的少量事务。由于事务按照提交顺序被重放,所以不会出现任何不一致性 — 例如一个事务B按照前面一个事务A的效果来进行修改,则不会出现A的效果丢失而B的效果被保留的情况。
用户可以选择每一个事务的提交模式,这样可以有同步提交和异步提交的事务并行运行。这允许我们灵活地在性能和事务持久性之间进行权衡。提交模式由用户可设置的参数synchronous_commit控制,它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修改配置参数的方法进行设置。一个事务真正使用的提交模式取决于当事务提交开始时synchronous_commit
的值。
特定的实用命令,如DROP TABLE
,被强制按照同步提交而不考虑synchronous_commit
的设定。这是为了确保服务器文件系统和数据库逻辑状态之间的一致性。支持两阶段提交的命令页总是同步提交的,如PREPARE TRANSACTION
。
如果数据库在异步提交和事务WAL记录写入之间的风险窗口期间崩溃,在该事务期间所作的修改将丢失。风险窗口的持续时间是有限制的,因为一个后台进程(“WAL写进程”)每wal_writer_delay毫秒会把未写入的WAL记录刷写到磁盘。风险窗口实际的最大持续时间是wal_writer_delay
的3倍,因为WAL写进程被设计成倾向于在忙时一次写入所有页面。
一个立刻关闭等同于一次服务器崩溃,因此也将会导致未刷写的异步提交丢失。
异步提交提供的行为与配置fsync = off不同。fsync
是一个服务器范围的设置,它将会影响所有事务的行为。它禁用了PostgreSQL中所有尝试同步写入到数据库不同部分的逻辑,并且因此一次系统崩溃(即,一个硬件或操作系统崩溃,不是PostgreSQL本身的失败)可能造成数据库状态的任意损坏。在很多情境中,带来大部分性能提升的异步提交可以通过关闭fsync
来获得,而且不会带来数据损坏的风险。
commit_delay也看起来很像异步提交,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同步提交方法(事实上,commit_delay
在异步提交时被忽略)。commit_delay
会使事务在刷写WAL到磁盘之前有一个延迟,它期望由一个这样的事务所执行的刷写能够也服务于其他同时提交的事务。该设置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时间窗口,在其期间事务可以参与到一次单一的刷写中,这种方式用于在多个事务之间摊销刷写的开销。
0x3 查看WAL状态
0x5 流复制
0x6 Checkpoint
相关命令
CHECKPOINT
: 强制一个事务日志检查点
一个检查点是事务日志序列中的一个点,在该点上所有数据文件 都已经被更新为反映日志中的信息。所有数据文件将被刷写到磁盘。 检查点期间发生的细节可见第 30.4 节。
CHECKPOINT
命令在发出时强制一个 立即的检查点,而不用等待由系统规划的常规检查点(由 第 19.5.2 节中的设置控制)。 CHECKPOINT
不是用来在普通操作中 使用的命令。
如果在恢复期间执行,CHECKPOINT
命令将强制一个重启点(见第 30.4 节) 而不是写一个新检查点。
只有超级用户能够调用CHECKPOINT
。
WAL相关视图与函数
Checkpoint相关参数
安全的删除WAL
如果想要删除wal日志,要么让pg在CHECKPOINT的时候自己删除,或者使用pg_archivecleanup
。除了以下三种情况,pg会自动清除不再需要的wal日志:
archive_mond=on
,但是archive_command
failed,这样pg会一直保留wal日志,直到重试成功。wal_keep_segments
需要保留一定的数据。- 9.4之后,可能会因为replication slot保留;
如果都不符合上述情况,我们想要清理wal日志,可以通过执行CHECKPOINT
来清理当前不需要的wal。
在一些非寻常情况下,可能需要pg_archivecleanup
命令,比如由于wal归档失败导致的wal堆积引起的磁盘空间溢出。你可能使用这个命令来清理归档wal日志,但是永远不要手动删除wal段;